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世界文学巨匠,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法兰西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三十八岁便在大革命的风暴中命丧断头台,生前身后争议不断,或视之如恶魔,或赞之如圣徒,茨威格认真研究史料,抽丝剥茧,为读者还原了一个更贴近真实的普通女人的一生。

玛丽·安托瓦内特(1755-1793),法国王后,路易十六之妻,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之女。1793年10月16日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茨威格在深入研究分析史料的基础上,以缜密的心理洞察力,从人性的角度描写了她的一生。

在茨威格笔下,她既非保王派所说的纯洁无瑕的伟大圣女,也不是革命派攻击的下贱娼妇。而是“一个性格平庸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并不特别聪明,也不特别愚蠢;既非烈火,亦非寒冰;没有从善的特别力量,也无作恶的坚强意志……一个不好不坏的女人,没有心思去做恶魔,也没志向去当英雄。”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彩插
  • 文前彩插
  • 译者前言
  • 引言
  • 第一章 雏儿出阁
  • 第二章 床帏中的秘密
  • 第三章 在凡尔赛首次登场
  • 第四章 一言之争
  • 第五章 征服巴黎
  • 第六章 国王驾崩,国王万岁!
  • 第七章 一对国王夫妇的肖像
  • 第八章 洛可可王后
  • 第九章 特丽雅侬
  • 第十章 崭新的社交圈子
  • 第十一章 长兄访妹
  • 第十二章 终为人母
  • 第十三章 王后不复受人爱戴
  • 第十四章 洛可可剧院遭到电殛
  • 第十五章 项链事件
  • 第十六章 诉讼和判决
  • 第十七章 人民觉醒,王后觉醒
  • 第十八章 决定一切的夏天
  • 第十九章 朋友四下逃散
  • 第二十章 挚友出现
  • 第二十一章 是他吗?不是他?
  • 第二十二章 凡尔赛的最后一夜
  • 第二十三章 君主制的灵车
  • 第二十四章 反思
  • 第二十五章 米拉波
  • 第二十六章 准备出逃
  • 第二十七章 逃往瓦累纳
  • 第二十八章 瓦累纳之夜
  • 第二十九章 回京之旅
  • 第三十章 尔虞我诈
  • 第三十一章 挚友最后一次出现
  • 第三十二章 遁入战争
  • 第三十三章 最后的呼喊
  • 第三十四章 8月10日
  • 第三十五章 庙堂
  • 第三十六章 王后孑然一身,形影相吊
  • 第三十七章 最后的孤寂
  • 第三十八章 贡西哀尔杰里监狱
  • 第三十九章 最后一次营救
  • 第四十章 无耻之尤
  • 第四十一章 审讯开始
  • 第四十二章 审判
  • 第四十三章 最后的行程
  • 第四十四章 哀悼
  • 后记
  • 玛丽·安托瓦内特年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断头王后

    茨威格的一句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就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让我打开了这本传记类小说。玛丽・安托瓦内特,出生于皇室,嫁给路易十六当王后,法国大革命爆发,她作为腐败生活的典型被推出来当了挡箭牌,并在历史的洪流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说那位上断头台不小心踩到人,还给刽子手说对不起的王后(其实只是传说),足见就算她身上被安插再多的罪名,也有人愿意为她从细微的地方去洗白一些。权利漩涡中的美丽女子,如果情商太低的话结局会很惨的。在中国会被称为红颜祸水,所以,还是要热爱读书(笑)。这细腻丝滑的描写,把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一生栩栩如生的展现出来了。不愧是茨威格!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独创

      每日一书:《断头王后》。“一切具有独创性的心理学最高法则不是神化人物,而是把人物人化;不是用人为的理据来为之开脱,而是解释其所负的使命。”— 斯・茨威格 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爆发了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这场历经曲折,震撼全欧,延续几十年的大革命从一开始便出现了革命派和保王派。革命派提出 “自由、平等、博爱” 的口号,决心推翻千年之久的封建王权。革命派的矛头便指向王后,把她和历史上著名的妖姬淫娃相提并论,把一切脏水泼在她头上,给她取了 “奥地利母狼”“亏空夫人” 的绰号,安上各式各样的罪名。1793 年 1 月 21 日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之后,到 1793 年 10 月 16 日,玛丽・安托瓦内特也被处以死刑,死于断头机下,时年三十八岁。在茨威格笔下,她既非保王派所说的纯洁无瑕的伟大圣女,亦非革命派攻击的下贱娼妇,而是 “一个性格平庸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并不特别聪明,也不特别愚蠢;既非烈火,亦非寒冰;没有从善的特别力量,也无作恶的坚强意志…… 一个不好不坏的女人,没有心思去做恶魔,也没志向去当英雄”。叙述这件后宫隐私,是为了说明国王何以对王后百依百顺、俯首帖耳。这对了解今后事态的发展至关重要。国王由于性无能而产生自卑感,在闺房里不像丈夫,在众人面前不像君王。他看不惯王后挥霍成性、纵情游乐,不喜欢王后的游伴,觉得这些游乐有失王家风范,不合他的口味,但是夜夜在闺中备受羞辱,又怎能在大白天摆出主子的谱来?于是他便完全屈从于王后的意志,毫不反抗。可以想象,这对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一直到国王被处死之后,王后被囚禁在重点把守的塔楼之中,远在国外的费尔森也没有放弃营救王后的努力。王后被杀之后,费尔森对王后的缅怀并未终止。茨威格在本书中不想对路易十六的统治和法国革命爆发的原因详加阐述,只是借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一生来表达他自己的观点,用来激起读者的联想,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他描写的是十八世纪的政治家,勾勒的却是当代政治家的众生相。政治在他们手里,直如纸牌。人人都想欺骗别人,以卑鄙无耻的阴谋诡计为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各种政治力量互相角逐。德国社会民主党,德意志民族人民党竞相争夺人民的拥戴。最无耻的自然是纳粹。纳粹(Nazi)是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的缩写(NSDAP)。可是在那张床上起先还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当年轻的夫君第二天早上在日记里写道:“没什么事。” 这话却有一种后果极为严重的双重意义。无论是宫廷的礼仪,还是大主教对婚床的祝圣,对于储君天然的痛苦障碍,都不起作用。“婚姻并未完成”,婚姻在它本来的意义上并未完成,不仅今天,明天,在今后几年都没有完成。整个欧洲,只有一个人听到路易十五的死讯感到真正的激动和惊讶,那就是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因为她为一种忧郁的预感所侵袭。作为女皇,她历经三十年的艰辛,深知一顶王冠的重量。作为母亲,她深知自己女儿的弱点和错误。她真心诚意地希望看见她女儿登基为后的时刻能够推迟,直到这个头脑轻浮、毫无顾忌的女孩能够更加成熟,更能抵御她挥霍无度的癖好对她的诱惑。她走到国王面前,摆出一张阴沉沉的脸,一副十分委屈的样子:“陛下,我必须向您控告,您的一个臣仆,竟如此胆大妄为,用双脚在我肚子里乱踢。” 老实巴交的国王一时没有明白,过了一阵才骄傲自得地纵声大笑,紧紧拥抱他的妻子,为他自己意想不到的能干,一时弄得异常迷惘。历史研究无法确认真正的现行作案。也许是这样,也许又不是这样,只要缺少最后的有说服力的证明,历史科学在费尔森案件上就只能众说纷纭,然后合上公文袋,发出一声叹息:我们没有书面材料,也没有印刷出来的材料,所以也就没有我们这一领域唯一有效的证明。在一场世界大战之中,一个被囚的女人是多么无关紧要!一个活人在玩世不恭的政治游戏之中是多么微不足道,人心到处都冷酷无情,大门都紧紧关闭。每一个君王都声称深受感动;可是谁也不动一根指头。玛丽・安托瓦内特完全可以重复路易十六对费尔森说过的一句话:“整个世界都已把我抛弃。” 没有人知道一个临死的女人最后的思想。这一切都已过去。刽子手们在背后抓住她,迅速地把她推到木板上,脑袋放在刑斧的利刃之下,一拉绳子,一道闪光,利刃嗖地一下飞落,沉重的一击,参孙已经握住头发,抓起流尽鲜血的头颅,举到广场上空,人人都可看到。一刹那间,一万多人屏住呼吸,暗自恐慌,化为一声狂野的呼喊,从憋得近乎窒息的嗓子眼里,迸发出一声雷鸣般的 “共和国万岁!” 一切具有独创性的心理学最高法则不是神化人物,而是把人物人化;不是用人为的理据来为之开脱,而是解释其所负的使命。本书在此尝试着在一个性格平庸的人物身上做出这番解释,这个平庸的人多亏她那无与伦比的命运,才拥有超越时代的影响,而她内心的宏伟壮丽得益于她身受的超乎寻常的不幸。我至少希望,无须任何夸张,恰好由于它世俗的局限,也能赢得当代人的同情和理解。斯・茨威格 1932 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文学巨匠,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

        世界文学巨匠,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法兰西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三十八岁便在大革命的风暴中命丧断头台,生前身后争议不断,或视之如恶魔,或赞之如圣徒,茨威格认真研究史料,抽丝剥茧,为读者还原了一个更贴近真实的普通女人的一生。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