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尘封已久的中情局涉华宣传情报,暗藏着国际传播研究的“灰色地带”。

内容简介

在国际传播舆论场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基于先发优势所形成的“西方版中国故事”,是我国开展国际传播、讲好“中国版中国故事”面临的主要竞争所在。本书的突出贡献是通过对美国中情局解密情报这一极为重要史料的分析,帮助我们了解美国决策层缘何形成对华的片面认知,进而理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对华思维惯性与政治冲动。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美国中情局解密的涉华宣传情报(1949一1972),建构起中情局涉华知识生产的知识议题框架。作者以情报的基本属性“知识”作为国际传播、情报学以及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接合点,探寻中情局作为“把关人”对新中国宣传信息的过滤即“隐蔽的国际传播”的逻辑与结果,从权力的基本来源角度理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定义权”,进而为“中国版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场域与“西方版中国故事”争衡提供参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 言
  • 绪 论
  • 一、从汉学家到中情局:美国涉华传播的“草蛇灰线”
  • 二、国际传播的“灰色地带”
  • 三、中情局以知识生产之名行认知操纵之实的两个支点
  • 四、中情局涉华知识生产研究的学术定位与现实锚点
  • 五、让史料复现中情局之“机心权变”
  • 第一章 生产情报与解密情报中情局涉华知识的两轮传播
  • 一、宣传分析与他者认知:中情局的情报生产
  • 二、知识的二次生产:中情局的情报解密
  • 三、信息过滤与知识生产:“隐蔽的国际传播”的分析框架
  • 第二章 “误解”新中国的“宣传”作为“基础认知”知识的《信息报告》等(1949—1954)
  • 一、情报生产阶段的信息过滤与知识生产
  • 二、情报解密阶段的信息过滤与知识生产
  • 三、案例:《对中共广播特征的分析》
  • 第三章 “拆解”新中国大众传媒作为“中苏关系”知识的《硬目标分析》(1956—1972)
  • 一、《硬目标分析》的生产与新中国大众传媒的“隐蔽的国际传播”
  • 二、《硬目标分析》的“隐蔽的国际传播”与知识网络的建构
  • 三、案例:《日共与北京关系的分裂》
  • 第四章 “曲解”新中国国际传播作为“中国与南方国家关系”知识的《中共在亚非拉》(1958—1972)
  • 一、“中南关系”情报的生产与新中国国际传播
  • 二、“中南关系”情报的“隐蔽的国际传播”与对中国的叙事优势
  • 三、案例:《共产党在欠发达国家的文化和宣传活动》
  • 总结与延伸
  • 一、涉华知识生产两阶段的传播学回顾
  • 二、涉华知识生产的议题框架与国际传播逻辑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情局涉华宣传解密情报索引
  • 附录2 一篇完整的《外国文件和广播信息》
  • 附录3 同一篇情报,不同“消毒”结果
  • 附录4 解密情报《日共与北京关系的分裂》封面
  • 附录5 解密情报《共产党在欠发达国家的文化和宣传活动》封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信息过滤暗操作,揭示西方 “中国叙事” 真相。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