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展示传统社会官方与民间节气礼俗知识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对二十四节气做了深入分析及论述,不仅从起源、内涵及传播三个方面介绍了二十四节气,还从节气与礼乐传统的关系做了深入分析,节气与度量衡传统、礼俗传统的关系做了独到的解读,同时对节气与日常生活、农耕生产的关系也做了分析。

本书指出节气不仅有规范度量衡传统的作用,还有助于建构地方民俗系统。

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前三个章节是对二十四节气做了详细分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后五章分别是对节气与传统秩序、人生习俗、日常生活、农耕生产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解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节气的源起与传播
  • 第一节 节气源起的探讨
  • (一)土圭测影
  • (二)《尚书·舜典》与节气起源
  • (三)律管候气法观察节气变化
  • 第二节 节气演变与设置
  • (一)节气的演进
  • (二)节气的设置
  • (三)其他时节制度
  • 第三节 二十四节气影长
  • 第四节 节气与星宿关系
  • (一)节气与七星
  • (二)节气与中星
  • 第五节 岁差、验气与谕节气
  • (一)岁差现象
  • (二)验气之法
  • (三)谕节气法
  • 第六节 节气的传播
  • (一)国内传播
  • (二)国外传播
  • 第二章 节气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何谓节?何谓气?
  • (一)何谓节?
  • (二)何谓气?
  • (三)节气的两套顺序
  • 第二节 节气名内涵
  • 第三节 节气对应的物候
  • (一)《礼记·月令》物候
  • (二)《逸周书》《魏书》《元史》物候对比
  • (三)《魏书》记载的两个物候版本
  • 第四节 节气与历法置闰
  • 第五节 天文、地文与人文
  • (一)天文节气
  • (二)地文节气
  • (三)人文节气
  • 第六节 现代节气
  • 第七节 节气的特征
  • (一)神圣性
  • (二)权威性
  • (三)参照性
  • (四)纽带性
  • (五)传承性
  • 第三章 节气与传统秩序
  • 第一节 我国传统中的文化结构
  • (一)传统概念释义
  • (二)文化存在分层
  • (三)两类社会传统
  • (四)传统文化结构
  • 第二节 节气检验着礼文化秩序
  • (一)指证国家吉礼
  • (二)书云物望云气
  • (三)节气与读时令
  • 第三节 历史上的宫悬雅乐传统
  • (一)宫悬代表礼制和等级制
  • (二)历史上宫悬多佚失残缺
  • (三)宫悬数量史上多有争论
  • (四)乐架位置及其演奏规制
  • (五)清中后期雅乐出现衰落
  • 第四节 节气规范律度量衡秩序
  • 第五节 节气影响国家法治秩序
  • 第六节 节气建构地方民俗秩序
  • (一)建构起民俗文化圈
  • (二)规定地方时间制度
  • (三)影响地方人生礼俗
  • (四)形成节庆及其信仰
  • (五)维系着地方性传统
  • 第七节 以上率下和地域差异性
  • (一)以上率下
  • (二)不平衡性
  • (三)统领上下
  • 第四章 节气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上层节气安排吉礼
  • (一)立春
  • (二)惊蛰
  • (三)春分
  • (四)清明
  • (五)立夏
  • (六)夏至
  • (七)立秋
  • (八)秋分
  • (九)霜降
  • (十)立冬
  • (十一)冬至
  • (十二)土王日
  • 第二节 民俗节气生活内涵
  • (一)维系关系
  • (二)祈福避邪
  • (三)顺应时序
  • (四)食品的象征意义
  • 第三节 传统民俗节气符号
  • (一)立春符号
  • (二)惊蛰避虫虺
  • (三)春分炒土蛋
  • (四)清明符号
  • (五)谷雨禁蝎
  • (六)立夏蛀夏
  • (七)芒种祀神农
  • (八)立秋戴楸叶
  • (九)霜降祭旗纛
  • (十)冬至符号
  • 第四节 传统节气礼俗禁忌
  • (一)国家礼制节气禁忌
  • (二)地方民俗节气禁忌
  • 第五章 节气与人生礼俗
  • 第一节 帝王求子传统礼制
  • (一)高祭祀来源
  • (二)高祭祀时间
  • (三)高祭祀形式
  • (四)高祭祀祭品
  • (五)高祭坛布置
  • (六)高祭祀典礼
  • (七)帝王祈嗣其他仪式
  • 第二节 传统节气求子习俗
  • 第三节 宋代清明成年礼俗
  • 第四节 民间节气婚丧习俗
  • (一)新婚后遇节气习俗
  • (二)清明日的丧葬礼俗
  • 第五节 传统节气祭祖习俗
  • (一)祭祖节气
  • (二)传统祭品
  • (三)城隍出巡
  • 第六节 人生礼俗节气符号
  • (一)春分国家礼制符号
  • (二)清明传统民俗符号
  • 第七节 人生仪礼分层解读
  • (一)上层检验礼制文化
  • (二)民间形成地方知识
  • 第六章 节气与农耕生产
  • 第一节 传统农业离不开节气
  • 第二节 劝农传统与民间时令
  • (一)史载制度性劝农
  • (二)传统仪式性劝农
  • (三)民间农耕类月令
  • (四)地方性节气农谚
  • 第三节 节气祈丰收仪式传统
  • (一)帝王行祈谷礼仪
  • (二)民间祈丰收习俗
  • 第四节 节气日的保庄稼习俗
  • 第五节 节气与传统农事占候
  • (一)依据古籍占候
  • (二)民俗经验占候
  • 第六节 节气与民间农事禁忌
  • (一)忌行走田间
  • (二)忌起风雷雨
  • (三)忌节气劳动
  • 第七章 节气指证及启示
  • 第一节 节气指证的礼乐是两大基石
  • 第二节 礼主差异,主导着社会秩序
  • (一)什么是礼
  • (二)礼的秩序
  • 第三节 乐主和,建立社会公平机制
  • (一)传统乐律的产生
  • (二)关于“多为之法”
  • (三)雅乐如何主和
  • (四)乐律与国家认同
  • (五)东西文化的差异
  • (六)清初乐律遭破坏
  • (七)改变乐律的后果
  • 终章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可以作为工具书查阅,看完电子书买了一本纸质书供不时查阅用。作者阅读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从二十五史中撷取上层节气资料,从地方志中摘录民俗节气资料,从他人著作、论文、甚至网络资料中收集资料梳理归纳整理,加上自己研究的观点而成书,具有很强资料价值,值得收藏阅读查阅。正如作者总结的:二十四节气和礼乐文化包含时间管理(节气历法)、规范秩序(礼)、主导社会公平(乐律)、维护高语境四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礼和乐不仅是传统社会的两大基石,也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方法,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特点。这就说明,继承传统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现实,发扬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抱残守缺,回到过去,而是要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还应该看到,高语境是东方社会的一大特色,在这个语境的建构中礼乐文化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长期观察总结天地人各种知识和经验的结晶,它纲领性地将国家祭祀、社会治理、民众生产生活等统一在一起,并赋予节气以特殊内涵。在国家语境中,节气周期性地检验着礼乐社会的文化传统,而礼乐为正统社会的两大指标。其中做乐求声所制的律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密钥,司马迁称之为 “万事之根本”。古人用 “多为之法” 将社会公平要素度量衡统一在一起,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是我们的文化传承数千年而没有中断的真正原因;在民间语境中,节气主要是指导生产和生活的补充历法,但这一历法是由国家发布的,从而成为上层文化影响下层文化的典型案例。民间语境中的节气也是构建地方小传统的主要指标之一,其作用更多地体现了大传统框架下的文化多样性。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以此夯实我们的文化根基,助推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二十四节气到礼乐再到度量衡,再到社会道德密钥,视角够独特。

      最近读书,遇到中国文化的本源,总不得其要领。从一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二十四节气阴阳升降开始,读到这本奇书。突然间,好像摸到了中国文化的脉络!再次证明,专业范围内解决不了的疑惑,答案可能在另外一个你不熟悉的行业。类似于:功夫在诗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的内容分为八章,从节气的源起与传播、节气的基本内涵、节气与传统秩序、节气与日常生活、节气与人生礼俗、节气与农耕生产、节气指证及启示等方面探讨了二十四节气文化。节气也随着上层的设计一点一点融入在民间,融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影响着中国这 2000 多年中每一代的人!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