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寻中华饮食西行传奇,重现东西味觉文明交流史诗。

内容简介

饮食文化交流,是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古今往来,许多西方使节、传教士、商人、学者赴华,带来异域饮食,同时也将大量中华饮食文化信息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传回欧洲。欧洲社会对中国饮食的了解由古代的想象传说,逐渐清晰、完整,变成系统性的知识,最终在18世纪掀起了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热”。

本书利用欧洲有关汉学著述、商业情报、传教书信等资料,辅以90余幅珍贵馆藏图片,从古代欧洲的中国饮食想象传说、大航海时代的片段式认知、早期来华传教士的亲历见闻、17世纪欧洲的科学研究,以及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等方面,讲述中国饮食文化是如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以及在西方知识系统中产生了怎样的中国影响,西方社会不同群体又是如何看待中国饮食文化。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导言
  • 一 从中西饮食交流说起
  • 二 相关研究回顾
  • 三 资料来源
  • 四 研究思路
  • 五 学术意义
  • 第一章 15世纪前欧洲人的东方饮食传说与初见
  • 第一节 东方传奇:欧洲早期的中国饮食传说
  • 第二节 初使见闻:蒙古草原的平民餐桌与宫廷宴会
  • 一、教皇使节柏朗嘉宾笔录蒙古人生活史诗
  • 二、从平民到金帐:蒙古平民饮食与宫廷宴饮
  • 三、鞑靼食人宴:野蛮人与基督教“暴食”者形象杂糅的产物
  • 第三节 生动记述:饮酪食肉、银树储酒、斡耳朵与饮食禁忌
  • 一、鲁布鲁克所见蒙古乳制品加工技术
  • 二、蒙古食肉传统及肉食品加工技术
  • 三、蒙哥宫殿所见法式储酒器“银树喷泉”
  • 四、高级食宿场所——翰耳朵
  • 五、宗教饮食与禁忌
  • 第四节 知识启蒙:马可波罗对中国饮食的记录与影响
  • 一、马可波罗对元代宫廷酒宴的深化认识
  • 二、马可波罗对西方中国饮食认知的重大影响
  • 第五节 旧知待新:15世纪前欧洲中国饮食知识的传播
  • 第二章 16世纪伊比利亚人的中华饮食探险
  • 第一节 用筷吃饭:伊比利亚商船发回的中国饮食报道
  • 一、葡萄牙人在马六甲初遇明朝海商“船宴”
  • 二、皮雷斯《东方概要》中的中国独特宴饮方式
  • 三、巴尔博扎《东方纪事》对中国饮食的关注
  • 第二节 名实之误:中葡饮食文化的初次相逢
  • 一、维埃拉和伯来拉笔下的运河饮食与餐桌礼仪
  • 二、克路士《中国志》集中展示中国饮食新知
  • 三、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所见明代福建官宴及迎客茶礼
  • 第三节 杂糅拼凑:门多萨的中国饮食“新发现”
  • 一、门多萨有关中国饮食“新知”的来源
  • 二、中国茶信息初传欧洲
  • 三、对中国宴会仪式的解读
  • 第三章 早期来华耶稣会士的饮食体验
  • 第一节 适应华味:利玛窦与中国饮食认知系统化
  • 一、明代中国宴会文化及其背后的礼仪规矩
  • 二、中国饮食名物考辨
  • 三、亲历明代茶风之变
  • 四、利玛窦与中西饮食文化双向交流
  • 第二节 北麦南稻:曾德昭所记晚明饮食区域差异
  • 一、晚明中国各省物产种植与商贸流通
  • 二、中国南北宴饮文化差异
  • 三、鹿肉与米酒:曾德昭眼中的丰饶之岛台湾
  • 四、曾德昭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书写与表达
  • 第三节 间接传递:从周边国家发回欧洲的中国饮食报道
  • 第四章 17世纪欧洲学者的中国饮食科考
  • 第一节 地图百科:卫匡国与古地图上的中国物产知识
  • 一、《中国新地图集》所见中国食物原料
  • 二、卫匡国对浙江土特产的特别关注
  • 第二节 植物图像:卜弥格与中国饮食知识的可视化
  • 一、卜弥格对中国食物图像的绘制
  • 二、地图上的农耕知识
  • 三、《中国地图集》中的物产与中国宴会
  • 第三节 饮食汇通:基歇尔对中国饮食知识的转述剪裁
  • 一、《中国图说》所见中国独特饮食
  • 二、基歇尔援引中国饮食的知识来源
  • 第四节 知食分子:安文思对饮食名物制度的解读
  • 一、五谷、六畜和百果:中国物产之丰饶
  • 二、清宫食事管理机构
  • 三、节庆名食、华风西渐:九层塔和月饼
  • 第五章 欧洲社会对中国饮食的不同解读
  • 第一节 修士之争:不同修会对中国饮食礼仪的争论
  • 第二节 商人之利:东印度公司与中西茶叶贸易
  • 第三节 学者之辨:“国王数学家”的中国饮食考察
  • 一、法国政府重视中国农业知识
  • 二、李明对中国饮食的科学考察
  • 三、中国宴会礼仪与“饮食适应”之辩
  • 第六章 欧洲饮食知识系统中的“中国热”
  • 第一节 传承接续:大航海时代掀开西方中国饮食认知新篇章
  • 第二节 “中国之王”:1700年凡尔赛宫舞会标志“中国热”风潮到来
  • 第三节 茶与瓷器:在欧洲人日常生活中发现中国饮食史诗
  • 第四节 命运共同:饮食是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永恒话题
  • 参考文献
  • 图片目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