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6.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8千字
字数
2016-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科举制度研究新视角,重点关注庙堂与地方社会关系,具有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为后期资助项目,社交办选题。科举制度的兴费一直是史学界聚焦研究的重大课题,以往的研究多从朝廷决策和上层变革的角度予以解读,整体视角宏大,但对具体的社会运作、所起的作用无人问津。本书力图通过宾兴会的发起、转型与消逝的过程,透视科举制度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角度新颖,也是以往研究所缺少的。因而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目录
- 目录
- 绪论
- 一 江西宾兴会的历史及问题的提出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本研究的材料、方法与框架
- 四 江西行政沿革的历史与江西人文
- 第一章 清嘉庆、道光朝江西宾兴会的兴起
- 第一节 清嘉道年间宾兴会兴起的制度和社会环境
- 一 学额、赴考士子的增加与书院、集社政策的逐渐松弛
- 二 士子科举考试的经费负担
- 三 清代政府对会试士子的资助政策
- 四 宗族资助的有限性及其问题
- 五 嘉庆朝对文昌信仰的提倡与科举会社的兴起
- 第二节 江西宾兴会的设立
- 一 江西宾兴会的组建
- 二 江西宾兴会的种类与分布
- 三 江西宾兴的建筑形制
- 四 江西宾兴会所体现的地域性与认同
- 第三节 江西宾兴会的经营与运作
- 一 宾兴资产的来源与经营
- 二 宾兴会的管理
- 三 江西宾兴活动中的乡绅
- 四 宾兴会资助考试效果的讨论
- 五 同时期的其他同类组织
- 第二章 地方军事化与宾兴会——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第一节 江西的地方军事化
- 一 乡绅帮办团练
- 二 捐输增广学额
- 第二节 战争对宾兴会的影响
- 一 宾兴会的重组与解散
- 二 战后宾兴会的再度兴起
- 第三节 宾兴局:地方权力机构与乡绅活动的舞台
- 一 从助学、助考组织到地方权力机构
- 二 清江宾兴局与地方权力格局
- 第三章 大变局:废除科举考试后江西宾兴会的适应与转变
- 第一节 清末至民国的教育变革:宾兴会转变为教育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宾兴会直接改为新式学校及资助学校、给予学生津贴
- 第四章 晚清至民国二三十年代的宾兴会与赣中、赣西社会
- 第一节 吉安河西坊廓公局
- 一 坊廓公局
- 二 晚清民国初年河西坊廓镇的地方自治
- 三 民国二三十年代的河西坊廓乡公所
- 第二节 万载东洲公局
- 一 万载东洲“四堂宾兴”
- 二 东洲权力机构——东洲公局
- 三 东洲公局的经营和运作
- 四 土客冲突背景下的“东洲学产案”
- 第五章 宾兴等地方公产与州县现代财政体制的确立
- 第一节 从宾兴局到财政局——以南康县为中心
- 第二节 宾兴公产的最后去向:政府部门等对地方公产的挤占、挪用——清江宾兴局、寻乌宾兴局的例子
- 结语
- 一 为什么是嘉庆、道光朝:宾兴会与大历史
- 二 “分”:集地域、认同、权利与义务的团体组织表达概念
- 三 宾兴会:公益基金组织还是团体互利组织?
- 四 地域社会历史文化的结构过程:江西宾兴会的历史及其研究的学术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