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为国学正名,与老子面对面“交流”。

内容简介

本书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进行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即在恪守“言之有据”的原则基础上,采取今人与先哲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向非从事专业性研究的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老子的生平、事迹、学说、人生观和哲学思想,点评历代研究者的种种解释和释义。

并发表一些自己的“感言”,以期帮助普通读者走近先贤的内心世界,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思想和道德的滋养,充实并完善自己。

目录

  • 版权信息
  • 修订版自序
  • 第一章 老子其人
  • 一、姓老,还是姓李?
  • 二、我的名字:李耳还是李聃?
  • 三、籍贯和乡里
  • 四、当什么官?周朝“守藏室史”
  • 五、太史儋是另一个人,我的后代
  • 六、老莱子也不是我
  • 七、“老”“彭”是怎么回事
  • 八、我是孔子的前辈,孔子向我问礼
  • 九、我活了多少岁? 马叙伦的考证
  • 第二章 关于《老子》
  • 一、《老子》成书年代 众说纷纭
  • 二、一以贯之的一家之言 著作权属于我老子
  • 三、文体问题 哲理诗 不是论文
  • 四、郭沫若关于“关尹”“环渊”的大胆设想
  • 五、杨朱和《老子》书也没有关系
  • 六、马叙伦《老子校诂》、朱谦之《老子校译》言之有据,研究《老子》不可不读
  • 七、《老子》怎么变成了《道德经》?
  • 八、上、下两篇怎么变成了八十一章?
  • 九、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
  • 十、《老子》郭店简本
  • 第三章 关于“道”
  • 一、“道”的内涵
  • 二、“道”为万物之母
  • 三、玄妙的“道”,超越“绝对理念”和“天理”
  • 四、“谷神”和“玄牝”
  • 五、“道”之“精”,唯物还是唯心?
  • 六、宇宙“四大”:天、地、人、道 道为主宰
  • 七、“玄德”云云
  • 八、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不同态度
  • 九、“道”:幽隐无名
  • 十、“道”的哲学真谛
  • 第四章 知识和知识论
  • 一、“不出门,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 二、您如不是读书多的史官,能感知天下吗?
  • 三、“道”是不可感知的,靠感知未必能悟道
  • 四、政教礼乐制度,是无用的文化垃圾
  • 五、饱学之士,未必知“道”;懂得越多,忧患越多;道德教化,是反面的暗示;知识是罪恶的途径和手段
  • 六、“绝圣弃智”、“绝学无忧”
  • 七、“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政策”吗?
  • 八、大实话:“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 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第五章 人性论
  • 一、人的本性 性善性恶
  • 二、节欲性善 纵欲性恶
  • 三、婴儿无欲论 理学家的说教
  • 四、“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五、奢靡之风的由来
  • 六、寡欲,“道”的追求
  • 七、贪官污吏:“盗竽”,强盗头子
  • 八、“见素抱朴”、“去甚,去奢,去泰”
  • 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十、“恶”的绝端表现:“乐杀人”、“强梁者不得其死”
  • 第六章 “无为”一:原则
  • 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无为”的处世哲学是对立的
  • 二、道的本质和行为要求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 三、虚静恬淡,即无为
  • 四、无为,是顺应自然,不是什么都不干
  • 五、通过无为途径,才能有“德(得)”、达“道”
  • 六、有为是倒退,使社会变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 七、“为”而不过度;“为”而不为,为所欲为,乃“无为”真义
  • 八、权势者以“有为”对抗“无为”,玩弄万民,结果以社会灾难、历史倒退付出惨痛代价
  • 九、饱学之士不应曲解我的“无为”思想
  • 十、疯狂有为是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 十一、人口问题,环境灾难
  • 十二、“无为,无事,无味”
  • 十三、人类文明史几乎都是“有为”的历史,信仰您老子哲学的人太少了
  • 十四、天地的惩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十五、“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
  • 第七章 “无为”二:政治哲学
  • 一、论政治哲学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组成部分 当权者对老子政治哲学的态度
  • 二、“道”融合哲学、伦理、政治于一体,归结为权谋是皮相的见
  • 解,主体精神即“无为”
  • 三、“无为”政治的指导思想、治国原则 “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
  • 四、四种社会现象让我深思
  • 五、治者无为,民自顺化;治者好静,民自端正;治者无事,民自
  • 富足;治者无欲,民自淳朴
  • 六、统治者能正己者不多 社会灾难和罪恶是统治者“有为”的结果
  • 七、“无为”政治原则:“少扰民”
  • 八、“无为”政治哲学:“以老百姓为心”
  • 九、“无为”政治目标:“爱民治国”
  • 十、“无为”“无知”不是愚民政策
  • 十一、“无为而治”是柔弱和退守原则在政治上的运用
  • 十二、当权者不甘心充当阴柔或雌性角色
  • 十三、唯“太上之君”才能顺乎道之自然,合乎民心
  • 十四、“治大国若烹小鲜”
  • 十五、“变法”不能“数变”“数徙”“数挠”
  • 十六、礼,乱之首
  • 十七、“大道废,有仁义”
  • 十八、再论“盗竽”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 十九、“民之难治”,是因“上之有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 二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朱元璋的思考,贪官畏死,正可以死惧之
  • 二十一、“心服于德,不服于力”
  • 二十二、真谛:“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 二十三、“无为”政治哲学的策略方针:“去甚,去奢,去泰”
  • 第八章 “无为”三:社会经济思想
  • 一、我不是经济思想家 观点太陈旧,只有被批判的资格
  • 二、“小国寡民”是我社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三、古代社会也有社会“大怨”
  • 四、五色、五音、五味皆“生之害也”
  • 五、合乎“道”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 六、“三宝”是公平、正义的表达,目的是解决自然和社会的均衡问题
  • 七、“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对立
  • 八、“啬”:珍惜物力、财力的经济学法则
  • 九、“啬”也是一种“德”(得) 上可明道,下可治身,推之可治人
  • 十、“小国寡民”:“至德之世”(庄子)、“至治之极”(司马迁)
  • 第九章 “无为”四:立身处世哲学
  • 一、论各家的立身处世哲学
  • 二、道家立身处世原则:淡泊,退让
  • 三、争、斗是世界通行原则,老子独异于人
  • 四、“不知常,妄作,必凶”
  • 五、“自矜者不长”
  • 六、“自知之明”者强
  • 七、示人以弱的策略原则
  • 八、全真保性的生命哲学:摄生、护生、长生
  • 九、“强梁者不得其死”
  • 十、与人为善 不结怨于人 不争而顺天道
  • 十一、正确理解“天网恢恢”
  • 十二、“功成身退,天之道”
  • 十三、老子处世哲学的非功利性和超功利性
  • 第十章 辩证法思想
  • 一、黑格尔承认您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代东方的精神代表
  • 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来自春秋时代社会大动荡
  • 三、“反者道之动”:一是变,二是向反方向变
  • 四、“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 五、“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 六、“物壮则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 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循环论?
  • 八、《道德经》“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概念和范畴,是对人类思想的巨大贡献
  • 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界因对立统一而存在
  • 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十一、“祸莫大于不知足”
  • 十二、“物极必反”“曲则全”云云
  • 十三、老子辩证法包含质量互变的定律(韩非的诠释,法家深化了我的思想)
  • 十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
  • 第十一章 策略思想
  • 一、论策略 《道德经》的策略思想
  • 二、正确的策略是对辩证法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
  • 三、老子策略思想:“无为”宗旨和柔弱胜刚强的原则
  • 四、老子策略思想“四要”: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藏而不露,功成身退
  • 五、“不为天下先”是保持成功、避免失败的策略
  • 六、“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 七、“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八、“善用人者为之下”
  • 九、“不争之德” 水之性“几(近)于道”
  • 十、“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不是权术,是历史经验,是君子对付小人之“术”
  • 十一、后发制人,以退为进 “微明”是远见,是大度
  • 十二、藏而不露,是为“袭明”,把聪明包藏起来
  • 十三、阴谋家盗用老子策略作为智囊宝鉴
  • 十四、“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十五、韩非对利器(赏罚)的发挥适应于君权集权的需要
  • 十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修养也是策略
  • 十七、防微杜渐,洞察出微 “多易必多难”,从难处着手
  • 十八、“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 十九、“功成身退”
  • 第十二章 军事思想
  • 一、《老子》是一部兵书
  • 二、我的兵法思想高于春秋以来的兵家
  • 三、对战争的看法 老子是反对战争的
  • 四、“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兵者不祥之器”
  • 五、兵“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 六、“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七、处理好大小国关系,“大者宜为下”
  • 八、“兵强则灭”
  • 九、“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 十、战略战术(一),退守原则:以退为进,以逸待劳,哀兵必胜
  • 十一、战略战术(二):“以奇用兵”,“正复为奇”
  • 十二、战略战术(三):“祸莫大于轻敌”
  • 第十三章 道家怎么变成道教?
  • 一、哲学流派道家怎么变成道教?
  • 二、我未开门收徒,“开创”道家“学派”都难说
  • 三、是《道德经》的思想力量和后人的传承,才形成道家学派
  • 四、从春秋“老学”到汉初“黄老之学”,是思想适应现实的流程五、“老”怎么变成“黄老”? 稷下学派的形成
  • 六、汉初黄老之学盛行,是中间过渡阶段
  • 七、汉代巫术、巫士和道家思想结合,加上谶纬神学盛行,使道家逐步向宗教变迁
  • 八、道家“化”了自“胡”而来的佛教? 《老子化胡经》
  • 九、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道教形成在民间
  • 十、为何形成于民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十一、葛洪:道儒结合,官方化,世俗化,宗教化 李姓的唐朝,拉血缘关系,我变成“道德天尊”
  • 十二、“孔子是中国的,老子是世界的”;但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
  • 附 录
  • 一、老子年表
  • 二、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3
3个评分

出版方

道善文化

道善文化成立于2016年,依托母公司北京爱智达人科技教育公司的出版资源,致力于中国传统经典,以及文学、历史、艺术等优秀人文内容的出版与发行推广。 公司先后与东方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与中信出版集团开展更加密切的总发行合作。已出版过的系列作品计有:《王鼎均散文系列》12册、《刘君祖的易经世界》(22种)、王溢嘉的“周边文丛”(20种)、《民国人物小传》(20种)(上海三联)、蒋勋说文学之美系列(5种)、蒋勋说红楼梦系列(8册)、爱新觉罗.毓鋆讲经典笔记系列(20种)、吴怡的我在美国讲中国哲学系列(20种)、何寄彭教授主编的《华夏之美》系列(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