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国家地理》百年中国报道,从照片走进历史。

内容简介

1911年,美国地质学家罗林·钱伯林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的都江堰小镇上戏台与相机相遇照片,成为西方与东方互视历史的一种隐喻。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整体回溯了《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有关中国的报道,聚焦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故事与地理景观,为跨越百年的无声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审读视角。

全书重点放在“西南一隅”,梳理了关涉西南形象的四重主题,涵盖植物地理、道路交通、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等,运用了跨文化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反思文化书写中的多重面纱,从不同学科视角探析区域文明变迁历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回头看:镜头后的历史光影
  • 导论 戏台与相机:跨文明相遇
  • 《国家地理》与中国镜像
  • 第一章 落日余晖中的黄金时代
  • 第一节 世界新格局中的“地理知识”
  • 第二节 摄影之道:传媒时代的文化表述
  • 第二章 杂志里的中国镜像
  • 第一节 时代聚焦:跨世界的五幕“大剧”
  • 第二节 地理描述:从环境决定论到中国景观
  • 植物采集:异域绽放与花卉王国
  • 第三章 植物采集:世界就在我的花园里
  • 第一节 审美、博物与硬货币
  • 第二节 “中国教训”与植物地理
  • 第三节 探险叙事的多重编码
  • 第四章 植物猎人:“园艺学里的哥伦布”
  • 第一节 “采花领事”乔治·福雷斯特
  • 第二节 “博物学家”欧内斯特·威尔逊
  • 第三节 “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
  • 第五章 博物帝国与知识生产
  • 第一节 “采集箱”与林奈分类法
  • 第二节 西方科学与中国本土知识
  • 西南道路:一点四方与四面八方
  • 第六章 20世纪初的西南险道
  • 第一节 东方气质:藤条桥与背茶客
  • 第二节 时间他者:沿着马可·波罗的路径
  • 第七章 亚洲战场上的滇缅公路
  • 第一节 战时物资生命线
  • 第二节 剪刀、“顶好”与“24道拐”
  • 第八章 中国打开“野性西部”
  • 第一节 新西南:战火中的混杂生长
  • 第二节 “新亚洲”:扩大的地平线
  • 生态文明:理想乐土与现世家园
  • 第九章 寻找“香格里拉”
  • 第一节 “香格里拉”诞生记
  • 第二节 两个版本的未来
  • 第十章 走进“大香格里拉”
  • 第一节 百年路上“黑白之爱”
  • 第二节 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文明
  • 第三节 来自旷野的呼唤
  • 族群形象:多样文化与多元世界
  • 第十一章 老故事里的新面孔
  • 第一节 弓弩手:好斗武士与驯服朋友
  • 第二节 木里王:高贵王者与幼稚心灵
  • 第三节 摩梭人:女儿国与闯天涯
  • 第四节 民族形象:五彩服饰与族性表征
  • 第十二章 文化:意义之网
  • 第一节 巫术仪式:“恶灵和亡灵在操纵一切”
  • 第二节 侗歌、传说与地方性知识
  • 第三节 抢救之名:“原住民”缺场而民族志在场
  • 结论 一本杂志与一个地方的相遇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国家地理》里的中国文章列表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深谋远虑的铺垫

    《国家地理》一直以其卓越的摄影作品著称于世,每当人们看到其出品的图片,都会为之赞叹不已。随着图片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地理》也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最新技术,为我们呈现最精彩、最生动的瞬间。這本《戏台与相机》为我们揭示了国家地理对中国西南地区的长期关注,并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文章类型,展现了西方人对中国关注点的变迁。书名 “戏台与相机” 取自钱柏林的一幅摄影作品,描述了 20 世纪中西方在中国西南的相遇瞬间,观众被相机所吸引,象征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该书还深入剖析了《国家地理》成功的原因,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是其成功的关键。在进化论与人类学的背景下,美国殖民主义的扩张为《国家地理》的普及地理文化知识提供了契机。杂志汇聚了各行各业的地理爱好者,为其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视角。然而,在记录与科普的外表下,也隐藏着西方人自认为 “进步、科学、发展、现代、全球化” 的优越感,以及表述主宰的权力宰制之术。通过对文章类型的梳理,作者总结出《国家地理》对中国西南的四个主要关注点:植物采集、西南道路、生态文明和族群形象。这些关注点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而演变。从早期的植物采集为资本主义扩张提供经济效益,到世界大战期间修建中缅公路促进物资运输,再到对生态多样性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都体现了《国家地理》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深入探索。然而,在关注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已对动物栖息地造成破坏,威胁到生物多样性。中国的环境保护不仅对本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生态稳定产生着积极影响。此外,作者提醒我们,在欣赏《国家地理》震撼人心的照片时,也要警惕其背后的西方中心逻辑与策略。这些图片往往被抽离出来作为独立表达的载体,甚至可以用来 “讲故事”,这可能导致读者对被表达的事物产生片面或误解的理解。我们应该意识到,西方探险家的记录往往带有 “发现者” 的优越感,将我们置于 “被发现” 的位置。在感谢他们记录的同时,我们也要坚定自己的立场,认识到我们一直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从未因谁的 “发现” 而改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我近期读到的最让我感到快乐的一本书。写的非常好,无论是作者做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博证广度,或是她优美流畅的文字和表述方式,都让我着迷。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