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于尸检的百科全书,满足你对尸检的好奇心。

内容简介

卡拉·瓦伦丁为死者工作。在成为世界上“超恐怖”的巴斯病理学博物馆(就是BBC剧集《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做实验和跳楼的那座博物馆)的馆长之前,她做了多年的尸检工作,完成了大约5000次尸检。在这本书中,她以尸检过程为叙事主线,分享了她的专业知识。

从尸体的第一个切口开始,我们将跟随作者,着手进行尸体的外部检查,随后依次进入尸体内部,解剖单独的器官,直至最后的尸体缝合。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随着作者的笔触,了解尸检的过程和知识,了解人类生与死之间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关系,了解生命究竟是什么。

作者对我们的身体最终会发生什么,有生动的洞察。书中的每一章除详细描绘尸检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描述了作者生活和工作的细节,纠正了我们从综艺节目、剧集上看到的关于尸检的错误认知。她的文字触及了我们对死亡的感受中一些更具争议的方面,比如性和死亡的关系,比如我们对人体组织收集、器官捐赠等的态度。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前言 第一刀
  • 第一章 信息:媒体最离谱
  • 第二章 准备:悲伤邂逅
  • 第三章 检查:以貌取人,以形取物
  • 第四章 艰难的腐烂检查:低俗小说
  • 第五章 渗透:玫瑰屋
  • 第六章 胸部:心之所在并非归途
  • 第七章 腹部:腌泡玩偶
  • 第八章 头部:我失去了理智
  • 第九章 碎片遗骸:“Bitsa”
  • 第十章 修复:国王呀,齐兵马
  • 第十一章 安息堂:修女也疯狂
  • 结语 折翼的天使
  • 致谢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4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间的玫瑰:死亡如此多情

    写书评是我自娱自乐的游戏,选书的原则是「我会再次翻开阅读,会自信地向朋友推荐,会永远把它留在书架,希望我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也会去读它」。卡拉・瓦伦丁笔下的《尸检报告》当然是我书架上的一本五星好书。除了爱与性,玫瑰也代表着死亡与牺牲、秘密和沉默。因此,英国医院里的停尸房,也叫「玫瑰屋」。作者是一位停尸房的资深病理解剖技术员,浸染在与死亡朝夕相处的近十年工作中,将对生与死的深思凝结在这本书里。看过日剧《非自然死亡》吗?你可以把卡拉・瓦伦丁想象成可爱善良又不失专业与深刻的石原里美。记得拿上笔在你喜欢的段落下画上波浪线,那是你和卡拉跨越时空的一场对谈。在本书前半段,卡拉用诙谐轻松的日常工作展示尸体解剖的流程,用柔和有趣的文字描述一具尸体如何自然冷却至室温,出现尸斑尸僵,而人体细胞中的酶又是如何将自体分解,那些原本在寄居在肠道的微生物涌向全身迅速消解掉这个宿主。什么?粪臭、尸虫、腐液?听起来恶心、恐怖又猎奇,但我相信你翻开第一页就会把这几个可怕的关键词当做是观摩一场尸体解剖的解说员。跟着卡拉读下去,仿佛走在满是海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鱼缸里,又仿佛月夜行走在暗影摇曳的密林中。死亡并不可怕。后半段书写了卡拉对生命的悲悯。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存在着多种「死亡禁忌」,《圣经》中认为触碰过尸体的人与物都是肮脏的。遗体美容曾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潮,人们在尸体上使用假牙、染色假发、丰唇、用胶原填充皱纹,以及古埃及的防腐技术、小亚细亚的陵墓文化,都是为了保留生者对美貌、财富和名望的怀念。而卡拉始终认为「衰败也有风情,死亡与诞生都是恩典」,她不忌讳把死亡摊开来说,也发自内心认同自己工作的价值 —— 既然人类最大的心愿是能够以体面的方式抵达终点,那她就不辞辛苦地让死者享有最大程度的尊严。卡拉用 PM40 解剖刀,以 Y 字形、V 字形、I 字形切口解剖过许多尸体,有时是为了辅助警察查明死因,有时是出于殡葬的需要。她也为那些夭折的孩子保留可爱的模样便于家属探视,将地铁自杀男子的尸体碎片重新拼接,把因家属照顾不当而在死者身上留下的褥疮清理干净再送去殡葬 —— 这些都不是她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将生死、健康、科普、历史与艺术可以融合得如此自然呢?答案源自卡拉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如果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首终将唱完的歌,那么你可以在卡拉的音乐中听到对生死的坦然,对无常的宁静。后来,卡拉从玫瑰屋辞职,成为了巴斯病理学博物馆的馆长,通过博物馆「努力重建每一个人的存在,将他们从医学上的起源召唤回来,并转而投入到历史、公共健康、文学以及艺术之间的阈限空间中」。这座博物馆展出存在超过百年的人体标本,也有重金属乐队在这里举办不插电演唱会,《神探夏洛克》里的卷福也是在巴斯病理学博物馆做实验。我猜,你应该也会喜欢这本书,也会想要去参观卡拉管理的这座博物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尸检报告

      文章有些描述可能会造成生理上的不适应,让我想起来曾经被同学带去观看医学院做讲解的实体器官的经历。尸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什么呢,不管侦探剧还是什么剧都会有关于尸检的人物报告,作为证据链的完善,甚至是作为新线索的拖破口。陌生是因为很少关注,就属于很神秘的感觉。接触尸体的除了法医以及学医的大多数人也不怎么接触到。所以也就造成了很多关于尸体的种种传闻。 刚好可以跟着作者第一人称的视角了解这个行业的过去以及现在。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殡葬师手记

        这是一本非常…… 嗯,有趣的书,虽然前半部分有一些味道,但我忍不住还是要推荐给你们:《尸检报告:一个殡葬师的手记》。这本书是英国巴斯病理学博物馆馆长卡拉・瓦伦丁记录的她作为殡葬师的工作经历,巴斯病理学博物馆,号称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博物馆,陈列了各种奇形怪状的人体器官,也是卷福饰演福尔摩斯的那部《神探夏洛克》中,最后福尔摩斯从楼顶纵身一跃不见的那个博物馆。她最开始从事的工作其实是解剖病理学技术员(APT),虽然她觉得用 “停尸房技术员” 的说法更直白,但随着资历的增长,她的职业生涯涉及了很多其他相关的内容,例如尸体防腐、医疗及示教解剖、发掘和检验骸骨,当然,还有部分的尸体仪容整理。殡葬师,可能是更加合适的一个称呼。在英国,但凡死亡前 2 周内没有去过医院,医生不能确定这个人是正常死亡的,都要走验尸程序,所以需要有专门的人手,也就是 APT 这个职业。虽然名字里顶着个 “病理学”,但其实 APT 纯粹是个技术性的体力活。因为英美的验尸官,不像咱们的大宋提刑官,只是负责判断尸体需不需要做尸检,自己本身是不动手的。真正验尸的,一个是病理学家,会根据需要参与验尸,但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病理学判断;至于动刀子解剖尸体、分离脏器和最后复原尸体,都是 APT 的活,当然,还要写报告。看作者写尸检的整个过程,有点像看美剧里的法医探案。当然,电视剧里的法医更多是为了刑事案件推理的情节,而真实生活中的尸检要复杂很多。比如首先要观察尸体上残留了哪些痕迹,包括发丝、伤痕、血迹等,有没有遭到暴力或性侵;不正常的尸体颜色也在提示着不同的死因,例如青紫色是可能死于窒息,颜色粉嫩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等等。由于体内消化道里各种酶的作用,死亡后 4 分钟尸体就会开始 “自溶” 的过程,特别是胰脏,这是一个极富自毁倾向的器官,它们在死亡后会先把自己消化掉,产生的高养分的液体,为体内的微生物提供了豪华盛宴。嗯,这也是书里最有 “味道” 的一部分。体内这些共生菌群产生的大量气体,在组织内游走,使得尸体膨胀,直至发生爆裂 —— 虽然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可能在死后两周左右发生。作者描述了她第一次的腐尸解剖中,解剖刀刚刚划开鼓胀腹部的绿色皮肤,仿佛 “一个来自地狱” 的气球在她眼前崩裂,伴随着一阵有生以来最恶心的臭味,黄色和绿色的液滴溅的她面罩上到处都是。与腐蚀相关的,肯定也少不了蛆虫。作者曾经得到一个 “蛆小姐” 的昵称,是因为一次解剖房空调和通风系统坏了,她热得实在没法穿手术长袍,就在防护衣外面直接套上了塑料围裙和袖套,热到后来索性把面罩也拿掉了(全是呼吸造成的蒸汽,什么都看不清),“十足一副魔鬼厨娘” 的模样。这时她旁边的同事看到了一条蛆爬上了作者的肩膀但是故意没有提醒,等到作者感觉到一个冰凉的东西在胸前蠕动的时候,这条蛆虫已经掉进了她的胸罩里。除了这些糟糕的工作环境,尸体解剖的流程也是非常挑战的。和任何工作一样,尸体解剖也有一套规定的流程,大致来说是从两侧的耳后下刀,划到尸体正面脖子下面汇合,再继续往下到胸腹部,呈一个 Y 字形的切口。之后按照规定动作逐一取出尸体的各个器官,也就是从肚子里捧起一团团的湿哒哒的内脏,放到一个不锈钢大碗里,进行后续的检查。但不是所有尸体都是这样规则而完整的。有一位从大厦顶层跳楼死亡的死者,被送到停尸房的尸体支离破碎。和他的身体一起被送去的,还有一部分从地面上被舀到小塑料袋里的大脑。那时刚工作不久的作者还是个小女生,看到如此的惨状感到不寒而栗,而旁边的同事还在轻描淡写地问她,有没有在装脑浆的袋子看到死者的左眼球。正当作者不知所措的时候,同事说他已经在死者的右小腿腓肠肌里找到了眼球,作者写到,那颗眼球 “就像一条躺在鱼贩子柜台里的三文鱼的眼睛那样瞪视着我们”。当然,这本书吸引我的,不只是这些关于尸检真实而生动的描写,作者在描述这样一种冰冷的工作时所体现的幽默才是更能打动人的地方。比如,作者报名参加了英国一个境内灾难提供紧急救援的志愿小组,但她对这个小组的名字法医救援小组(Forensic Response Team)非常不满,因为首字母缩写是 “FRT”。作者说,“如果再在里面加入 “解剖”(Anatomical)一词,那我就可以为 “放屁小组”(FART)提供志愿服务了。” 再比如,作者提到美国一位葬礼承办师写的段子,说他总是把死者的鞋带系在一起。因为这样一来,就算尸体发生了诈尸,他也可以跑得掉。还有,19 世纪医学研究对尸体需求大增的时候,有掘墓挖尸体的人觉得费力,干脆就直接杀人,把尸体卖给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的解剖学教授诺克斯博士。“诺克斯博士对于尸体的来源秉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即使单纯从字面意思上来讲,他也只能这样,因为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因为天花病而瞎了一只眼睛)”。可能正是因为这种乐观而幽默的态度,即便在这种冰冷的职业环境里,作者还是保留了内心的一份柔软。2005 年伦敦地铁发生了恐怖袭击导致,作者参与了当时政府组织的紧急工作小组,负责尸体解剖。大爆炸导致有大量残缺的尸体,但是作者并没有写其中的任何一个案例,因为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这仍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很多当时失去亲友的人仍然徘徊在伤痛之中,作者认为如果拿这样的案例出来进行讲述,无论是对于死者,还是活着的人都是不恰当、不合适的。另外,作者成为高级 APT 之后有一项新的工作内容,是需要负责安葬死去的孩子。说起来也难以置信,虽然已经有很多殡仪馆减免了婴儿或者儿童葬礼中的不少费用,但对于死去孩子撒手不管的父母仍然多的出乎作者的预料。“每个月,都会有专门的人来统一将小小的尸体 —— 我渐渐开始习惯性地称他们为 “我的宝宝们”—— 接走,而我则会在一旁监督着整个过程的进行,这也是我能陪伴这些没人要的天使走完的最后一程。” 读完这一章节,令我沉默和无语。其实,不仅是孩子,就算是成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很少有能带着体面和尊严离开的。随着作者 APT 工作经历的增加,她发现,和她一样,绝大多数的 APT 都很享受工作中竭尽全力的感觉,愿意尽可能为死者家属、或者死者本人(也可能没有家属)多做一些事情,她们的目标就是让死者的躯体享有最大程度的尊严,体面地走完在人间的最后一程。这不是 APT 工作职责的一部分,但却是她们职业中无法舍弃的一部分。我们的社会里,总是对死亡这个话题讳莫如深。因为害怕死亡,所以视其为不吉利的象征,因而很少有人能去正视和思考如何离开,以及离开之后对亲友的影响。读一读像这样殡葬师的记录,或许能让我们多一分坦然的勇气。

          1
          1
        • 查看全部15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