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13千字
字数
2024-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呈现清史馆文人群体在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曾经发挥过的“群枢”作用。
内容简介
清史馆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为纂修清史而成立的修史机关,吸纳各界名流尤其是文人学者近200人——本书称之光宣文人。所修《清史稿》问世后曾引起很大的争议与反响。
本书以《清史稿》各纂修阶段形成的稿本、清史馆同人诗文集以及赵尔巽档案全宗等文献史料为基础,对清史馆馆史、《清史稿》编纂史以及清史馆同人的现实境遇进行了梳理,由此呈现《清史稿》的传统史例框架中所蕴含的多元、复杂意蕴,以及光宣文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艰难抉择及其学术建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导论
- 第一编
- 第一章 舫斋载笔:清史馆文人群体的形成
- 第二章 隐成文派:清史馆的人事结构
- 第三章 铅椠暂了:清史纂修的分期与分工
- 第四章 想象与书写:围绕史例的讨论之一
- 第五章 变局与创例:围绕史例的讨论之二
- 第六章 历史与价值:《清史稿》中的话语叠加
- 第七章 前臣入史:清史馆同人与“纯忠”之辨
- 第八章 满洲四君:旗人与《清史稿》之编纂
- 第二编
- 第一章 《清史稿》对辛亥革命的记载
- 第二章 清史馆同人与辛亥鼎革
- 第三章 清史馆同人与现代中国
- 第四章 清史馆内外的文学生活
- 第五章 闵乱伤时:清史馆同人诗中的兴亡之思
- 第六章 诗与世代:光宣文人与民初诗坛
- 第七章 德音不乖:光宣文人诗中的外患与家国
- 第八章 清史馆同人之经学:以马其昶治《易》为例
- 第三编
- 第一章 稿本与刊本:《宣统本纪》措辞调整
- 第二章 《德宗本纪》外交史事之记载
- 第三章 体例与个案——涉藏史事纂修考之一
- 第四章 《德宗本纪》藏事删改——涉藏史事纂修考之二
- 第五章 《艺文志》编纂与争议
- 第六章 夏孙桐与《循吏传》之编纂
- 第七章 谱系变迁:从《国朝文苑传》到《清史文苑传》
- 第八章 《清史稿》对桐城文派的记载与评价
- 结语 清史馆之终局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