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重点研究1896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社会教育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植根近代中国不同政府主体政治文化历史语境和近代社会自身发展脉络,借鉴社会文化史、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聚焦于丰富多彩的近代中国社会教育实践。

全书分八章展开。依次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制度设计、多层传播、空间重构、仪式操演、体魄训练、休闲教育、新型结社,以及识字课本中的“国家话语”等主题,依靠丰富、生动的史料,详尽而全面地阐述和分析了政府、社会教育机构如何通过政策规训、集体仪式、空间改造、识字教科书编写等实现国民塑造与社会建设的目标,揭示政策与社会变革的因应关系,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另一条路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导论
  • 一 研究旨趣
  • 二 何谓“社会教育”
  • 三 研究路径及框架
  • 四 资料分析
  • (一)档案、地方志及文史资料
  • (二)杂志、报纸
  • (三)视觉资料、日记和文学作品
  • 第一章 良剂与愿景:近代中国社会教育制度设计
  • 一 启导国民与改良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心态与策略
  • (一)政府官员的呼吁
  • (二)知识精英的构想
  • (三)民营机构的努力
  • 二 制度设计的选择与改革
  • 三 社会教育司的创设与职掌范围变化
  • 四 故园无此声:鲁迅与《鲁迅日记》中的社会教育司
  • (一)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 (二)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主任及审核干事
  • (三)“鲁迅”:周树人的社会声望符号
  • (四)“我是做官的”:状告教育部
  • 第二章 通俗与高深:社会教育理念的多层传播
  • 一 通俗直白:面对民众的传播
  • (一)白话报
  • (二)通俗讲演
  • (三)改良戏曲
  • (四)教育电影
  • 二 学科化累积:面对专业人士的传播
  • (一)期刊
  • (二)专著及教科书
  • 三 学术团体的舆论场域:以中国社会教育社为例
  • (一)联络国内学术团体
  • (二)接待国际社教专家
  • (三)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 四 图像启蒙:通俗画报中的新国民想象
  • (一)启蒙正俗为本
  • (二)通俗画报中的国民启蒙
  • (三)通俗画报的生产与流通
  • 第三章 政治隐喻与教育想象:社会教育的空间场域
  • 一 传统空间的现代赋形
  • 二 公园化运动
  • 三 内部布置
  • (一)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
  • (二)悬挂党国旗、总理遗像
  • (三)渲染民族主义氛围
  • 四 重构与再造:以上海市文庙改设民众教育馆为考察中心
  • (一)上海文庙的现代空间转向
  • (二)空间重构与布局变化
  • (三)空间权力运作
  • 第四章 象征与转换:社会教育机构的集体仪式
  • 一 识字运动及各式庆典
  • (一)识字运动大会与民众教育宣传
  • (二)开幕式和周年庆典
  • 二 民众学校及培训班合影仪式
  • (一)民众学校的合影留念
  • (二)培训班的合影
  • 三 纪念日的集体仪式
  • (一)与妇女相关的纪念日仪式
  • (二)与儿童相关的纪念日仪式
  • (三)与孙中山相关的纪念日仪式
  • (四)双十节仪式及其变化
  • 四 旧瓶装新酒:以1930年代的民教馆孔子诞辰大会为中心
  • (一)北京政府祀孔的取舍
  • (二)国民政府祀孔态度变化
  • (三)一段隐喻之旅
  • 第五章 体魄训练与身体政治:社会教育机构的健康教育
  • 一 推广健康教育
  • (一)健康教育宣传
  • (二)推广民众疾病防治工作
  • 二 组织体育运动会及举办健康比赛
  • (一)组织民众业余运动会与体育比赛
  • (二)组建球队及健身团
  • (三)举办健康比赛
  • 三 提倡固有优良运动
  • (一)提倡国术
  • (二)设置传统运动比赛项目
  • 四 提倡母教:以江苏省第一届母教比赛会为中心
  • (一)社会舆论的营造
  • (二)母教比赛会及其社会效应
  • (三)塑造女性国民
  • 第六章 日常消遣与国家在场:社会教育机构的休闲教育
  • 一 寓教育于娱乐
  • 二 改良说书
  • (一)各界提倡
  • (二)培训说书人
  • (三)改良说书场
  • 三 改良茶园
  • (一)改造空间布局
  • (二)经营之道
  • (三)营业状况
  • 四 俱乐部、游艺会及展览会
  • (一)民众俱乐部
  • (二)游艺会
  • (三)展览会
  • 五 营业电影风波:以江苏省立南通民众教育馆馆长被告为中心
  • (一)控告案起因及进展
  • (二)控告案焦点
  • (三)地方与国家的权力博弈
  • 第七章 新型结社与社会建设:社会教育机构的实验事业
  • 一 民众领袖训练
  • (一)塾师训练班
  • (二)乡村青年训练
  • 二 合作组织实验
  • (一)组建各式合作社
  • (二)合作讲习会
  • 三 培育新型民众组织
  • (一)市民改进会
  • (二)乡村改进会
  • (三)校友会及同学会
  • 四 以教育改造基层社会:以洛阳民众教育实验区为中心
  • (一)洛阳实验区的顶层设计
  • (二)以民众基础学校为互让点
  • (三)政教合一的策略
  • 第八章 话语主导与图像渗透:识字教科书中的国民塑造
  • 一 识字教科书的编辑原则
  • 二 识字教科书的编审及出版
  • 三 识字教科书的种类及使用情况
  • 四 被改造的教育:以部编《三民主义千字课》为中心
  • (一)教科书政治
  • (二)部编本的编审与流通
  • (三)塑造公民:教科书里的常识书写
  • 结语
  • 中外参考文献举要
  • 一 原始档案
  • 二 报刊
  • 三 地方志、已刊资料
  • 四 识字课本
  • 五 专著
  • 六 论文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