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洛采最后的沉思,清晰展示洛采为价值哲学奠定的形而上学基础。

内容简介

洛采生前著有两部《形而上学》,在1841年的《形而上学》中,洛采初步构建了一个由“存有论”“现象论”与“范畴论”构成的形而上学。1879年的《形而上学》则在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调整:由“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三大部分构成。这三大部分从总体上看都是在为价值奠定形而上学基础,即本体论基础、宇宙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在价值本体论基础的设置上,洛采废除了自古希腊哲学以来一直处于支配地位的存在概念,认为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有效性的基础不是存在而是观念。

在价值的宇宙论基础的设置上,洛采着力解决的是价值有效的实在性问题,即有效性在现象世界的表现形式,由此洛采卓有成效地区分了纯粹观念层面的有效性和现实层面的有效性。

在心理学基础的设置上,洛采重申了他在早年在“灵魂心理学”中提出的关于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二分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机械主义方法与心理主义方法的区分与对立。

质言之,洛采从形而上学上为价值哲学奠定了三大基础——观念基础、概念基础和方法基础。观念基础开启了对存在概念的批判,概念基础确立了有效性概念在价值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方法基础确立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研究方法的区分。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章 形而上学的没落及拯救形而上学
  • 第一节 放逐形而上学体系的诸路径
  • 第二节 探寻形而上学回归的新尝试
  • 第二章 价值的本体论基础
  • 第一节 填补形而上学真空的真存在
  • 第二节 真存在下的万物存在形式
  • 第三章 价值的宇宙论基础
  • 第一节 价值有效的不可能:实现形式的前批判理论
  • 第二节 价值有效的可能性:现实呈现中的实现形式
  • 第四章 价值的心理学基础
  • 第一节 非理性意义下的心理主体:灵魂实体
  • 第二节 非机械化的内在感知:感觉与表象活动
  • 第三节 心物作用的价值关联:定位表象
  • 第五章 超越机械论的价值统一
  • 第一节 机械事件的生成与变化
  • 第二节 机械活动与生命现象的关系
  • 第三节 价值整体下的万物统一
  • 结论 洛采形而上学思想对价值哲学的贡献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