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球教育扶贫政策比较与展望。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以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和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国,在全面挖掘其教育扶贫政策相关文件和政策史料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各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重要主体、制度安排和主要特征。同时,从宏观层面对九国教育扶贫政策进行了归纳性比较,全面总结了教育扶贫政策的国际经验,并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国际发展趋势作了前瞻性思考,为后扶贫时代中国教育扶贫政策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参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主要作者简介
  • 前言
  • 第一章英国教育扶贫政策
  • 第一节 英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 一 初步发展时期(1945—1978年)
  • 二 失衡探索时期(1979—1996年)
  • 三 全面推进时期(1997年以来)
  • 第二节 英国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主体
  • 一 国家机器
  • 二 市场力量
  • 三 社区、家庭与个体
  • 第三节 英国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度安排
  • 一 法律法规
  • 二 战略规划
  • 三 支持计划
  • 第四节 英国教育扶贫政策的主要特征
  • 一 “社会共同善与个体权利平衡”的价值取向
  • 二 “国家—市场—家庭”多元一体的扶贫力量
  • 三 “以教育阻止儿童贫困代际传递”的战略理念
  • 第二章美国教育扶贫政策
  • 第一节 美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 一 初步酝酿时期(1962—1979年)
  • 二 全面推进时期(1980—1999年)
  • 三 砥砺奋进时期(2000年以来)
  • 第二节 美国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主体
  • 一 联邦政府
  • 二 州、地方政府
  • 三 社区、学校与家庭
  • 第三节 美国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度安排
  • 一 法律法规
  • 二 战略规划
  • 三 支持计划
  • 第四节 美国教育扶贫政策的主要特征
  • 一 以教育立法和经费投入实现制度保障
  • 二 以推动校际间的均衡发展为直接手段
  • 三 以促进群体间的均衡发展为最终诉求
  • 第三章加拿大教育扶贫政策
  • 第一节 加拿大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 一 初步探索时期(1960—1971年)
  • 二 稳步发展时期(1972—1999年)
  • 三 全面奋进时期(2000年以来)
  • 第二节 加拿大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主体
  • 一 联邦政府
  • 二 省级政府
  • 三 学区与学校
  • 第三节 加拿大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度安排
  • 一 法律法规
  • 二 战略规划
  • 三 支持计划
  • 第四节 加拿大教育扶贫政策的主要特征
  • 一 “多元文化共存”的战略理念
  • 二 “强地方弱中央”的运行机制
  • 三 “经验与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
  • 第四章澳大利亚教育扶贫政策
  • 第一节 澳大利亚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 一 改革探索时期(1965—1972年)
  • 二 稳步推进时期(1973—1999年)
  • 三 全面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
  • 第二节 澳大利亚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主体
  • 一 联邦政府
  • 二 专门机构
  • 三 原住居民学校
  • 第三节 澳大利亚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度安排
  • 一 法律法规
  • 二 战略规划
  • 三 支持计划
  • 第四节 澳大利亚教育扶贫政策的主要特征
  • 一 “兼顾公平与优质”的价值取向
  • 二 “多元文化共荣”的教育理念
  • 三 开发应用远程教育的技术路径
  • 第五章印度教育扶贫政策
  • 第一节 印度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 一 失衡探索期(1951—1985年)
  • 二 全面发展期(1985—2007年)
  • 三 包容共进期(2007年以来)
  • 第二节 印度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主体
  • 一 中央政府
  • 二 地方邦政府
  • 三 非政府组织
  • 第三节 印度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度安排
  • 一 法律保障
  • 二 战略规划
  • 三 援助计划
  • 第四节 印度教育扶贫政策的主要特征
  • 一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二 多元参与的扶贫机制
  • 三 全面覆盖的扶贫体系
  • 第六章巴西教育扶贫政策
  • 第一节 巴西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 一 起步初探期(1945—1985年)
  • 二 重大转折期(1985—2001年)
  • 三 奋进发展期(2001—2010年)
  • 第二节 巴西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主体
  • 一 联邦政府
  • 二 州、市政府
  • 三 非政府组织
  • 第三节 巴西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度安排
  • 一 法律保障
  • 二 战略规划
  • 三 援助计划
  • 第四节 巴西教育扶贫政策的主要特征
  • 一 全民参与的扶贫理念
  • 二 多方博弈的扶贫机制
  • 三 “有条件”的扶贫方式
  • 第七章墨西哥教育扶贫政策
  • 第一节 墨西哥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 一 早期探索期(1945—1994年)
  • 二 重大转折期(1994—2001年)
  • 三 全面发展期(2001年至今)
  • 第二节 墨西哥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主体
  • 一 联邦政府
  • 二 州政府
  • 三 非政府组织
  • 第三节 墨西哥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度安排
  • 一 法律保障
  • 二 战略规划
  • 三 援助计划
  • 第四节 墨西哥教育扶贫政策的主要特征
  • 一 包容开放的扶贫理念
  • 二 多方参与的扶贫机制
  • 三 灵活创新的扶贫体系
  • 第八章南非教育扶贫政策
  • 第一节 南非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 一 早期酝酿期(1948—1993年)
  • 二 发展探索期(1994—2010年)
  • 三 全面推进期(2010年至今)
  • 第二节 南非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主体
  • 一 国家机构
  • 二 社会各界
  • 第三节 南非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度安排
  • 一 法律保障
  • 二 战略规划
  • 三 援助计划
  • 第四节 南非教育扶贫政策的主要特征
  • 一 公正均衡的扶贫理念
  • 二 整合规范的扶贫体系
  • 三 全民参与的扶贫机制
  • 第九章中国教育扶贫政策
  • 第一节 中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 一 教育扶贫政策酝酿时期(1949—1978年)
  • 二 教育扶贫制度嵌入顶层设计时期(1979—2000年)
  • 三 教育扶贫内涵深化转型时期(2001—2012年)
  • 四 探索巩固扶贫成果时期(2013年至今)
  • 第二节 中国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主体
  • 一 政府
  • 二 市场
  • 三 高校及社会组织
  • 四 扶贫人口
  • 第三节 中国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度安排
  • 一 渐进式——制度持续发展的路径依赖
  • 二 决裂式——制度断裂的关键转折点
  • 三 链接式——制度成体系的重要表征
  • 第四节 中国教育扶贫政策的主要特征
  • 一 政策的价值取向:追寻公平正义
  • 二 政策的涉及领域:覆盖全面
  • 三 政策的扶持对象:深度聚焦贫困
  • 四 政策的主要内容:不断创新升级
  • 第十章教育扶贫政策国际比较
  • 第一节 教育扶贫政策的国际相似之处
  • 一 政策历程共艰
  • 二 政策理念共享
  • 三 政策价值共通
  • 四 政策法律共保
  • 第二节 教育扶贫政策的国际相异之处
  • 一 政策理念基础不同
  • 二 政策设计焦点不同
  • 三 政策实施路径不同
  • 四 政策保障体系不同
  • 第三节 教育扶贫政策的主要国际经验
  • 一 加强国家主导力量
  • 二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 三 鼓励多方主体参与
  • 四 追寻教育公平正义
  • 第四节 教育扶贫政策的国际发展趋势
  • 一 政策发展的全球化和社会化
  • 二 政策制定的合法化和科学化
  • 三 政策参与的多元化和平等化
  • 四 政策实施的均衡化和公正化
  • 结语中国教育扶贫的世界意义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