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科普好书,读懂引力波。2017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团队巨作。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2017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团队作品。《引力波》是一部关于引力波的编年史,有情节,有声音,更有温度。作者珍娜·莱文再现了50多年来,LIGO科学合作组织的科研人员在此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经受的考验和付出的艰辛。引力波探测本来只是一个有意思的思想实验,但引起了几位物理学家的注意。

为了把梦想变成现实,他们组建了一支规模达数百人的国际性研究团队,建造了两台灵敏度非常高的巨型探测器。他们跟时间赛跑,希望在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概念1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能聆听到来自遥远太空的“引力波蓝调”。

珍娜·莱文在《引力波》一书中将这个精彩程度不亚于《星际穿越》的故事娓娓道来,以引人入胜的笔触描述了其间的惊奇、失望、成就、风险和人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第1章 黑洞碰撞
  • 第2章 宇宙的声音
  • 第3章 广义相对论
  • 第4章 引力波探测先驱
  • 第5章 错误的宣言
  • 第6章 “40米”实验室
  • 第7章 蓝皮书与三巨头
  • 第8章 发现脉冲星
  • 第9章 实验室里的开拓者
  • 第10章 汉福德天文台
  • 第11章 臭鼬工厂
  • 第12章 霍金的赌局
  • 第13章 罗生门事件
  • 第14章 利文斯顿天文台
  • 第15章 一群探索宇宙奥秘的人
  • 第16章 与时间赛跑
  • 尾声
  • 致谢
  • 附录
  • 注释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广义相对论的最后一块拼图

    这是一次真实的记录:🍀 代号:GW150914 发现日期:2015 年 9 月 14 日信号持续:0.2 秒信号频率:35Hz ~ 250Hz 探测器:LIGO 探测器位置:美国🍀 产生位置距离:410 +160/-180 Mpc(宇宙距离尺度单位,秒差距,1pc 约等于 3.26 光年)红移:0.09 +0.03/-0.04 引力波源:双黑洞🍀首次这是人类使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现象,终于验证了广义相对论最后一项未被证实的理论预测,至此广义相对论的拼图完整了。在将近 100 年之前的 1916 年,我佛爱因斯坦就发表论文,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一切尽在掌握。自此,人类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纪元。引力波就此成为一种粒子和电磁波之外的新的探针,将被用于探测过去未能探测到的天体现象,如中子星的诞生、演化以及衰亡以及宇宙诞生之初的图景。🌸 生命的狂舞人类观察到的这次引力波,源于两个黑洞的碰撞,其中一个质量是太阳的 29 倍,另一个是太阳的 36 倍。在碰撞之前,两个黑洞相互绕着对方运行,此时,两个黑洞之间的距离仅为数百公里,运行速度几乎等于光速。碰撞之后,成为一个质量为太阳 60 多倍的更大的黑洞,而多出来的约 3 倍太阳质量的能量瞬间以引力波的方式光速辐射出去。所以,本次引力波辐射的峰值功率为 3.6×10 的 49 次方 W,是可观测宇宙所有可见光源功率总和的 10 倍多。而这两个黑洞,与地球的距离大约 14 亿光年。🌏 艰辛的旅程这是人类了解宇宙的一次旅程,历经百年。作者用小说级别的叙事,讲述了一个完整而跌宕起伏的故事,我只有少量的物理学知识,阅读起来也并不吃力。如果对于广义相对论、宇宙的诞生和消亡、或引力波感兴趣,都推荐阅读,可能没有其他书籍对于 LIGO 的前世今生比本书介绍的更加生动完整了。🍀 引用一段作者的原话作为结尾:所有恒星都会死亡,银河系将与仙女星系融为一体。宇宙中的一切,包括这次发现的相关记录、太阳系的残骸,最终都将被黑洞吞噬。在临近时间尽头时,膨胀的宇宙将陷入沉寂,所有的黑洞也将化为乌有。🌸这也将是宇宙的末日,虽然遥远,但是确实会来。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学发现背后,人的情绪和故事

      2017 年中国国庆节期间,瑞典皇家学院公布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莱纳・维斯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基普・索恩、罗纳德・德雷佛,一起获得了这个荣誉。


      实际上,直到 2016 年人类第一次发现引力波之前,科学界对于引力波是否真的存在都没有形成共识。而且,即便存在引力波,我们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探测得到,也没有很多人相信。甚至是第一个提出引力波概念的爱因斯坦,在是否真实存在引力波这个问题,也前前后后改了好几次主意。最后爱因斯坦自己也说,我实在搞不清楚有没有引力波了,我只知道这个问题很重要。
      《引力波》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珍娜・莱文,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天文学和物理学教授,她的研究方向是早期宇宙、引力波和黑洞。这位大学女教授,一边研究黑洞,一边写书。出版了包括本书在内的两部科普作品,和一部科幻小说。
      这本书虽然是天文学的科普作品,但并不仅仅是给你讲述科学上的引力波概念。作者从内行的角度,深入采访了引力波探测过程中的当事人,为读者展现他们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展现科学发现背后的活生生的人的情绪和故事。
      引力波的特点是,它几乎不与任何东西发生作用。整个宇宙对引力波来说,畅通无阻,完全透明。引力波也会轻易地贯穿地球,贯穿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我们却不会有任何察觉。引力波的到来,与我们发生的作用微乎其微。
      这个特点造成的结果是,想用仪器和引力波发生作用,从而探测到引力波太难了。引力波穿过空间的时候,有一个作用是让空间有规律的拉伸和压缩。受到这样的作用,空间本身的长度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引力波来到地球,会让地球和地球上的物体发生长度上的改变。但是,改变的幅度非常微小。就拿地球来说,引力波作用到地球上,地球的直径会产生多大的改变呢?大约一个质子的直径那么大,如果你要一个数字的话,大概是 10 的负 15 次方米,也就是小数点后面 15 个零,非常非常小。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也只会改变零点几个纳米。所以,想看到引力波的效果,几乎就是在螺丝的壳里做道场,或者,在针尖上跳舞,需要有能力测量极其微小的距离变化。
      整个 100 年的科学之旅的艰辛。从人们不相信引力波的存在,到虚假的探测结果被质疑,到三巨头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奉献,最终说服了国会,成功立项,再到 20 年来的建造和调试过程,其中隐藏着太多的矛盾和纠纷,太多的委屈和弯路。科学发现,绝不是线性的、直接的、显而易见的。
      引力波的发现者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实际上,2016 年人类宣布确认发现了引力波,距离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整整过去了一百年。
      从一项笔头的异想天开的理论,到充分和完整地证明,人类用了 100 年的时间,最终才把广义相对论描绘的宇宙面貌组装完整。
      还有什么样的壮举,比这样一场时空接力更给力的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要是有些插图照片就好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