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结合神经科学研究,围绕反思这一核心概念阐述了何谓善于反思的父母及反思性养育。

内容简介

想要培养出一个快乐、健康、成功的孩子是件很难的事情。

父母们常常会发现,自己被一大堆自相矛盾的养育建议重重包围。当现实生活无法达到预期标准时,那些概括出“正确方法”的书,只会让全心期盼的照料者们感到灰心丧气。

雷吉娜·帕利博士在本书中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她认为成功的养育之道是:放慢脚步、反思并且认识到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没有专享正确的要领可循。

帕利结合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向读者阐释了人类大脑具有的对他人共情、分析和联结的自然倾向,这是我们成为好父母的推荐要素。

这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书,可以为想要跟孩子建立起有爱并持久的关系的父母提供实践指导。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译者序
  • 导言 我为何写这本书?
  • 准备开始:反思性思维实验
  • 学会反思:一种自然之道
  • 反思性养育:益于父母和孩子
  • 反思性养育:科学知识的良好应用
  • 我如何成为一个善于反思的父母
  • 学会善待自己
  • 学会更加灵活
  • 学会允许孩子难过
  • 学会按照孩子本来的样子调整养育方式
  • 学会更加相信自己
  • 学会用另外一种方式看待事物
  • 本书的框架
  • 一本属于你的书
  • 第一章 反思性养育的十大原则
  • 建立关系的方式比做任何事都重要
  • 养育不是一项工作,是一种关系
  • 反思性养育概述
  • 反思性养育的十大原则
  • 为何需要具备反思能力?
  • 人际关系源自心智之间的交流
  • 反思能力是一种思维技能
  • 反思能力的5个步骤
  • 反思的方法有助于改进养育方式
  • 反思性的方法鼓励父母们独立思考
  • 第二章 孩子独一无二的心智
  • 心智——大脑的艺术品
  • 反思能力:大脑感知心智的方式
  • “你—我—我们”的亲子关系
  • 心智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
  • 养育孩子:从“婴儿室”到“会议室”
  • 大脑构建了所有的感知
  • 大脑像一个巨大的乐高积木
  • 神经元及其连接
  • 感知由推断而来
  • 不能一直相信你的大脑
  • 影响大脑感知过程的因素
  • 情绪和身体驱力塑造感知经验
  • 记忆塑造当前的感知经验
  • 期望和假设塑造感知经验
  • 问题的关键:是有意识地感知,还是无意识地感知
  • 对反思性养育的启示
  • 误解是正常现象
  • 善于反思的父母必然走慢车道
  • 父母不幸的童年记忆会带来误解
  • 有意识地觉察需要付出努力
  • 做一个真实的人
  • 第三章 大脑的镜像系统
  • 一切都与社交有关
  • 为什么婴儿是不成熟的
  • 亲子关系和社交大脑
  • 文化日新月异,社交行为随之改变
  • 会社交与你有多少朋友无关
  • 社交技能可以促进成就
  • 成就与健康平衡发展
  • 学习发生在内化关系的过程中
  • 社交大脑如何工作
  • 自己和他人:一枚硬币的两面
  • 触觉的共享回路
  • 疼痛的共享回路
  • 道德行为和痛觉的共享回路
  • 行为的共享回路:镜像系统
  • 镜像系统可以识别他人的行为
  • 镜像系统可以识别行为发生的原因
  • 只有答案显而易见时,镜像系统才够聪明
  • 孩子以为你了解他的意图
  • 镜像系统有助于预测人们的行为
  • 镜像系统对场景的回应会对养育产生影响
  • 镜像系统与孩子的模仿行为
  • 孩子会模仿同龄人
  • 孩子不仅模仿行为,还模仿意图
  • 模仿是建立连接的形式,也是发展自主性的方式
  • 模仿可以促进理解和联结
  • 镜像系统和共情
  • 镜映可以提高孩子的共情和社交能力
  • 共情表达需要适度
  • 为什么有的父母会共情过度或者共情不足
  • 当孩子感到痛苦时,共情不总是必要的
  • 反思性养育:在联结之间建立联结
  • 第四章 大脑的心智化系统
  • 反思能力:我们如何感知心智
  • 解析心智化系统
  • 什么样的进化可以让我们学会养育
  • 一种真正成功的社交关系策略
  • 反思性养育:我们是象征性的生物体
  • 抽象符号:心智的载体
  • 心智化系统必然具有社交属性
  • 任务模式与反思模式
  • 反思能力:连接心智和身体
  • 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思需视情况而定
  • 为什么要进行有意识的反思?
  • 我们在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反思之间来回切换
  • 有意识的反思支持自我调节
  • 有意识的反思可以帮助你认识到孩子的行为对你的影响
  • 有意识的反思可以帮助你认识到你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 反思性地叙述经历就是一种安抚
  • 叙述孩子的经历也可以让你平静下来
  • 叙述可以让孩子积极地应对困境
  • 反思性的视角:两个头脑,两种视角
  • 教会孩子成为一个善于反思的思考者
  • 孩子进行反思性思维的学习轨迹
  • 电脑真的有自己的思想吗?
  • 无为的价值
  • 孩子需要闲暇时间去做白日梦
  • 调节情绪的反思性策略
  • 调节共情的策略
  • 疏远策略降低共情水平
  • 整合策略可以降低共情水平
  • 想象策略可以提升共情水平
  • 调节愤怒和敌意的策略
  • 正念觉察不同于反思能力
  • 记住,你是为人父母者!
  • 第五章 大脑和母性照料
  • 女人到母亲的转变
  • 什么是母性照料?
  • 母亲大脑的变化
  • 大脑的重新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基因作用的驱动
  • 大脑的重新连接也受经验的影响
  • 脑回路的增加量具有预测价值
  • 与母性照料有关的化学物质
  • 催产素:“安抚、关怀、联结”的激素
  • 多巴胺:与奖励和动机相关的神经递质
  • 不同婴儿在激活母亲的奖励系统方面存在差异
  • 请不要指责妈妈!
  • 皮质醇:应对压力的激素
  • 父母,请对自己的需求保持敏感!
  • 反思能力适用于所有关系
  • 第六章 大脑和依恋
  • 当母亲和婴儿互动时发生了什么?
  • 调节
  • 匹配—不匹配—修复
  • 可预期性
  • 依恋让你成为孩子的向导
  • 建立依恋时,有些孩子会遇到更多困难
  • 需要建立多少依恋关系?
  • 依恋:从幕后到台前
  • 依恋有时会出现困难
  • 依恋类型
  • 成人的依恋类型
  • 婴儿的依恋类型
  • 依恋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多巴胺:寻求奖励和提供动力
  • 皮质醇:应对与复原
  • 内啡肽:止痛和安抚
  • 催产素:照料与联结
  • 依恋,疼痛,缓解疼痛
  • 药物滥用的危害
  • 依恋和反思能力
  • 当父母未被很好地养育时,养育孩子会更困难
  • 基因不能决定命运!
  • 反思可以改善消极的状况
  • 不要被依恋的科学理论冲昏头脑
  • 善于反思
  • 共情
  • 探索意义
  • 相信任何感受都不会一直持续
  • 促进与他人的积极依恋
  • 帮助孩子保持开放的心态
  • 给孩子一些时间
  • 有时候你只需要倾听
  • 第七章 养育和压力
  • 父母是孩子主要的压力调节者!
  • 压力、应激反应和压力复原
  • 健康就是适应性地应对压力
  • 金发姑娘原则同样适用于压力
  • 回避压力会产生负面影响
  • 压力调节可以改善孩子跟同龄人的关系
  • 安全依恋促进压力调节
  • 压力时刻会损害反思能力
  • 压力和压力复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 压力和免疫系统
  • 压力对大脑的不利影响
  • 以反思的方式应对孩子的压力
  • 只需要陪伴就好!
  • 触摸的力量
  • 容纳孩子的压力
  • 调节并不意味着迁就
  • 造成压力的态度和信念
  • 孩子的行为到底在表达什么?
  • 谁有更多的困难:孩子还是父母?
  • 父母们,请付诸言语
  • 一切痛苦的感受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善
  • 压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痛苦是孩子的,不是你的
  • 正常化是明智之举!
  • 你是成年人
  • 保持谦逊
  • 保持乐观
  • 给孩子一个机会
  • 不指责、不贴标签
  • 重新建构、重新解释
  • 没有正确的观点
  • 逆境和不幸带来的压力
  • 第八章 养育:从婴儿期到童年期
  • 大脑发展:主要议题和重点
  • 大脑发展的原料、过程和模式
  • 孩子发展的里程碑
  • 从子宫到童年末期的发展轨迹
  • 社会化儿童的诞生:2至4个月
  • 自我控制的诞生:7至12个月
  • 自我的诞生:12至24个月
  • 能力的诞生:2至8岁
  • 给孩子的最佳学习方式提供支持
  • 通过反思重构糟糕的2岁
  • 通过反思让自己慢下来;发展需要时间
  • 通过反思来养育孩子
  • 通过反思促进游戏
  • 通过反思容忍冲突
  • 通过反思容纳感受、保持界限
  • 女性和男性两种照料方式的好处
  • 语言技能与学业成就
  • 社交能力与情绪健康
  • 第九章 养育:从青春期到成年期
  • 青少年之旅
  • 为什么会有青春期:一个积极、适应性的观点
  • 聚焦于关系:青少年仍然需要父母
  • 青少年有很多东西要学
  • 性成熟期和青春期不是同义词
  • 青少年大脑的发展
  • 青少年专注于同伴关系
  • 青少年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
  • 青少年的大脑发展是不均衡的
  • 对于青少年来说,面容是最热门的入场券
  • 青少年的奖励机制
  • 冒险行为会带来额外的动力
  • 青少年处理奖励的方式与众不同
  • 为什么青少年会做出“糟糕的”决定?
  • 青少年们为何会心理脆弱?
  • 大脑的领导能力最后才成熟
  • 这一切具有什么样的适应性?
  • 激励你的孩子
  • 跟青少年在一起时保持反思:同样的工具,不同的侧重点
  • 追求新鲜事物(猎奇)是有好处的
  • 不要将拒绝或批评个人化
  • 父母的冲动冒险,是为青少年精心策划的奖励
  • 同伴关系就是寻找生活的同路人
  • 重新设定作为父母的目标
  • 让设定限制成为可协商的过程
  • 不畏艰辛地坚持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反思的爱:看见自己,看见孩子》

    【格式引文】[美] 雷吉娜・帕利著,戴艾芳译.《反思的爱:看见自己,看见孩子》万千心理.2019:10.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ELYJzlG6cP0n95W7 尽管很多父母都相信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我认为从来就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最好的答案其实就来自于父母和孩子本身。我不会就一些具体的问题来建言献策,因为你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资源来加以利用。我所做的是鼓励你去发现自己是否需要它们。相对于告诉你该如何做,我更愿意帮助你思考这些问题:你是如何养育孩子的?你想如何养育你的孩子?这种方式旨在让你更好地思考有关自己和孩子的部分。我也相信这种方式很有可能让你对自己跟孩子的关系更加乐观和自信。同时,你还可以了解你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成年人。我所提供的视角侧重于更多的可能性,以多样的观点来看待你所面临的境况,帮助你认识到,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常见育儿4种误区

      1.没能把育儿工作看成是一场互动,以为孩子是一个 “产品” 等着家长根据个人期望进行制造和升级,这种单边的关系和视角很容易把亲子关系推向对立的位置。2.以为存在理想的,模板的,标准的育儿方法要不容易把孩子 “问题化”,要不就是陷入到处找解决方案的困境 3.没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却要求孩子可以拥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失控” 的孩子和 “失控” 的父母凑一块,事情只会更糟糕。“稳定” 的父母面对 “失控” 的孩子,才有可能更好抱持孩子,从而为问题的转化创造条件。4.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的依赖急躁的父母往往没心思等孩子 “慢慢地” 做事,总忍不住 “出手相助”。父母是孩子的支撑,而不是孩子的包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反思的爱,与孩子共同成长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902 本(175)#《反思的爱:看见自己看见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关系,通过提高反思能力,可以加强我们与重要他人的关系联结。反思性养育意味着你可以理解,孩子的所有行为和语言都是由他们内在的心智激发和触动的。例如他们的感受、意愿或者信念。父母也是如此,你所说和所做的一切都是被你自己心智中进行的某种东西所激发和触动的。🚢反思性养育包含了两种视角:一种是孩子的视角,另一种是你自己的视角。具备反思能力可以让你在参与所有跟孩子有关的事情时做得更好,孩子们也可以在他们的人生中做得更好。🚢反思性的方法为父母提供了很多缓解焦虑的解药。这种方法建议父母接纳 2 个基本事实:(1)任何问题都没有所谓正确的答案;(2)不存在一种所谓的正确的养育孩子的方式;之所以告诉父母们这些,是为了增加父母和孩子们的自信心,同时提高他们应对压力时刻的能力。另一个建议是父母需要少做事,只做那些与孩子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的事情。🚢反思能力被定义为一种心智技能,它可以让你认识到:(1)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因每个人内在的心智状态而具有某种意义,这些决定行为意义的心智状态包括感受、愿望、意图、动机和信念,这既适用于自己的行为,也适用于他人的行为;(2)每个人的心智都具有主观、独立和个人化的特点;(3)一个人头脑中的东西跟其他人头脑中的东西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同时从孩子和你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不只从你的角度看世界,还可以试着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透过他们的眼睛来看。你的孩子是一个拥有不同观点和动机的独立个体。同时,儿童心智的运作方式跟成人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一点决定了如何回应孩子。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父母的同理心,也可以让孩子觉得被理解。这是孩子发展自己心智能力的基石。🚢教会孩子成为有胜任力和复原力的人。你要知道,孩子最终会越来越独立。如果孩子可以发展出胜任力和复原力,就可以顺利地渡过这个阶段。为了获得这些性格特质,首先需要确保你持有一种所有的困难都能被解决和处理的态度;同时让孩子感觉到,即便是强烈的负面情绪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此外,你还需要帮助孩子制定策略,使他们变得坚韧并且可以应对挑战、挫折、失望和伤害。即使那些痛苦的处境或危机让你的孩子感到挫败失望,但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仍可以重新振作起来。🚢我们具备反思能力,当某人朝我们方向挥手时,我们会假设他正在跟我们打招呼,而不是在随意地移动他的手。当一个人微笑时,我们会假设他现在很开心,而不是简单地扯动自己的嘴唇。反思能力可以赋予行为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当对自己的心智进行反思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当反思他人的心智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还能更好地回应他们。🚢反思能力的技巧可以分解为 5 个步骤:1. 停下来,慢下来(有意识的技能要比无意识技能花更多的时间)。2. 专注于当下(意识只发生在当下)。3. 观察孩子和你自己的行为,并用语言来命名这些行为。4. 反思行为的意义(包括孩子和你自己的行为)。5. 利用从之前步骤中所获得的理解来指导你对孩子的回应。🚢在所有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及儿童的健康发展中,人类的心智功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智是我们的一部分,通过心智活动我们得以觉察和理解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的环境。心智是对 “我” 的感知所在;心智包括了所有的想法、感觉、意愿和信念;心智还是理解所有行为意义的来源。尽管人类心智活动的很多方面仍是未解之谜,但人们普遍认为心智是大脑的产物,而且心智的特点是由大脑的功能所决定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万千心理

        “万千心理”自1998年创建起,与美国心理学会(APA)、美国咨询协会(ACA)、英国塔维斯托克诊所(Tavistock Clinic)等全球重要的专业心理机构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合作,并与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出版集团,如圣智学习集团(Cengage Learning)、培生教育有限公司(Pearson Education)、世哲出版公司(SAGE)、麦格劳希尔公司(McGraw Hill)、约翰威利父子有限公司(John Wiley & Sons Inc.)等著名出版机构建立了良好的版权贸易与合作关系。 20年来,“万千心理”成功策划并引进了数百种专业心理类图书。包括“心理学学科教材”“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特殊儿童心理丛书”“万千亲子系列”等主题方向的专业与科普书籍。在全国最优秀的心理学人的支持下,图书翻译与出版质量不断提升,得到了心理学领域学习者和教学者的高度认同,成为公认的优质心理类专业书出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