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位学贯中西的当代文学大家,一段“情好过朋友”的民初文坛佳话。本书首次公开吴兴华写给挚友宋淇的书信六十余封,论及文学、翻译、诗歌、时局,谈古说今,由西而中。

内容简介

他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却被掩埋得像一个传说——吴兴华,继陈寅恪、钱锺书之后的第三代兼通中西之大家,20世纪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最高学养之代表。他通晓英、法、德、意多种语言,31岁已荣任北大西语系英语教研室主任,在诗歌、学术、翻译三个领域齐头并进,学贯中西,成就非凡。

本书首次公开吴兴华写给挚友宋淇的书信六十余封,谈古说今,由西而中,其眼界之广阔,学识之渊博,在私密书信中展现无遗,震动人心。

吴兴华的作品集曾于2005年初版,但遗漏错讹较多,本次通过家人及学界支持,全面增补修订,重新整理为包含诗集、文集、致宋淇书信集、译文集及《亨利四世》在内的“吴兴华全集”共五卷,增补一百五十余篇诗文。值得注意的是首次公开的1940至1952年间吴兴华写给挚友宋淇的书信六十余封,这些信曾被认为一无所存。在信中,吴兴华与宋淇谈古说今,由西而中,从新诗韵律到西方文学,从古文评鉴到作品批评无所不谈。本次新版,最大限度完整呈现其重要诗作与译作,重现那些零落于世间、差点被掩埋的、陌生而璀璨的经典。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辑说明
  • 吴兴华致宋淇书信集:1940—1952
  • 一九四〇年七月十八日
  • 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 一九四一年七月三十日
  • 一九四一年八月一日
  •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二日
  •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三日
  •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六日
  • 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三日
  • 一九四二年四月八日
  •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五日
  • 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 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七日
  •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八日
  •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
  • 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九日
  • 一九四三年四月三十日
  • 一九四三年五月二十日
  • 一九四三年七月八日
  • 一九四三年八月八日
  • 一九四三年九月一日
  • 一九四三年九月三日
  • 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二日
  •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日
  •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 一九四四年二月三日
  • 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四日
  • 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二日
  • 一九四四年六月十日
  • 一九四四年九月九日
  • 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三日
  • 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五日
  • 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七日
  •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五日
  • 一九四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 一九四七年四月四日
  • 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二日
  • 一九四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 一九四七年十月二十八日
  •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 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五日
  • 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二日
  •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 一九五一年一月二十二日
  • 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日
  • 一九五一年三月三日
  • 一九五一年四月一日
  • 一九五一年五月十三日
  • 一九五一年六月十三日
  • 一九五一年七月六日
  • 一九五一年八月四日
  • 一九五一年九月十八日
  • 一九五一年十月十一日
  •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三日
  •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 一九五二年一月十七日
  • 一九五二年七月十九日
  • 附录一 蜡炬成灰泪始干:怀念我的父亲吴兴华
  • 附录二 宋淇与吴兴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以沉眠的锐气自刺一剑

    大凡书信集,往往逃不离一些琐碎的絮叨话,对无心领略八卦的读者而言,往往颇具提纯难度,而吴兴华这六十余封信全可脱诸此虞。


    吴宋之交当是纯精神层面的来往,纯以书信内容视之,并不见太多火灶气 —— 而纯在诗,在论,在自省。贫病僦居、兵隳临境,吴兴华仍有心旁若无人地与宋谈论古人的梅花诗,这样对生活极端之冷漠与对精神极端的热情两厢交织,委实令人神往。
    作为被时代掩误的文人,吴兴华自身颇具矛盾感。他中国古典腹笥极深,但审美批评体系却全出西方,这一点与钱钟书恰恰相反。他自视极高,却也不肯接受超乎自己水准的赞誉。他不崇古,也不附今 —— 每有自出机杼,倒也显然未存标新立异,与人争胜的心。这是个极天真,甚至日常交流时或许令人不适的天才,这种灼热与跳荡。如非宋淇这般水样的性子,怕也少有人接得住。
    吴亦出有几本文集,看去倒却不如书信集更见锋芒。书信随意,不存着标立世人之前的心,也便更见真切,也为其读写的脉络保存了时间线。他评诗对音节律动的要求近乎严苛 —— 这种要求不独出乎国人古音的审美,亦兼有西诗体系里挽歌对句、轻重音切换、六步格诸类的考量。虽然他的诗歌作品以仍是散文化的,以当代的观念来看够不上纯粹的现代性,但在一封封书信的推动下我们看得出,吴兴华一直在致力于实验和进取,也一直在与自己的观念战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 这种战斗的精神,在论诗的干货之外,对我们这些窥看他信件的人来说,当也是一层附加的鼓舞。
    此外,我亦看到他曾与我关注过同样一拨沉埋在历史中、极其冷门的清人 —— 如舒位,如王昙。他曾心心念念撰文打捞,为以翻案起复,而为其性子耿狷,又英年早殁,如今他的才华尚半作沉埋,况他人乎?
    总体来看,对于没有太多诗学根骨的人,这本书或者并非必读,但倘有这个余兴翻开,我以为是绝不至后悔的。散漫流转的灵思、推心置腹的探讨、鲜热叠递的成果、破纸而来的狂热,均颇得那个我们崇拜却无力抵达的时代独有的锐气。
    倘你有心学诗,又在故纸堆和老夫子面孔里日复一日思力麻木起来,我以为颇不妨翻开书本,以这沉眠已久的锐气自刺一剑。
    惊醒而后,谁知是个什么世界。

      1
      6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