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人生回忆录,就是一部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

内容简介

人生需要思考,没有思考过的人生一定是混沌浊碎、毫无色彩的人生;反之,以思考的方式回顾人生是心理学家的人生范式。那么,心理学家是如何思考人生的,最具思考力的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E.尼斯贝特在他的这本回忆录中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理查德·E.尼斯贝特在书中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科学生涯经历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如何共同探索关于人类智力与思考的重要问题,包括人们如何进行思考和推理、为什么会发生推理错误、有意识和无意识思维在人类思考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来理解智力。

作为国际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和领军人物,理查德·E.尼斯贝特在密歇根大学时期的研究也表明,不同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推理方式,其中一些明显优于典型的西方思维,这一研究也是文化与认知研究领域的奠基理论和里程碑式的学术贡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极致跳跃与这个世界的样子
  • 推荐序二
  • 推荐序三
  • 推荐序四
  • 译者序
  • 自序
  • 第一部分 埃尔帕索
  • 01 河谷上游
  • 02 河谷下游
  • 03 富兰克林山
  • 第二部分 梅德福
  • 04 极好的世界
  • 第三部分 纽约
  • 05 合作
  • 06 认同
  • 07 起步
  • 第四部分 纽黑文
  • 08 耶鲁大学
  • 09 和范式共舞
  • 10 归因理论
  • 第五部分 安娜堡
  • 11 密歇根大学
  • 12 自我认知
  • 13 推理
  • 14 理性
  • 15 归纳法
  • 16 天才
  • 17 荣誉
  • 18 直线思维与曲线思维
  • 第六部分 图森
  • 19 智商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如何思考》读后感:一位车联网安全营销总监的跨界思考  ——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解构用户信任与安全认知  作为车联网安全领域的营销负责人,我始终关注用户对智能汽车安全性的认知逻辑与决策行为。理查德・E. 尼斯贝特的《人类如何思考》以社会心理学为棱镜,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底层规律,这些规律恰与我日常工作中面临的挑战紧密关联:如何突破用户对安全技术的认知偏差,构建信任?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制定全球化营销策略?书中三大核心理论 —— 东西方思维差异、归因理论、思维可塑性 —— 为我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文化差异:从 “技术参数” 到 “安全叙事” 的思维适配  书中指出,东亚用户的整体性思维与西方分析性思维存在本质差异。例如,中国消费者更关注车联网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如 “全链路防护”),而欧美用户更倾向逐项验证安全模块(如 OTA 升级的加密算法)。这要求营销策略必须本土化:  - 东方市场:通过场景化叙事(如模拟黑客攻击下的安全防御)传递 “系统性安全” 理念,弱化技术术语堆砌;  - 西方市场:以白皮书形式公开技术细节,配合第三方认证(如 ISO 21434),满足理性验证需求。  实践中,我们曾将同一款车载防火墙产品在亚洲宣传为 “智能护盾”,在欧美则命名为 “Real-Time Threat Analyzer”,转化率差异达 37%。 二、归因理论:重构用户对安全事件的认知框架  尼斯贝特揭示的 “归因偏差”—— 人们习惯将他人错误归咎于性格缺陷(如 “工程师疏忽”),却为自己的失误寻找环境借口(如 “系统设计漏洞”)—— 直接影响危机公关策略。  - 案例:某次 OTA 升级漏洞导致车辆断网,用户普遍质疑 “厂商技术能力不足”。我们并未直接反驳,而是发布《安全事件全链路溯源报告》,用可视化数据呈现外部攻击路径(如第三方软件供应链被渗透),将归因导向客观环境。配合 “漏洞猎人奖励计划”,用户负面情绪转化率降低 62%。  - 方法论:建立 “环境归因” 沟通框架,强调安全是动态博弈过程,而非静态技术能力。 三、思维可塑性:用 “统计学思维” 重塑用户安全感  书中 “超市货架实验” 证明,普通人通过统计学思维训练可达到专业分析师水平。这一发现颠覆了车联网安全传播的传统逻辑:  - 从被动告知到主动赋能:开发 “安全指数计算器”,让用户输入驾驶习惯、联网频率等参数,生成个性化风险评分及防护建议。工具上线后,用户主动配置安全功能的比例提升 48%。  - 认知干预实验:在营销活动中嵌入 “概率游戏”(如模拟百万次攻击中成功渗透的概率),帮助用户理解 “绝对安全不存在,但可控风险可接受”。 四、科学精神:数据驱动的营销决策革命  尼斯贝特倡导的 “怀疑 - 验证 - 重构” 方法论,与车联网安全营销的 AB 测试理念高度契合。例如:  - 假设验证:“用户更关注隐私保护还是功能体验?” 通过分群测试发现,欧洲用户愿牺牲 10% 功能流畅性换取隐私加密,而亚洲用户倾向功能优先(接受基础加密 + 高级功能付费解锁模式)。  - 反直觉洞察:原以为 “技术权威代言人”(如黑客大赛冠军)最具说服力,但数据显示普通车主讲述 “安全事件自救经历” 的信任度高出 23%,印证了书中 “同理心优于权威” 的认知规律。 五、跨学科融合:从脑科学到行为经济学的营销创新  书中对脑神经科学与大数据融合的前瞻,启发我们探索新兴技术的营销应用:  - 神经营销实验:通过 EEG 监测用户观看安全广告时的脑电波,发现 “恐惧诉求”(如车辆失控画面)激活杏仁核但降低购买意愿,而 “掌控感叙事”(如实时防护可视化)激活前额叶皮层,转化率更高。  - 行为经济学设计:将 “默认启用安全功能” 设为购车预设选项(需主动取消而非主动勾选),利用禀赋效应使安全配置采纳率提升至 91%。 结语:在思维的 “攻防战” 中构建用户认知护城河  读完《人类如何思考》,我深刻意识到:车联网安全的终极战场不仅是代码与黑客的对抗,更是用户心智的争夺。社会心理学的规律如同 “认知加密算法”,帮助我们解码用户行为、预测认知漏洞、设计防御策略。正如尼斯贝特所言:“你的思维方式不过是成长环境的投影”,而营销人的使命,是在全球化的数字环境中,为不同思维 “版本” 的用户,编译出适配的安全认知系统。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