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汉学家窦德士代表作,一部明代的国家安全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讲述了大明王朝的边防战史,并从战争史的视角,对明代的政治制度、地方管理、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书将明朝北部边境防御历史划分为14个时期,论述明朝皇帝、官员和将领在实际处理边境防御问题时,是如何思考、争论、做出决策的,探究明朝是如何在长达276年的统治中确保领土完整的。

本书为审视大明王朝的兴衰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助于全面认识明朝北部边境的防御体系,有助于了解明朝军事决策机制和军事防御思想的变迁过程,有助于思考北部边防对明朝政治、经济的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洪武时期
  • 第二章 永乐时期
  • 第三章 宣德时期
  • 第四章 正统时期
  • 第五章 阶下囚皇帝
  • 第六章 景泰时期
  • 第七章 天顺时期
  • 第八章 成化时期
  • 第九章 弘治时期
  • 第十章 正德时期
  • 第十一章 嘉靖时期
  • 第十二章 隆庆时期
  • 第十三章 万历时代
  • 第十四章 大明余晖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内容有料,文笔枯燥

    大明王朝的防线,绵延超过 1.1 万公里,不仅覆盖北境,更延伸至东南亚陆地与太平洋海域。然而,北境之外,众多势力虎视眈眈,时刻觊觎中原的富饶。自川藏交界的松潘卫,至辽东、渤海湾的山海关,明朝北境防线犹如一张巨大的弧网,总长逾 2700 公里。这条防线穿越崇山峻岭、风积沙丘、沙漠草原与茂密森林,其外,则是众多非汉族群居之地。这些族群在明代被称为 “蕃”(又作 “番”“土番”,主要指藏族或与其相近的民族)、回族、土达(蒙古族的一个分支)、卫拉特蒙古(瓦剌)、鞑靼和女真。他们虽各自独特,但均对明朝的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然而,明朝的防御策略并非主动出击,而是坚守阵地。明军步兵、骑兵与火器兵驻守于沿线城堡,严密防守,确保中原腹地免遭侵扰。明朝享国 276 年间,这一防御体系大体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尽管有过失误与挫败,但明朝政府基本守住了这条防线。那么,明朝是如何做到的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与战略考量。若我们自西向东游历这北境防线,会发现沿途生态与民族风情各异。西段最为复杂,汉藏杂居,游牧点与藏传佛教寺庙交错。土达、回族、瓦剌等族群亦在此地生活,中原与中亚的群体也时有出没。这种多元的文化与民族背景使得此地区的社会稳定极为脆弱,暴力冲突时有发生。中段则以鞑靼人(即蒙古人)为主。这是一个贵族游牧社会,统治者自诩为成吉思汗或忽必烈汗的黄金家族后裔。在女真崛起之前,鞑靼一直是明朝的最大威胁。至于东段,则以女真诸部为主。这些部落内斗不断,相互倾轧。他们被高丽(朝鲜)与鞑靼夹在中间,尽管时而结盟时而斗争,但两败俱伤的局面实则更有利于明朝的稳定。在明朝晚期,尽管东段防线的形势令人担忧,但总体上仍是可控的。明朝的防线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界限,更是一部交织着历史、文化、民族与战略的多重奏。通过深入研究与理解,我们可以一窥这个伟大王朝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坚守并维护其国家安全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

    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8年08月18日,注册地址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群园三区3号楼7层,主要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资料编辑;版权贸易;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