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对二战结束后蒋介石秘密在台湾组织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白团”的介绍。

内容简介

“白团”是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其成立的初衷是借日本反共军官的力量协助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

神秘的“白团”前后持续了18年,对台湾的军事影响较大。尽管其于1968年全部撤出台湾,并于次年2月在东京正式解散,但彼时的白团尚有23名成员,化名“白鸿亮”的负责人富田直亮则继续留在台湾,直到1979年去世前才回日本。

蒋介石为什么对官方协议下派遣的美国军事顾问团处处防范、却对“偷偷摸摸”赴台的日本旧军官团队抱有兴趣?一直以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团。

本书作者以近些年公开发表的庞大档案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白团”相关人士进行访谈,调查了“白团”的隐秘历史,并还原了蒋介石因何和如何利用“白团”反攻大陆却最终失败的。

本书以近年公开发表的《蒋介石日记》为起点,作者野岛刚锲而不舍地探索散落中国台湾、美国、日本三地的庞大资料,包括从未公开的《曹士澄档案》、白团成员家书、日记等珍贵史料,同时透过对相关人士的缜密访谈,忠实描绘出“政治家蒋介石”最真实的面貌,以及日本军事顾问团“白团”的实际活动情况, 呈现了白团在“报恩”和“反共”的外表形象之下,更私密、更真实的人性一面。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凡例
  • 出版说明
  • 中文版序
  • 序言 病榻上的前陆军参谋糸贺公一
  • 第一章 蒋介石是什么样的人?
  • 一 空前绝后的日记
  • 二 在因缘的土地上
  • 三 两次日本体验
  • 第二章 冈村宁次为何获判无罪?
  • 一 身为“中国通”军人的冈村宁次
  • 二 “以德报怨”演说与协助国民党
  • 三 如果冈村被判处死刑的话……
  • 第三章 隐藏在白团幕后的推手
  • 一 曹士澄档案
  • 二 围绕着《蚂蚁雄兵》的种种
  • 三 关键人物:小笠原清
  • 第四章 富田直亮与根本博
  • 一 1949年9月10日
  • 二 古宁头战役之谜
  • 三 俨然“军师”般的存在
  • 第五章 他们所留下的成就
  • 一 奇货可居的败北者
  • 二 在圆山的日子
  • 三 模范师与总动员体制
  • 第六章 户梶金次郎所见的白团
  • 一 军人的肺腑之声
  • 二 不只是理想与信念
  • 三 解散的预感
  • 第七章 秘密军事资料
  • 一 东洋第一军事图书馆
  • 二 “调研第〇〇号”
  • 三 服部机关之影
  • 第八章 “白团”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历史?
  • 一 白团的存在应当被摊在阳光下吗?
  • 二 杨鸿儒的悲剧
  • 三 日本、中国大陆与台湾,以及蒋介石和白团
  • 尾声 温泉路144号
  • 后记
  • 相关大事年表
  • 调研资料一览表(一九五二年十月)
  •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蒋介石的日本情缘

    少时赴日留学可能是近代历史上许多中国人的选择。相比于《围城》里方鸿渐等人所去的欧美来说,此行在当时确实更具吸引力一些。这其中就有不少我们如今熟知的名人,孙中山、蒋介石等皆在此列。《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讲述了蒋介石与日本之间的往事,为读者揭露了其鲜为人知的一面。作者野岛刚曾出版过《两个故宫的离合》,在本书中继续以日本人记者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那段重要的历史。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作者除了接触一些保密资料,更和当时的亲历者以及家属后代等进行了相对深入的交流。1. 亲赴日本熟悉蒋介石的人都知道,他这人很喜欢写日记,说是日记狂魔一点都不为过。时至今日,还有不少学者在研究他的日记,比如写出《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的杨天石。在本书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日记在死后进入到公众视野这一重大事件背后的一些趣闻。通过作者本人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两次亲赴日本的重大意义。一次是征得宋美龄家人的同意,达成婚约;另一次则是早年间留学并结交了孙中山和陈其美等人。前者助他在第一次下野后再度复出并在此后的起落中获得了稳固的执政基础,这一点《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等传记中有更为详细的描写。后者让他得以在中国大陆开辟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特别是在孙中山去世后的空挡期横空出世,打败一众政敌,顺利夺得高位。作者通过在日本的实地调查等方式为读者展现了其中的诸多细节。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日本的学习经历。可以说是学业平平,甚至隐约笼罩在被淘汰的阴影下。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赫然出现在蒋介石的简历上,以至于像《“无责任” 的帝国》等书都信以为真。事实上根据作者的查证,这可以说是明晃晃的学历诈骗。只不过鉴于当时他在党内外的地位,恐怕也没有人敢对此表露不满。通过蒋介石和其后的系列行动来看,他对日本抱有的态度与其说是 “爱恨交加”,倒不如说更为实用主义一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他和冈村宁次等日本军人在战后的长期合作。2. 战犯变身冈村宁次,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声名狼藉的日本人,以战犯的身份加以审判一点都不未过,然而在天皇宣布投降后的二战审判中他却得以逃脱,甚至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民党政府的顾问。出现如此转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蒋介石本人的强势干预,从而让一部分日本战犯得以免受惩戒并为其所用。根据书中所说,蒋介石在从大陆退守台湾的过程中,带走了黄金、故宫文物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日本军人。有了黄金、文物,他反攻大陆的宏大计划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性。日本军人的参与无疑是他眼中当时最好的执行者。毕竟在大陆失守的过程中,他早已对不堪一击的国民党军队彻底失望,失望之余不得不寄希望于外援。这些日本军人顶着中国人的化名和共产党开始了长期的对抗,成为了日后人们熟知的白团。其名字的来自于日本方面代表富田直亮的中文名白鸿亮。不过参与其中的日本军人有不少都是冈村宁次牵线搭桥的。就像转运黄金、文物一样,日本军人的招募也在其离开大陆的前夕紧锣密鼓地在暗中进行。这些日本军人在当时发挥的作用更像是深得信任的军师,而在资料解密之后更能看到其在中国版图上活动的身影。3. 白团往事像蒋介石这样在战后留用日本军人的不在少数,阎锡山就这么干了。不过对这件事投入的精力和关注等恐怕还要数蒋介石的多,或许和其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度一样吧。纵使如此,有了曹士澄和小笠清原这样的幕后推手在台湾和日本地区的大力推动,这些白团成员更多的作用还在于训练和后勤方面,冲锋陷阵的相对较少。白团因蒋介石起,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蒋介石的离世,它也很快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一个最初公开,之后转入秘密运转的特殊军事组织最终走向了它的灭亡。得益于作者的调查研究,在绝密资料和亲历者以及后人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也更为复杂的白团。在这中间的日本军人可以说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日本军人的加入,除了有受到长官的强迫等,更多还是迫于战后生计的需要。简单来说,大头兵回乡养活不了自己和家人,于是在重金诱惑下重新拾起了不久前放下的武器。4. 秘密武器白团可以说是蒋介石的一个秘密武器,在美国的支持下,他反攻大陆的计划更加具有可行性。然而即便他再高度重视,指望这点力量去帮助他夺回曾经失去的也是不现实的。更加现实的美国走上了其他的路线,而他的接班人蒋经国更是将此计划彻底终结。白团在蒋介石手下备受青睐,更会让手下骨干与之合作,然而蒋经国的解散让其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曾经的秘密武器也逐渐在幸存者的悄然离世中变成了秘密,多亏还有其他的记录以及像本书这样的著作,我们才得以了解到这段鲜为人知的特殊历史。5. 如何评说事到如今,我们难免会对其有着各自的评价。那些曾经在《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看到蒋介石对于一个中国坚守的读者,不知道在看到他对日本战犯的特赦之后又会作何感想。站在中国读者的视角上看到的和日本读者的想必也有不少的差异,若是以东亚历史的视角来看,又是不一样的景象。作为近代史上的一幕,它的出现有着历史原因,正如其最后的消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样是复杂多面的,我们很难用通常的标准加以衡量,至少不能简单地以好坏区分。当我们在揭开尘封的历史后,后来者的视角也肯定和世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将历史放在具体场景下去理解,是历史学一直在教我们去做的。在读到这样的著作之后,我们更应该如此。简单的是非对错相对好做,了解之后的评判则更加具有挑战性。作者本人是一个记者,在书中呈现的更像是一个记者发来的报道。在这客观中也多少会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一如其前作《两个故宫的离合》,读者在阅读之时需要加以甄别。6. 写在最后如果不是因为读者的喜好,我不会去刻意寻找和蒋介石有关的书籍,更不会打开这本之前留意到的小书。就其本身而言,选题非常不错,但就书中内容来说略显单薄。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在于资料上的匮乏和幸存者的逝去,这段隐秘的历史更多还是存活在很多当事人的脑海中,而非是各种文献的记载里。要是考虑到这些人心存的戒备以及各种禁忌等限制,留给后世的相关记录可谓是少之又少。以此为切口,可以窥见中日在近代史中交往中更为真实复杂的一面。要是具备足够的学术训练,想必可以挖掘出更多精彩的内容。或许还有更多的相关著作正在形成中,只是还没有以更为通俗的方式出现在普通读者的视野之内。作为通俗读物,作者在书中的讲述还算不错。介于中日文化等方面上的差异,有些细节上难免会有所出入。作者的贡献更多还在于将日本方面的文献和采访呈现给更多的中国读者。作为普通读者,我个人对于中国的近代史了解不算太多,对于日本就更加陌生,因此在书中所能收获到的启发和思考会少一些。本文仅做抛砖引玉之用,相信读者自己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甲骨文系列之72

      有空读一下,不读也可以。曾经以为,抗日战争 1945 年结束,之后就是东京审判,虽然不公正(冈村宁次是在上海,被民国政府宣判无罪的),但是日本军国主义总算被驱离我们国家,接下来是三大战役、共和国建国和大陆统一,然后是抗美援朝和国家建设。我们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下一次碰撞那是钓鱼岛事件了。但作者给我们讲了另外一个版本,其实那段时间在台湾岛上,就有一群军国主义日本军人在活跃着,企图协助国民党反攻大陆,而且被美国人默许。1949 年,因为内战不断失利,国民党政府通过中华民国驻日代表团一处处长曹士澄少将与日本军人联系,招募日本军官化名到中国指挥作战,史称白团。当时,虽然蒋介石已下野,但曹士澄仍是直接与蒋介石汇报,并直接与冈村宁次联系。这些人的台面理由是报恩蒋介石国民政府战后对日本军人的宽容,以及共同对抗 “赤魔”。(台湾方与日本军人的结盟盟约书上,第一句话就是 “赤魔逐日前席卷亚洲”),丝毫不提在台的丰厚优渥和在日的生活窘迫。1949 年 9 月正式结盟,随后先遣人员到重庆,后来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全部转到台湾,转入守卫台湾、反攻大陆、培养军官的任务上,直至 1968 年正式解散,期间总共有 83 个日本军人参与了白团的工作。其实 1951 年,美国驻台军队就发现了白团的存在,随即要蒋介石给予解释并撤销该组织,并通过驻日盟军司令部传唤了冈村宁次等白团人员要求做解释,但最后,不了了之地处理。这也再次证实作者猜想,美国、盟军知悉此事,觉得有违法律、道义但出于自身利益,就默不作声了。如果从解散时间上看,这是最后的日本军人大队,但其实这不是战后唯一活跃的日本军队。首先,书中提到,其实在 1945 年后中国军阀也在用日本军人。(图 5)阎锡山就聘任 了日本人做军事顾问,甚至拥有几千日本兵直接为他作战;何应钦、汤恩伯都雇佣、吸纳了当时在中国的日本军人、情报机关,美其名曰 “战后处理”、“留用”,让其继续从事内战、对抗俄罗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其次,战后的朝鲜战争中,美军也在用日本军人。而且还是那一支最臭名昭著的军队 “731” 部队。石井四郎,日本陆军中将,医学博士,也就是 731 部队的队长,战败回国后,石井四郎为避免被追责,与麦克阿瑟的美军达成交易,用交出全部实验数据来换取免于被捕审判以及 25 万美元的奖金。朝鲜战争期间,美军让他在战俘营重建 731 实验室,对中国、朝鲜战俘做病菌实验;后来,他还成为美军德特里克堡基地(美国生物化学武器研究基地,新冠后它的名字才开始多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的顾问。关于对朝鲜 731 部队的发现,还要感谢一位志愿军战士,张文荣。(张文荣战士在朝鲜的经历也是非常神奇,2000 年重新恢复了他的军籍和荣誉)最后,战争时期,共产党军队其实也有日本军人。一方面,可以查询 “日本工农学校”,上千名日本战俘都在这里接受学习和再教育,后来,很多都认识到这场战争的不义,转为反战分子,投入到医院、技术人员、前线劝降等工作中,被称为 “日籍八路军”。随着日本投降,这个学校就解散,大部分学员都回国,很多都在日本加入共产党;有些选择留下帮助中国人国家统一和国家建设,其中最出名的就是 “小林清”,他最后是天津市政协委员。另一方面,四野部队中也有日籍人员,无需忌讳,那是进入东北后接收的,多是有军医、技术工等。当时的东北是有很多日本人的,有军人、也有老百姓,战后苏联军队对他们并不友善(这个词用得偏轻了。),他们生活乃至生命很没保障的,所以,不愿意再打仗、又有特殊技能的军人是被吸纳到四野中的,进行东北的建设。上述 3 个例子都是用日本军人,当时他们的单兵素质之高是有目共睹的,也有专业技能,所以,用人之长并不为过。但是,就像作者提到的,双方合作的出发点是什么?真实的出发点是否和对外那套道义说辞一致?真的是反战、为了友好的建设,还是不过是为钱干活,甚至为虎作伥,泯灭人道?最后说 3 点小感受 1,作者是记者出身,个人觉得这书更像调查新闻,对于增广见闻是有帮助,但不足以深入了解其深层次的缘由。2,日本人对资料记载的翔实仔细,让我很惊叹。3,没想到在这书里证实了小时候的一个听闻,国内惊现台湾特种兵。我家在汕头海边,小时候听乡下老人说过,建国后不久那段时间,有天早上一开门,村民就见到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在村里,并向村后的山林快速撤退,没一会就全部撤退光了。这吓坏了早上出来干活的村民,大队收到信息后,还出动了民兵队进山搜索。书中提到为针对 “反攻大陆”,白团给出的方案之一,是将有优良港口的汕头定为进攻的桥头堡,并进行了一定的侦察和信息搜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