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阿来十几次深入藏地,查阅数百万字史料,积五年之力写出的一部藏地史诗。

内容简介

从雍正八年(1730)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朝政府七次用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而后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等外部势力,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这就是瞻对。

瞻对(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地处康巴。康巴人向来强悍,而瞻对人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

本书以瞻对两百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进行历史钩沉,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这是一段坎坷的民族融合史,一个传奇部落的前世今生,是继《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之后的藏地史诗。

你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阅读现实。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我读《瞻对》
  • 我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写现实
  • 在塞尔维亚国际书展上的对话
  • 《瞻对》可以窥见西藏问题国际化的历程
  • 瞻对的历史有趣到不用作家虚构
  • 作家写作应怀有对世界深刻的善意
  • 第一章
  • 小事一件
  • 瞻对,说从前
  • 战云初布
  • 皇帝催兵
  • 大军出动
  • 1746年的年关
  • 一个插曲:藏兵
  • 总督出关
  • 钦差大臣来了
  • 瞻对与西藏
  • 胜利了
  • 第二章
  • 说说夹坝
  • 瞻对善后
  • 新乱已起,旧乱未了
  • 金川战事套着瞻对旧事
  • 班滚现身,瞻对案结
  • 闲话岳钟琪
  • 第三章
  • 番酋洛布七力
  • 导火线,还是一个低级军官
  • 罗总兵擅自收兵
  • 成都将军再次进剿
  • 又是重复的老故事
  • 民间传说,迷乱的时空
  • 第四章
  • 在西藏的琦善
  • 里塘,琦善大人遇到夹坝
  • 谁是布鲁曼
  • 瞻对——铁疙瘩
  • 护法转世的贡布郎加
  • 布鲁曼统一瞻对
  • 十土司征瞻对
  • 琦善总督亲征瞻对
  • 老故事再三重演
  • 第五章
  • 瞻对征服霍尔章谷
  • 瞻对征服北方土司之战
  • 瞻对征服康巴最大土司
  • 民间传说中的多面布鲁曼
  • 继续进行的老故事
  • 里塘的“细菌战”
  • 不是每个藏人都心向拉萨
  • 西藏出兵攻击瞻对
  • 藏军剿灭瞻对英雄贡布郎加
  • 所向披靡的“神兵”
  • 一代枭雄的最后时刻
  • 英雄故事余韵悠长
  • 瞻对善后不善
  • 第六章
  • 新形势下的族与国
  • 清廷重视藏区问题,但晚了一点
  • 川边藏区土司制的前世今生
  • 一次真正的农奴起义
  • 清廷第五次用兵瞻对
  • 第七章
  • 养痈者遗患
  • 清廷第六次用兵瞻对
  • 鹿传霖尝试改土归流
  • 反对变革的成都将军
  • 进退失据,在瞻对,也在西藏
  • 西藏问题国际化的开端
  • 第八章
  • 终于要革新了
  • 皇庙也造反
  • 巴塘死了凤大人
  • 赵尔丰来了
  • 川边改土归流
  • 铁疙瘩的融化
  • 第九章
  • 民国来了
  • 影响至今的西姆拉会议
  • “五族共和”口号下的边局糜烂
  • 民初的瞻化县
  • 大金白利再起战端
  • 唐柯三,久候不至的调处大员
  • 大白之战中的瞻化
  • 第十章
  • 调处失败,特派员遇兵变
  • 还是靠实力说话
  • 诺那活佛的传奇
  • 大白之战后的瞻化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瞻对》的六个“刻意营造”

    读阿来的《瞻对》,有感于其中的几个 “刻意营造”。不一定是作者的 “刻意”,对我而言,则读起来有趣,收获亦更多。第一个,踏访感悟。阿来在写作过程中,为了避免将文本变成枯燥的历史叙事,刻意在修辞和结构上下了一番功夫,作为调剂。把在当地行走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优美、轻松的文字呈现出来,反思和重审历史中,彰显了文学的意蕴和情怀。如对江流、惠远寺的刻画与描述,湍急处,水石相激,白浪翻卷,平缓处,一个漩涡套着一个漩涡;那一天,风和日丽,草地青碧,寺院安静无声,大殿后方的蓝空中停着白云团团。寥寥几笔,意境、画面感十足。第二个,官场风气。清代数次对瞻对用兵,有的是无功而返,纯属示威游行,当事人却以报功或 “悔罪投诚” 之名请封收场;有的在汇报材料上做起文章,从上到下共同谎报战果;更有甚者,下级军官因为当地土司 “未经远迎”,便 “捏词妄禀” 泄私愤;为笼络西藏上层僧俗权贵,镇压一心要归附的起事百姓;即便是打了胜仗,其后的改革也因显贵不思进取而流产,让英雄含泪。贪官酷吏在藏区胡作非为,陋规实为明规。清廷统治的无能和衰败,显露无遗,一步步走向覆灭而不自知。第三次,策略反思。清代册封土司的策略是 “多封众建以分其势”,互相牵制。几乎从无在藏区内部培植进步力量、实施计之长久治理的任何举措 —— 甚至意愿,罔顾民意民情,其所求者只是夜郎自大般的臣服与平安。一旦有事,犯上作乱,无非就是剿抚两手。剿和抚,哪一手都得花钱,花钱保平安。到头来,这平安也没保住,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百姓遭殃、生灵涂炭。第四个,老套故事。川边藏区,从来便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各土司遵照传之久远的丛林法则,数百年来,靠武力与阴谋争夺人口与地盘,陈陈相因。即使出现了像贡布郎加这样胆识过人的枭雄,也还是重复上演老套的故事,掠夺更多的人口,获得更大的地盘。对其描写虽则施以浓墨,可表现还是重蹈覆辙。阿来不断感叹,历史原地踏步,陷入一种可悲的循环,人的认知和智慧未见增长,缺少进化时间的意义何在。不知天下大势,不曾有半点改变社会的愿望,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无奈、英雄的局限。第五个,现代启示。在阅读该书和阿来相关的访谈资料过程中,我感觉直接或间接表达和传递的至少有这么几点善意提醒:文化认同进程复杂,其中一些激烈的抵触在所难免,不能简单化、粗线条地处理,要积极去回应,这背后需要政治智慧、经济目光和民生考量;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刻板印象,当做度假旅游心之向往的地方,很容易就标签化、浪漫化,其本来面目值得更多地去关注;警惕 “历史归零” 思维,忘记过去、何谈未来,老套想法经过新词包装,无非新瓶装旧酒,有害而无益;为官一任,无识而言治,难免虚因故事、欺下罔上,必须得真有文化,真花时间研究 “一方”。第六个,学者态度。为写《瞻对》,阿来做了长期的社会调查和细致艰辛的案头工作,真是用做学术的方式来还原历史、无限接近历史。十几次入藏区,观察山川地理,采集民间传说和口头故事;查阅、归置、梳理数百万字的文献资料,仅文中提到的相关著作就有 30 多种。对同一件事情,官方叙述和民间口传材料会有不同的陈述、呈现不同的面貌。这个时候,就需要理性分析。阿来放弃了天马行空的小说创作手法,像一个学者一样去工作,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尽可能把相关材料梳理好,加入自己的观点,供读者评判。 《瞻对》以一个土司部落两百年的地方史作为典型样本,见微知著,由点及面,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场景中,再现了川属藏民的精神传奇和坎坷命运。对阿来来说,准备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既是挑战也是享受,藏地情怀、作家天赋、学者功力尽显。细看各家评论,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为 “2014 中国好书”,当之无愧。读的过程中,大可不必像读历史那样 “刨根问底”,也不必像读小说那样一味关注跌宕起伏的情节,如果尽可能地展开丰富的联想,启发会更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昏黑中的亮点再微弱也能看得见

      本书对瞻对、川边藏区,还有当时的噶厦政府的描写,其风土人貌民俗体制,好似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让我对大藏区有了一定的了解。撒拉雍珠和赵尔丰就是我认为的昏黑中的两个亮点,也是努力让我印象深刻的称之为英雄的代表人物。撒拉雍珠带领农奴反抗藏兵的压迫,在清乾隆至解放前的两百多年中,这样的事件几乎是一闪而过,但在往复循环数千年封闭的高原之地,其果敢作为可谓独树一帜,难能可贵!赵尔丰之辈更是可敬可叹,一生戎马,励精图治,却生不逢时,暮年不得志,绝望于乱世。很少做书评,因为很少看书,看到好书的几率更少,又不掌握阅读技巧,所以只要是感兴趣的话题都会逐字逐句地把书读完。希望以上心得能给伙伴们有所参考。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文在线(股票代码:300364)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于清华大学,以“传承文明”为企业使命,以“文学+”、“教育+”双翼飞翔为企业发展战略。 2015年1月21日,中文在线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数字出版第一股” 中文在线拥有数字内容资源超过500万种,签约版权机构600余家,签约知名作家、畅销书作者2,000余位。旗下拥有17K小说网、四月天小说网、汤圆创作三大网络文学原创平台,驻站网络作者超过400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