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7千字
字数
2021-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先秦时期的重要哲学文本与文化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度研读。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讨论了先秦时期几种主要话语体系中“观”所具有的内涵结构,并进而讨论了“观”在这些话语体系以及后世几种重要理论中所呈现出来的诗性建构。这项研究奠基于以现象学方法对美学问题所进行的清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是“看”与“听”这种基本感性。中国哲学中的“观”则为我们思考“看”与“听”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
在早期礼乐文化中,“观”体现为一种仪式性、景观性、审美性的观看行为,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要达到一种本质性的洞见。在此背景下,先秦诸子普遍地将“观”视为把握对象本质或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本然地就包含了一种诗性建构的逻辑,并且这种诗性建构在后世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突显。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导言
- 一、选题缘起
- (一)美的本体论的迷误
- (二)审美主体性的奠基
- (三)审美现象学的清理
- 二、文献综述
- (一)整体研究
- (二)局部研究
- 三、本书解题
- (一)题目的概念与表述
- (二)经典文本的选择
- (三)本书的方法与结构
- 第一章 诗性智慧与巫礼传统
- 一、维柯《新科学》中的诗性智慧
- 二、文化人类学中的原始思维
- 三、中国文化与原始思维的关联
- (一)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来看
- (二)从古典文献中的阐述来看
- 四、从巫文化到礼文化
- 第二章 “观”的文字考察
- 一、语言与思维
- 二、六书与思维
- 三、从“雚”到“观”
- 第三章 先秦“观”的文化结构
- 一、观乎天文
- (一)绝地天通
- (二)经始灵台
- (三)观象授时
- (四)观天象,见吉凶
- 二、观乎人文
- (一)大观在上
- (二)下观而化
- (三)观法象魏
- (四)观政以礼
- (五)乐以观德
- (六)赋诗观志
- (七)观器视才
- (八)仪式中的审美
- 第四章 《周易》:观象知几
- 一、确定性的寻求
- 二、“贞观”
- 三、《观》卦中的逻辑
- 四、“观”与“天地万物之情”
- 五、“观”与“象”、“形”
- 六、“观”在后世的审美建构
- (一)仰观俯察的审美视线
- (二)观物取象的审美内涵
- (三)从观其生到观其生意
- 第五章 儒家:观与德性
- 一、孔子:观以知仁
- (一)观以察隐
- (二)非礼勿视
- (三)观以知仁
- (四)观以达道
- (五)《诗》可以观
- 二、孟子:因续与突破
- (一)孔子观看方式的因续
- (二)对感性欲望的肯定
- (三)主体的修养
- 三、荀子:观物与养目
- (一)疏观万物
- (二)礼以养欲
- (三)积善成德
- 第六章 老庄:观道与道观
- 一、老子:观“道”之有无
- (一)“道”的言说
- (二)“名”的有无
- (三)“欲”的有无
- (四)观“有”之“无”
- (五)观的视角
- 二、庄子:观物的转化
- (一)齐物与逍遥
- (二)“化”与“进”、 “忘”
- (三)庄子的观与审美
- 三、观物与诗境的完成
- (一)邵雍的以物观物
- (二)王国维的观物与境界
- 第七章 法家、墨家与屈原
- 一、法家:不求其观
- (一)《管子》
- (二)《韩非子》
- 二、墨家:观乐之害
- 三、屈原:游目流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著作
- 二、中文译著
- 三、英文著作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