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书读懂40年来美国早期史的研究。

内容简介

晚近四十年来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大规模发展,既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一大时代背景,也离不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及其合作。在这一大背景下,本书主要选收国内美国史学界中青年学者的新作,包含了多位名家与新秀的最新论著,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书收录了《满运龙的马萨诸塞政治体制的确立(1630-1650)》、蔡萌的《1663年特许状与17—19世纪早期罗得岛的政治变迁》、原祖杰的《从上帝选民到社区公民——新英格兰殖民地早期公民意识的形成》、张慕智的《印第安人的“他者”形象与北美殖民地人认同意识的演变——以印第安人囚掳叙事为中心的考察(1675-1783)》、李剑鸣的《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薛冰清的《威尔克斯事件与跨大西洋视野下的北美独立运动》、王晓德的《法美结盟及其对美国革命成功的意义》、董瑜的《商业公司的建立与美国建国初期政治文化的转型》等多篇优质的美国史新论,因篇幅局限,还有不少优质论文未能收入本书。故沧海遗珠,难免遗憾。2019年,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邦交四十周年,也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本书的编纂与出版,是对这两个具有伟大的历史性意义的四十周年的最好纪念。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文前辅文
  • 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代序)
  • 马萨诸塞政治体制的确立(1630~1650年)
  • 一 从商业公司到清教共同体
  • 二 镇的建立与小乡绅阶层的兴起
  • 三 小乡绅阶层兴起后的新政治格局
  • 四 两院制度的建立
  • 五 结语:英属美洲殖民地政体过程的一般模式
  • 1663年特许状与17~19世纪早期罗得岛的政治变迁
  • 一 1663年特许状:“自由史诗的辉煌起点”
  • 二 作为“自由屏障”的特许状与罗得岛的反联邦主义
  • 三 “自由的衰落”与罗得岛立宪运动的兴起
  • 四 立宪运动的激进化与特许状的废除
  • 从上帝选民到社区公民——新英格兰殖民地清教主义的嬗变与公民意识的形成
  • 一 早期清教殖民地的性质
  • 二 清教殖民地内部的宗教和政治矛盾
  • 三 通往人民共同体之路
  • 四 从上帝选民到社区公民
  • 结论
  • 印第安人的“他者”形象与北美殖民地人认同意识的演变——以印第安人囚掳叙事为中心的考察(1675~1783年)
  • 一 “野蛮的异教徒”:早期囚掳叙事中的清教认同
  • 二 两种“野蛮”的合体:反印第安人、反法宣传与对英国的认同
  • 三 “野蛮”与“自由”的对立:反印第安人、反英宣传与美利坚认同的初建
  • 结语
  • 思想·意识形态·语言——共和修正派与当代美国思想史学
  • 一 传统思想史学的僵局
  • 二 古典共和主义的再发现
  • 三 “新外部分析法”的理论结构
  • 四 共和修正派与当代美国史学
  • 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
  • 一 “辉格主义范式”的兴衰
  • 二 普通民众的革命
  • 三 边缘群体的革命
  • 四 美国革命史的重构
  • 五 意识形态与革命神话
  • 威尔克斯事件与跨大西洋视野下的北美独立运动
  • 一 威尔克斯事件的传播与殖民地反《印花税法》斗争
  • 二 威尔克斯事件的激化与殖民地反英斗争的发展
  • 三 威尔克斯事件与北美独立运动的兴起
  • 四 结论
  • 美国革命时期关于代表制的分歧与争论
  • 一 革命语境中的代表制问题
  • 二 代表与被代表者
  • 三 “代理人”与“受托人”
  • 四 实际代表与实质性代表
  • 五 寻求精英与民众的共治
  • 为了被统治者的安全——自由话语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创立
  • 一 自由的语言
  • 二 自由与安全
  • 三 权力和自由
  • 四 自由的政府
  • 五 权利法案
  • 六 两种政治思维
  • 美国革命时期的选民财产资格与政治等级制度
  • 一 各州宪法中的财产资格制度及其实质
  • 二 1787年宪法与人民等级制的国家化
  • 三 财产所有权与选举权的逻辑关联
  • 四 民主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失败
  • 法美结盟及其对美国革命成功的意义
  • 一 殖民地的独立与寻求法国的援助
  • 二 法国对美国革命提供支持的原因
  • 三 法国的秘密援助与观望等待
  • 四 法美结盟及其对美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 结论
  • “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 一 “人民”一词的不同含义
  • 二 作为道德整体的“人民”
  • 三 现实政治世界中的“人民”
  • 四 “人民”的特性与国家制度的设计
  • 五 “人民”的定义与政体的性质
  • 商业公司的建立与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文化的转型
  • 一 建国初期各州对商业公司的界定
  • 二 商业公司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制度安排
  • 三 商业公司建立过程中的各种利益追求
  • 四 相信美德与追求私利并存的政治文化及其转变
  • 结论
  • 杰斐逊及其民主思想在中国——历史映像与现实关照
  • 一 初识杰斐逊(清末民初)
  • 二 杰斐逊的精神激励(抗战救国时期)
  • 三 “美帝”阴影下的杰斐逊形象(1949~1978年)
  • 四 重新“发现”杰斐逊(改革开放时期)
  • 五 杰斐逊的中国知音:以刘祚昌教授及其著作为中心
  • 六 结语:跨太平洋学术交流的历史符号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