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4千字
字数
2020-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明清古诗选本研究:神韵概念、风雅回归、格调演变、辨体论争与误读审美。
内容简介
选本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独特的一种批评方式,由于其中渗透着编选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态度,选本实际上参与了文学理论、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批评的建构,但由于其自身的具象化、零散化以及片段化等原因,选本在文学理论及文学思潮发展中的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在对明清时期古诗选本进行全面爬梳的基础上,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八部古诗选本作为具体观照对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神韵”的内涵扩充与解读。由陆时雍的自然天成、情韵兼至,到王士祯的兼容闲远古淡与沈著痛快,“神韵”的内涵发生了很多改变,这是缩削式误读的结果。第二,“风雅”的回归与时代特色。吴淇通过“汉道”的建构回归到诗歌的风雅传统,王夫之甚至将风雅传统附加到审美趣味上,体现了明清之际诗学回归风雅的时代思潮。第三,“格调”的演变与重新建构。明代复古派的“格调”论偏重在诗歌的风格体貌,经过竟陵派与陈祚明的理论修订,“格调”论“情志”欠缺的一面得以补充,沈德潜在此基础上融合“神韵”说所形成的新格调说,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总结和终结。第四,“辨体”的理论论争与发展。“唐无五言古诗”的论争、汉魏古诗的分离以及古诗乐府的区分都体现了“辨体”理论的发展。第五,“误读”的六朝性情与审美。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上编
- 绪论
- 一 古诗选本概述
- 二 明清主要古诗选本概述
- 三 古诗选本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格调”与“性灵”的对抗与融合
- 第一节 偏重风格体貌的《古今诗删》
- 一 李攀龙《古今诗删》编选标准
- (一)“唐无五言古诗”之内涵
- (二)“正宗的五言古诗”与“唐代的五言古诗”
- (三)《古今诗删》选诗标准
- (四)小结
- 二 复古派“格调”论中的“性灵”要素
- 第二节 融合复古与公安的《古诗归》
- 一 公安派的“性灵”说
- (一)公安派“性灵”的底色
- (二)公安派反复古之说
- 二 《古诗归》对“格调”与“性灵”的融合
- (一)复古之“厚”与性灵之“灵”的贯通与融合
- (二)“灵”之新异及其与正统审美之偏离
- (三)由俗入雅——公安之“灵”与竟陵之“灵”
- (四)《诗归》与文学思潮之关系
- 第三节 折中复古与《采菽堂古诗选》
- 一 《采菽堂古诗选》的“泛情化”倾向
- (一)情感层面的“泛情化”
- (二)“情”的其他层面
- (三)陈祚明之“情”与时代诗学思潮
- 二 “择词而归雅”
- (一)雅的内涵
- (二)“隐”与“秀”
- 三 神、气、才、法
- 四 小结
- 第二章 “风雅”的回归与时代特色
- 第一节 以“情志为本”为论诗标准的《六朝选诗定论》
- 一 “三际”说
- 二 “汉道”之体裁论
- 三 “汉道”之特征
- 四 小结
- 第二节 以“温柔敦厚”为论诗旨归的《古诗评选》
- 一 “气不昌则更无文”
- 二 判定诗歌雅俗的标准
- (一)诗歌情感的社会性
- (二)审美表现的含蓄性
- 第三节 王夫之情景关系理论审美功利并重之二重性与时代思潮
- 一 情的主导作用
- 二 情的真实性
- 三 情景相反相成
- 四 王夫之诗学理论与时代思潮之关系
- 第三章 “神韵”的内涵扩充与演变
- 第一节 自然天成与情韵兼至的《诗镜》
- 一 “自然之妙,难以力与”
- (一)自然天成
- (二)以自然为基准的六朝与唐诗、李杜诗评价
- 二 “情欲其真”
- 三 “韵欲其长”
- (一)“韵”的内涵
- (二)“六朝一语百媚”
- 四 小结
- 第二节 以清远释“神韵”的《五言古诗选》
- 一 “神韵”的两种审美类型
- (一)山水清远之作
- (二)古澹与清远
- (三)汉魏风骨之作
- 二 以清远释“神韵”的审美选择
- 第三节 对传统的“缩削式误读”——神韵说的另一种解读
- 一 对五言传统的“缩削式误读”
- 二 从《五言古诗选》到《唐贤三昧集》
- 三 缩削式误读的目的及功利性
- 第四章 “格调”的兼容与集大成性
- 一 风雅遗意
- 二 “情真”与“厚”
- (一)“情真”
- (二)“厚”
- 三 以自然为宗
- 四 沈德潜“格调”论的集大成性
- 下编
- 第一章 明清古诗选本与诗歌“辨体”批评
- 第一节 明清古诗选本与五言古诗正宗之辨
- 一 关于“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的争论
- 二 关于“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
- (一)陈子昂与汉魏风骨
- (二)陈子昂的诗歌史地位
- (三)陈子昂诗歌的声律体调
- 第二节 明清古诗选本与汉魏五古之别
- 一 汉诗的自然与魏诗的造作
- 二 汉诗的深婉与魏诗的直露
- 三 汉音的古朴与魏响的鲜妍
- 四 汉诗的道德价值
- 第三节 明清古诗选本与古诗乐府“辨体”批评
- 一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之差异
- 二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之相通
- 第二章 明清古诗选本与典范诗人之选择
- 第一节 明清古诗选本中的陶渊明评价
- 一 何景明的“诗弱于陶”
- 二 基于文如其人的陶诗评价
- 三 基于儒家诗教观的陶诗评价
- 四 沈德潜陶诗评价的集大成
- 第二节 明清古诗选本中的谢灵运评价
- 一 关于“古诗之法亡于谢”
- 二 谢灵运诗歌的“自然”
- 三 谢灵运诗中的哲理
- 第三节 明清古诗选本中的鲍照与谢朓评价
- 一 乐府圣手鲍明远
- 二 唐诗先声谢玄晖
- (一)清丽细密与开启唐音
- (二)善自发端与末篇多踬
- 三 小结
- 第三章 明清古诗选本与六朝诗歌之“误读”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六朝诗歌评价之演变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对六朝诗的“误读”
- 一 对六朝诗歌性情蕴含之“误读”
- (一)以对立方式进行的“误读”
- (二)以扩充方式进行的“误读”
- 二 对六朝诗歌审美趣味之“误读”
- (一)王夫之“晋宋风味”的功利色彩
- (二)王士禛“神韵说”的功利色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