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原著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3千字
字数
2011-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唐宋牡丹审美文化及其转变。
内容简介
路成文编写的《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以唐宋牡丹审美文化与文学为个案)》的基本研究思路是,先从风俗史的角度对唐宋六百年牡丹审美玩赏之风习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此期牡丹赋、牡丹诗词等进行系统解读与阐述,借此分别呈现唐宋社会牡丹审美风尚之转移,以及唐宋文人士大夫牡丹审美文化心理之嬗变。通过风俗史与文学主题演进史之互参互证,从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角度来共同呈现彼时时代精神之变迁。由于唐宋笔记小说中尚有大量牡丹资料尚未为研讨牡丹文化者所整理和充分利用,故以附录形式予以辑录。
目录
- 版权信息
- 辅文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唐代牡丹玩赏风习述评
- 第一节 唐前牡丹:著于本草,依名芍药
- 第二节 初盛唐牡丹:花中新贵,脱颖而出
- 一、武则天首重牡丹
- 二、唐玄宗、杨贵妃的由衷赏爱
- 三、李白沉香亭醉赋《清平调》之事的民俗学、文化学意义
- 第三节 中晚唐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一、中晚唐宫廷牡丹玩赏活动略述
- 二、宫廷以外牡丹玩赏风习
- 第二章两宋牡丹玩赏风习述评
- 第一节 北宋牡丹玩赏活动之地理分布
- 一、洛阳
- 二、开封
- 三、杭州
- 四、陈州
- 五、彭州
- 六、益州
- 第二节 万花会、贡花、赏花钓鱼宴
- 一、万花会:与民同乐政治理想的体现
- 二、贡花:取悦于人主
- 三、赏花钓鱼宴:北宋君臣牡丹玩赏活动的制度化
- 第三节 北宋牡丹玩赏活动的学术化
- 一、博物学、民俗学的记录与探讨——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及其文化意义
- 二、观物思想的体现——邵雍与牡丹
- 第四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 第五节 南宋牡丹玩赏风习概述
- 一、宫廷牡丹玩赏活动
- 二、群众性牡丹玩赏活动
- 三、南宋文人士大夫牡丹玩赏活动
- 第三章唐宋牡丹文学
- 第一节 唐宋牡丹赋考述
- 一、唐代两篇《牡丹赋》与甘露之变
- 二、宋人牡丹赋考述
- 第二节 唐宋牡丹诗词的历史文化内涵
- 一、唐宋牡丹诗词中的颂美主题
- 二、唐宋牡丹诗词中的批判主题
- 三、唐宋牡丹诗词中的闲适主题
- 四、唐宋牡丹诗词的感伤主题(上)——借牡丹抒写身世之感
- 五、唐宋牡丹诗词的感伤主题(下)——借牡丹抒写家国之恨
- 第四章附论及杂考
- 第一节 《裴给事宅白牡丹》诗作者考辨
- 第二节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 第三节 抹不去的亡国悲音——略论南宋牡丹词
- 一、洛阳牡丹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征候
- 二、南宋前期牡丹词:对往昔繁华的追寻
- 三、南宋中后期牡丹词:昔盛今衰的感怆,恢复无望的悲哀
- 四、南宋遗民牡丹词:抒发亡国的深悲巨痛,表达对历史的深沉反思
- 第四节 唐宋牡丹绘画
- 1.边鸾
- 2.黄筌
- 3.黄居宝、黄居寀
- 4.滕昌祐
- 5.徐熙
- 6.徐崇嗣、徐崇矩
- 7.赵昌
- 第五节 唐宋牡丹乐舞
- 一、一捻红曲
- 二、花发状元红慢
- 三、李弥逊《筠溪集》之《十样花》、史浩《峰真隐大曲》之《花舞》
- 四、剪牡丹、碧牡丹、剪朝霞、花王发、洛阳春等
- 附录唐宋笔记小说牡丹研究资料辑录
- 附录一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牡丹研究资料
- 《龙城录》(唐柳宗元撰,二则)
- 《唐国史补》(唐李肇撰,一则)
-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六则)
- 《刘宾客嘉话录》(唐韦绚撰,一则)
- 《宣室志》(唐张读撰,一则)
- 《尚书故实》(唐李绰撰,一则)
- 《松窗杂录》(唐李濬撰,二则)
- 《本事诗》(唐孟棨撰,一则)
- 《云溪友议》(唐范摅撰,二则)
- 《杜阳杂编》(唐苏鹗撰,二则)
- 《剧谈录》(唐康骈撰,二则)
-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撰,一则)
- 《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撰,四则)
- 《中朝故事》(南唐尉迟偓撰,一则)
- 《北梦琐言》(五代孙光宪撰,一则)
- 附录二 《笔记小说大观》牡丹研究资料
- 《笔记小说大观》第三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四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五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六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九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十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三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五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六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七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八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九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一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二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四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五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七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八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九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十编
- 《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十五编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