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用血泪与梦想铸就的移民史诗。

内容简介

纽约,一座由移民之手塑造的城市,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悲欢离合,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隐秘往事。

本书是美国历史教授泰勒·安宾德,以移民文化入手,耗时多年调查、采访、梳理而成四百年来的纽约移民发展史,一定程度上也可看作是纽约的城市建设史。

全书由纽约历史上一个个真实的个体故事展开并串联,乘坐“内华达号”移民船一个登上埃利斯岛移民检查站的安妮·摩尔一家,在英国政变期间被当作叛乱者的纽约长官莱斯勒,推动纽约法制建设的德裔商人岑格,从苏格兰牛奶工的儿子一路奋斗为富商的麦克杜格尔,让公众重新定义自由神像的犹太诗人埃玛·拉扎勒斯,一个用照片拍下廉租公寓楼可怕瞬间的丹麦移民雅各布·里斯……

和很多冒险移民纽约的人一样,他们在纽约度过的岁月,改变了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以及他们自己。

目录

  • 版权信息
  • 地图目录
  • 序言
  • 第一章 定居点
  • 第二章 叛乱
  • 第三章 英国化
  • 第四章 美国化
  • 第五章 独立战争
  • 第六章 共和国
  • 第七章 大饥荒
  • 第八章 爱尔兰人的大都市
  • 第九章 小德国
  • 第十章 政治角逐
  • 第十一章 南北战争
  • 第十二章 征兵暴乱
  • 第十三章 移民的转变
  • 第十四章 奔向自由
  • 第十五章 埃利斯岛
  • 第十六章 下东城
  • 第十七章 小意大利
  • 第十八章 城市改革
  • 第十九章 限制移民
  • 第二十章 避难所
  • 第二十一章 再次复兴
  • 第二十二章 今日纽约
  • 附录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修修补补的美国梦

    在曼哈顿下城的埃利斯岛移民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标签上写着 “1907 年西西里移民卢卡・马尔蒂尼的随身行李”。这只箱子装着三件衬衫、一本《圣经》和半块风干的羊奶酪,却盛满了整个 20 世纪移民史的温度。作者泰勒・安宾德藉由这本书,剖开了这座城市的四百层地质。1626 年荷兰人用价值 60 荷兰盾的小商品从印第安人手中 “买下” 曼哈顿时,没人料到这片沼泽地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移民实验室。书中最动人的不是数据图表,而是那些在历史褶皱里喘息的生命:1847 年爱尔兰大饥荒中爬下船舱的少女,外套里缝着家乡的泥巴;1882 年《排华法案》阴影下,唐人街洗衣工把抗议标语藏在晾晒的衬衫袖口;1970 年代波多黎各移民用废弃地铁票根拼贴出家乡的棕榈树…… 这些细节让纽约史不再是冰冷的编年表,而成了千万张移民面孔的蒙太奇。书中对 “熔炉” 神话的拆解堪称精彩。当 19 世纪末的犹太裁缝在血汗工厂缝制自由女神像的仿制品时,曼哈顿下东区的意大利移民正为争夺教堂长椅大打出手;1965 年《移民法》废除种族配额后,来自孟加拉的出租车司机与海地裔护士在布鲁克林共享同一个地铁闸机,却在各自的社区保留着故乡的葬礼习俗。安宾德揭开了纽约最吊诡的生存法则 —— 这座城市从不强迫任何人成为 “美国人”,它只提供无数个平行宇宙,让每个移民都能在某个街角复刻一小块故土。至于作者对 “失败者” 的注视,尤其是那些没能在第五大道留下名字的移民,反而构成纽约最坚韧的底色:1929 年股市崩盘后,希腊移民在熨斗大厦底下兜售的 “1 美元希望套餐”(热狗 + 擦鞋服务);1975 年财政危机时,多米尼加杂货店主用赊账本维系着半个街区的生计;甚至 2020 年空荡荡的中央车站里,华裔清洁工仍在用消毒液在地面画着《千里江山图》的纹样。这些 “未完成” 的美国梦,恰恰拼凑出纽约真正的灵魂。当读到 1980 年代韩国移民把教堂地下室改造成 24 小时自习室,而他们的子女正在华尔街制造次贷泡沫时,突然理解了这个城市的生存哲学:纽约从不承诺天堂,只给每个冒险者发一把铁锹 —— 你可以用它挖掘金矿,也可能在挖到骸骨时,发现自己成了后来者的路标。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