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现代语言哲学为进路深入考察古希腊思想的丰富哲学意蕴。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代语言哲学为进路深入考察了古希腊思想的丰富哲学意蕴,在引介20世纪西方古希腊哲学重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获得对希腊哲学基本问题的崭新解释。主要考察对象是巴门尼德、高尔吉亚和柏拉图这三位希腊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特别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重释柏拉图思想的形成与内在矛盾,揭示了柏拉图理念论中蕴含的描述与命名、意义与指称和专名与通名的混淆,澄清了Being概念中“同一性”、“有”和“谓述系词”的内在意义关联和主从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一、实在论、观念论与语义学——巴门尼德解释的三条进路
  • (一) 从“”出发:实在论进路(realist approach)
  • (二) 从“”出发:观念论进路(idealist approach)
  • (三) 从“”出发:语义学进路(semantic approach)
  • 二、修辞术的语言观与现代意义理论——高尔吉亚思想的语言哲学透视
  • (一) 高尔吉亚对意义的指称论的拒斥
  • (二) 高尔吉亚对意义的观念(意象)论的拒斥
  • (三) 高尔吉亚与意义的行为主义理论
  • (四) “劝服”和“娱乐”:《海伦颂》的语用学解释
  • 三、逻各斯的技术?——柏拉图《伊翁篇》对希腊传统诗歌艺术的批判
  • (一)
  • (二)
  • (三)
  • 四、信念性的技术?——柏拉图《高尔吉亚篇》对修辞术的批判
  • (一) “Knowing-How”与“Knowing-That”:布鲁诺·斯奈儿与吉尔伯特·赖尔
  • (二) 知识、技术与美德:约翰·古尔德与格利高里·弗赖斯托斯
  • (三) “Knowing-How”与“Knowing-What”:雅可·辛提卡(Jaakko Hintikka)
  • (四) “知识”与“信念”
  • (五) 解读《高尔吉亚篇》(449.c-481.b)的基本预设
  • (六) 作为“信念性技术”的修辞术不是“技术”:《高尔吉亚篇》(449.c-461.b)
  • (七) 作为“信念性技术”的修辞术没有力量:《高尔吉亚篇》(461b-481b)
  • 五、“苏格拉底的定义”与“存在着的本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Being的意义问题
  • (一)
  • (二)
  • (三)
  • (四)
  • 六、“人为约定主义”、“流变—自然主义”与“本质—自然主义”——柏拉图《克拉底鲁篇》中的名称理论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七、“跟有”与“跟名”——柏拉图《斐多篇》中的存有论与语义学
  • (一)
  • (二)
  • (三)
  • (四)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