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无废城市”建设为背景,以城市垃圾风险链条为依托,探讨垃圾治理中的政社合作关系建立。

内容简介

具体而言,将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观察放置于垃圾分类、焚烧监督、宣传教育、冲突化解、政策倡导五个治理场域中,从理念、结构、话语、行动四维度入手,对各场域的政社关系进行剖析,总结得到“调适性协作”“合纵连横”“协作中博弈”“缺席式共治”“选择性聆听”等政社互动形态。

在此基础上,以社会组织基本功能为导向,将五个场域进一步凝练为“服务型功能”“表达型功能”“复合型功能”三种类型,提出“超越工具主义的发展式合作”“登上高阶梯的协商式合作”“调和新分歧的互嵌式合作”三类合作目标,并分别构建实现路径。最终呈现出适宜于不同场景、不同目标环境风险治理的政社合作结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第一章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情境与对象
  • 一 研究情境:三重风险、六大场域与三类功能
  • 二 研究对象:“政”与“社”的概念廓清
  •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内容结构
  • 一 研究设计
  • 二 内容结构
  •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研究视角
  • 第一节 政社关系研究的理论与文献
  • 一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研究
  • 二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研究
  • 三 垃圾治理中的社会组织行动及政社合作研究
  • 四 研究述评
  • 第二节 研究视角:复合场域下政社关系的四维透镜
  • 一 理念维度——怎么想
  • 二 结构维度——什么样
  • 三 话语维度——怎样说
  • 四 行动维度——如何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政策话语:城市垃圾风险治理政社关系的应然状态
  • 第一节 社会组织管理政策中的政社关系演进
  • 一 国家统合与政社同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社关系(1950—1978年)
  • 二 需求导向与双重管理:改革开放后的政社关系(1978—2011年)
  • 三 赋能培育与全景监督:党的十八大后的政社关系(2012年至今)
  • 四 “双轨并行”:社会组织管理政策中的政社关系演进
  • 第二节 环境治理政策中的政社关系变迁
  • 一 参与理念初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环境治理中的政社关系(1950—1978年)
  • 二 参与制度完善:改革开放初期环境治理中的政社关系(1978—1992年)
  • 三 合作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环境治理中的政社关系(1992—2002年)
  • 四 合作与对抗交织: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环境治理中的政社关系(2002年至今)
  • 五 “谨慎放开”中的合作建立:环境治理中的政社关系变迁
  • 第三节 垃圾治理政策中的政社关系转型
  • 一、政府包揽式垃圾治理:政社合作沉寂阶段(1978—2005年)
  • 二 政府主导式垃圾治理:政社合作萌芽阶段(2006—2015年)
  • 三 多元参与式垃圾治理:政社合作的发展(2016年至今)
  • 四 “大包大揽”到“群策群力”:垃圾治理政策中的政社关系转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状概览:城市垃圾风险政社合作治理的问卷调查
  • 第一节 垃圾议题社会组织概况
  • 一 地域分布
  • 二 成立时间
  • 三 人员规模
  • 四 资金来源
  • 五 业务领域
  • 第二节 城市垃圾风险政社合作治理的现状
  • 一 各场域中的政社合作程度
  • 二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助状况
  • 三 政社合作的过程分析
  • 四 政社合作的效果评估
  • 第三节 城市垃圾风险政社合作治理的问题与期望
  • 一 政社合作存在的问题
  • 二 社会组织对政社合作的期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调适性协作:垃圾分类场域中的政社关系
  • 第一节 垃圾分类场域中的政府与社会组织行动
  • 一 政府在社区垃圾分类场域的行动
  • 二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行动
  • 第二节 垃圾分类政社协作的多元路径: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
  • 一 研究设计
  • 二 城市社区垃圾分类政社协作的必要条件
  • 三 城市社区垃圾分类政社协作的多元路径
  • 第三节 垃圾分类场域中政社协作的调适性模式
  • 一 垃圾分类场域中政社协作的调试性模式
  • 二 垃圾分类场域政社协作的行动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合纵连横:焚烧监督场域中的政社关系
  • 第一节 生态位理论视野下的垃圾焚烧监督系统
  • 一 生态位理论下的分析框架
  • 二 社会组织焚烧监督的生态系统构成
  • 第二节 众人拾柴:基于生态位优化的社会组织垃圾焚烧监督实践
  • 一 社会组织创立期(2012—2018年):孤军奋战与种群内角色建立
  • 二 社会组织成长期(2012—2016年):种群内联盟建构及局部合作
  • 三 社会组织成熟期(2017年至今):种群内监督网络搭建及立体监督模式构建
  • 第三节 合纵连横:生态位理论视野下垃圾焚烧监督中的政社协作
  • 一 合纵:社会组织生态位跃升带来价值增值
  • 二 连横:价值增值推进焚烧监督政社合作
  • 三 局限:垃圾焚烧监督中政社合作的掣肘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协作中博弈:宣传教育场域中的政社关系
  • 第一节 搭台与唱戏:行动视角下的政社协同宣教
  • 一 政府搭台唱大戏:环保设施开放中的政社协同实践
  • 二 政社协同的成效
  • 三 政社协同的张力与难点
  • 四 结论与反思
  • 第二节 表达与差异:话语视角下社会组织与主流媒体的垃圾议题传播
  • 一 社会组织如何进行垃圾议题传播
  • 二 社会组织垃圾议题的宣传效果:“绿色公共领域”构建
  • 三 社会组织进行环境宣传的动力与障碍
  • 四 结论与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缺席式共治:冲突化解场域中的政社关系
  • 第一节 反焚冲突化解中的政府职能履行及社会组织补位
  • 一 反焚冲突化解中政府职能缺失的表现
  • 二 反焚冲突化解中政府职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 三 缺位下的“补位”:反焚冲突化解中社会组织的应然角色
  • 第二节 缺席的在场:反焚冲突治理中的社会组织行动策略
  • 一 孕育于邻避:社会组织“在场性”的获得
  • 二 脱胎于邻避:社会组织“在场性”的拓展
  • 三 反哺于邻避:社会组织“在场性”的展演
  • 四 缺席的在场:反焚冲突治理中社会组织“补位”的新策略
  • 第三节 冲突转化:政社协作下的反焚冲突治理模式创新
  • 一 “冲突转化理论”的引入
  • 二 “冲突转化”如何呈现:四起案例的五维剖析
  • 三 “冲突转化”何以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力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选择性聆听:政策倡导场域中的政社关系
  • 第一节 社会组织垃圾治理政策倡导的实践与成效
  • 一 社会组织进行垃圾治理政策倡导的实践
  • 二 社会组织进行垃圾治理政策倡导的效果
  • 第二节 社会组织垃圾治理政策倡导的困境及原因
  • 一 社会组织垃圾治理政策倡导的困境
  • 二 社会组织垃圾治理政策倡导的困境溯源
  • 第三节 选择性聆听:政策倡导中政社关系的进一步解释
  • 一 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组织开展政策倡导的制度环境
  • 二 选择性聆听:政府对社会组织政策倡导的基本态度
  • 三 刚柔并济:社会组织进行政策倡导的本土原则
  • 四 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组织进行政策倡导的结构选择
  • 五 基于行动做倡导:社会组织政策倡导的优势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十章分类合作:城市垃圾风险治理中的政社关系进阶
  • 第一节 三重视窗:城市垃圾风险治理中的政社关系总结
  • 一 第一重视窗:从无到有的垃圾治理场域
  • 二 第二重视窗:持续演进的社会组织功能
  • 三 第三重视窗:不断调整的政社互动形态
  • 第二节 分类合作:环境风险治理中的政社关系进阶
  • 一 发展式合作:服务型功能下的政社关系进阶
  • 二 协商式合作:表达型功能下的政社关系进阶
  • 三 互嵌式合作:复合型功能下的政社关系进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