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给每个人和每个组织的行动指南,让你拥有疗愈自己、改变世界的能力。

内容简介

如何提高一个人的的共情能力?如何改善共情缺失的社会现状,消除不同群体间的偏见和隔阂?如何减轻过度共情带来的心理上的负担?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这本书里。《选择共情》是斯坦福大学副教授贾米勒·扎基多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娓娓讲述了当今社会的人们因为缺乏共情带来的人际交往不畅、职场恶性竞争、医患关系紧张乃至种族隔离等问题。同时,贾米勒·扎基还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新观点——共情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而是一种可以习得和发展的能力。并且他结合前沿心理学研究成果,给出了“如何提升共情水平”的实践方法,使本书成为一本既饱含温情又科学实用的佳作。

当所有人的共情能力都得到释放和发展,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组织和社会的状态也会越来越好。理解并学会共情,也能让愈发冷漠分裂的世界更加包容与温暖。

目录

  • 版权信息
  • “共情危机”的吹哨人
  • 共情研究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 屡获大奖、声名卓著的心理学教授和作家
  • 测一测 关于共情,你了解多少?
  • 引 言 共情的真相
  • 共情,激发善良的心灵超能力
  • 现代社会正在毁灭共情之心
  • 关于共情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吗
  • 共情不是不变的特质,而是可习得的能力
  • 第 1 章 成为“好人”还是“坏人”,由你自己决定
  • 大脑会随经验、选择和习惯变化
  • 共情约30%由基因决定
  • 环境会影响人的共情能力
  • 相信共情的可变性,是提升共情能力的基础
  • 第 2 章 会不会与他人共情,完全出自你的选择
  • 人们总是选择对当下有用的情绪
  • 如果共情会带来痛苦,人就会回避共情
  • 正确的心理拉力可以激发共情之心
  • 有意识地培养共情能力可以改变大脑
  • 第 3 章 建立人际联结,消除群体性偏见
  • 群体内外的界限会摧毁共情
  • 人际联结能增加对群外人的共情
  • 接触与合作能快速化解偏见
  • 最有效的接触是转变现有的权力结构
  • 与过去和解,与未来联结
  • 第 4 章 叙事疗愈,用艺术重塑感受
  • 戏剧表演:认知共情的推手
  • 小说阅读:打开共情之门的钥匙
  • 电视广播:开启疗愈之路
  • 叙事艺术:减少群体间的冲突
  • 第 5 章 共情疲劳:如何摆脱过度共情的危害
  • 见证了太多痛苦
  • 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 共情对医务人员的危害
  • 自我关爱能让人免受共情疲劳的影响吗
  • 有目的地共情,明智地体恤他人
  • 要共情关怀,不要共情忧伤
  • 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共情
  • 第 6 章 建立善意反馈系统,让组织良性发展
  • 用从众心理激发善意
  • 战士心态下的美国警察
  • 带着公平和尊严倾听并解释
  • 偏见可能来自与自己人的共情
  • 对犯错的人零容忍是正确的吗
  • 建立关注感受的规范,避免一味强调秩序
  • 第 7 章 利用最新科技,激发并培养共情
  • 网络的发展导致共情减少与冲突升级
  • 社交媒体:撕裂社会结构的工具
  • 虚拟现实:培养共情的“终极武器”
  • 增强现实:更好地识别情绪
  • 结语 共情的未来
  • 致谢
  • 附录1 共情包括哪些内容
  • 分享
  • 思考
  • 关怀
  • 分裂与联系
  • 运用共情,一次一种
  • 附录2 本书科学证据评估体系
  • 附录3 每章观点科学性评级
  • 引言 共情的真相
  • 第1章 成为“好人”还是“坏人”,由你自己决定
  • 第2章 会不会与他人共情,完全出自你的选择
  • 第3章 建立人际联结,消除群体性偏见
  • 第4章 叙事疗愈,用艺术重塑感受
  • 第5章 共情疲劳:如何摆脱过度共情的危害
  • 第6章 建立善意反馈系统,让组织良性发展
  • 第7章 利用最新科技,激发并培养共情
  • 结语 共情的未来
  • 译者后记 共情为何与共情何为
  • 注释与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选择共情》

    共情,其古老的形式是建立在自我保护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关心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携带着我们的基因;我们关心自己的部落,因为它能提供食物、性和安全感。对未来的担忧,会与我们的达尔文式本能冲动背道而驰。但我们仍有办法来培养这种担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共情能力怎么来?如何提升?这本书有亮点。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605 本《选择共情》共情最重要的作用是激发善良:虽然经常要为此付出代价,但人们依然倾向于互相帮助 3。人们常常将善良看作一种奢侈品,是艰难世界中的一种终极软技能。达尔文对此曾感到困惑。根据他的自然选择理论,生物应该将自我保护置于其他一切之上。帮助他者并不符合这一理论,尤其是不顾自身安危去帮助他者。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共情经历了突飞猛进的演变。这对人类来说是件好事,因为从生理上看,人类并不出众。在人类发展初期,人们以家庭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人类既没有锋利的牙齿,也没有翅膀,更没有类人猿表亲那样的力量。人类只有竞争对手:几万年前,至少还有 5 个高智能的人种 7 与智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数千年来,智人持续改变,使得彼此更容易建立联结 8。共情实践者相较于群体或远距离的人,人们更容易对单个人或经常出现在身边的人产生共情。所以,更个人化的、近距离的呈现与联结,是激发人们产生共情的重要方法。因为通过练习,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变得更加善良。这一想法听起来可能令人惊讶,但事实上,它已经得到了长达几十年的科学研究的支持。众多实验研究表明,共情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特质,它更像一种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以增强这种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选择共情,对这些人来说并不容易,实际上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本书不会提供如何在当今社会变得更友善的行为指南,也不会承诺人性本善,即使看上去确实如此。人性中天生的善良部分可能占 39%,或占 71%,或介于二者之间。对人类而言,重要的不是从何处开始,而是去往何处。承受巨大痛苦的人往往更容易与他人共情,经历过重大创伤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过帮助的幸存者更容易恢复,他们也更有可能转而帮助他人,并且在这种帮助中拥有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更牢固的人际关系和全新的使命感。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明白,给处于困境中的人以援手意义重大,从而将更多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拉入这种正向循环中。情绪不仅会反映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情,也会反映人们如何理解这些事情。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爱比克泰德很了解这一点,莎士比亚也了解。正如哈姆雷特所说的那样:“世上之事物本无善恶之分,思想使然。” 事实上,去人性化会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抑制共情。想象一下,“受害者” 在 “观察者” 面前受到痛苦的电击,你可以看到这个 “观察者” 的大脑的实时反应。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你就能分辨出 “受害者” 和 “观察者” 是否属于同一群体:如果属于同一群体,“观察者” 的大脑会产生镜像反应;否则,这种镜像反应会非常微弱或根本不会出现 6。多想象未来,让人们为了自己未来的福祉做出更理智的决策,让 “坏人” 看到自己变成 “好人” 时的情景,让彼此仇恨的人们更多地想象双方友善、和谐与融合的场景,以促进更大的和平。叙事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古老的技术:一种用来放松思维束缚、提高表现效果的精神药物 7。人类祖先通过故事想象他人的生活,规划可能的未来,并就文化规范达成一致。在现代社会,它们则以一种新的方式发挥作用:人们通过故事变得更容易与人共情,远隔两地的人变得不那么疏远,对他人的关怀也不再那么困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选择共情

        共情和善良与社会化程度呈正相关。・人类进化史表明,共情更有利于生存。・共情能力强的人在专业上往往会有更出色的表现。・共情能力通常与幸福感呈正相关。・人们更容易与一个人共情,而非与许多人或一个群体共情。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