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闻专业前景:关注职业规划

内容简介

近些年,传统媒体人纷纷退出新闻行业,离职事件一次次引发公众关注。他们的高调“离场”,对传统媒体的坚守者和在校新闻专业学生都造成了心理冲击:从事新闻工作还有价值吗?学习新闻专业还有前途吗?……编者组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系学生,专访了一批转型的知名广东媒体人,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思考新闻专业学习,不乏真知灼见。编者还提出了新闻职业阶段化的论断,认为新闻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进入新闻界,而且应当教会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言
  • 目录
  • 论新闻职业阶段化
  • 记者只是职业的起点
  • 新闻职业阶段化的个体需求
  • 新闻职业阶段化的环境因素
  • 何处可转?何时该转?
  • 新闻事业呼唤志业者
  • 一 转战网媒
  • 陈朝华 我在悲观中坚守
  • “张朝阳是个有信仰的人”
  • “诗歌是我内心比较柔软的地方”
  • “我的媒体愿景实现了一大半”
  • “优质内容最终还会获得自己那份尊严”
  • “有些人离去不值得大惊小怪”
  • “在这个时代要懂点技术”
  • 黄华军 新闻教育要拒绝“万金油”
  • 当年读新闻的都非常拔尖
  • “商业领域的报道大放异彩”
  • 始终要对得起自己的名字
  • 做媒体人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 出走是因为不想站队迎合
  • 新闻人创业要放低身段
  • 总结商业地产的教训很有意义
  • “报纸是不会消亡的”
  • “从现在开始要定好自己的兴趣点”
  • “最锻炼人的还是报纸”
  • 王茜 与其被动变,不如主动变
  • ZAKER能给传统媒体带来春天?
  • 做新闻能与很多不同的人打交道
  • 不想永远“隔着玻璃看世界”
  • 新媒体也能传承新闻理想
  • 把自己当大爷是很愚蠢的
  • 面试官欣赏有一定特长的人
  • 二 内容创业
  • 邓科 土壤在变,理想不灭
  • “创业能自由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 “我想用文字去影响社会”
  • “不用看领导脸色就能活得很好”
  • “转型是希望实现自我价值”
  • “不担心竞争力,因为我们很专业”
  • “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业会‘瓦解’”
  • “你们可以自己先开个公众号”
  • 方夷敏 我在寻找一个兴奋点
  • “我希望孩子去当一下记者”
  • “内容创作对我来说是最兴奋的”
  • “永远不会放手让别人掌控内容”
  • “全力做好想做的事,机会自然来”
  • “做新闻还是传统媒体好”
  • “做品牌是我的梦想”
  • 苟骅 创业乐趣在于挑战不确定性
  • “自媒体进化到内容取胜的2.0阶段”
  • “遭遇‘职业天花板’,顺势而为就出来了”
  • “同事说我像堂吉诃德”
  • “从未改变职业理想和坚持”
  • “媒体人创业不存在‘中间层现象’”
  • “创业的不确定性让人觉得很刺激”
  • “要对新技术保持敏锐”
  • 胡屏 跳出舒适区才能成长
  • “传统媒体是被迫转型”
  • “不懂深度思考的人转不了型”
  • “转型其实就是跳出了舒适区”
  • 要把公众号做成意见领袖
  • “大学生也在面临转型”
  • 徐晨华 不要辜负时代对年轻人的期待
  • “做汽车记者很容易迷失自己”
  • “我现在在学打‘拖拉机’”
  • 对手追我们至少要投一亿元
  • 转型前干好自己的事最重要
  • 市场化媒体最能锻炼人
  • 三 跨界创富
  • 金杜 创业不是媒体人转型的首选
  • “媒体人不一定适合创业”
  • “我不是一个‘乖’孩子”
  •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 “最值得投资的两件事:教育和旅行”
  • 刘红鹰 传统媒体人要把自己归零
  • “我经历了四次转型”
  • “我先生说我疯狂”
  • 传统媒体人最难是时代更新
  • “我自己做ollaQ用户”
  • “新闻系学生要找到自己的优势”
  • 蒲荔子 直接从采编出来创业基本失败
  • “年少成名对我来说是一种幸运”
  • “进入媒体行业是机缘巧合”
  • “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 “媒体业处于触底反弹的阶段”
  • “我们想制定民宿的标准”
  • “当你对写作有点要求的时候,就得慎重一点”
  • “新闻就是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
  • “我建议大学生不要创业”
  • 阮宁 做记者的日子挺快乐但回不去
  • 学新闻是机缘巧合
  • 公关是让理想落地
  • 创业本身是一种信仰
  • 时标 珍藏理想,脚踏实地创业去
  • 新闻理想让我如醉如痴
  • 选择了体制就得遵守规则
  • 品牌推广让我心力交瘁
  • 报纸转型须从根上重构
  • 职业经理人的宿命
  • 创业是背水一战
  • 去传统媒体不要超过两年
  • 向寒松 我一直在想十年后干什么
  • 媒体办车展影响非常大
  • 四十岁再转型成本太高
  • 雅阁营销策划成功打开局面
  • 从个人英雄主义回归到集体英雄主义
  • “要顺着时代的潮流走”
  • “始终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
  • 四 企业高管
  • 熊晓杰 营销人的本质是媒体人
  • “在小报也要做大记者”
  • “研究生办报”有声有色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媒体人进企业面临很大调整
  • “企业可以构建自媒体系统”
  • 要求女儿一定要做一段时间媒体工作
  • 尹捷 内心深处有当逃兵的感觉
  • “我铁定要做记者”
  • “走一条风景不一样的路”
  • “也许仍会继续转型”
  •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 钟紫斌 在商业和道德之间寻找结合点
  • “收视率造假的浑水我不想蹚”
  • “出走是社会多元化的选择”
  • “人无压力轻飘飘”
  • 不做毁“三观”的内容
  • 周虎城 现在是媒体人的“黄金时代”
  • “新闻发言人要具备三项能力”
  • “转型是新的延伸和扩展”
  • “生产内容的人永远不会被淘汰”
  • 五 专业转型
  • 陈伟军 传统媒体转型仍需要有思想的记者
  • 培养“有思想的记者”
  • 我那时“为他人做嫁衣”
  • “我调到高校好在读了个博士”
  • “以不变应万变是最好的方法”
  • “传统媒体将专门化和边缘化”
  • 在阅读中发现和积累自己
  • 裴谕新 转行要把资源优势用上
  • “我遇到了职业天花板”
  • “《新周刊》丰富了我的人生经验”
  • “新鲜感是对记者职业的回报”
  • “我看过它辉煌,也看着它衰落”
  • 罗爱萍 向心的选择,向上的人生
  • “我读法学硕士是为了做记者”
  • “媒体人都会有点不畏强权”
  • “严肃新闻仍然很有市场”
  • “希望人生始终保持往上的态势”
  • “只要熬过去以后会更好”
  • “热爱才是最重要的”
  • “选择一种自己更喜欢的生活”
  • 张海波 女儿促使我转型
  • “记者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
  • “我们是第一批不跑线的记者”
  • “女儿成为我的转型契机”
  • “要在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 “改变家长的观念很难”
  • 媒介素养应成为公民必备素养
  • “传播学应该要向媒介素养转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为新闻工作者受益颇多,感恩!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