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港人深受冲击的真实书信,感受女人二十年隐忍煎熬。

内容简介

本书以素锦和妹妹素美(为信主及家人讳,对信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姓名作了处理)之间的真实通信为基础,讲述了素锦在香港二十年的日常生活以及期间所历经的悲喜。

素锦是上海人,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做了舞女。结识章先生后,在没有名分的情况下生下三个孩子。但章先生后来带着原配及孩子去了香港,素锦失去了生活来源。百般无奈之下,她于1956年只身赴港。三个孩子留在上海,由素锦的妹妹妹夫照顾。素锦在港省吃俭用,把钱源源不断地寄往上海。

通过本书,我们能感受到素锦作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港二十年间的隐忍及煎熬;也能看到一位香港普通小市民对于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特别是对于香港1956年到1976年这二十年间的变化与发展的独特体会。这些书信虽是素锦的个人哀乐,但也反映了20世纪50至70年代香港底层百姓的生活;既是素锦个人生命史的片段,也是研究香港城市史的文献史料。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子
  • 上篇(1956—1966)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下篇(1967—1976)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尾声 最后一封信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9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女人的经验教训(大城市的不堪与顽强)

    本书是收藏家的作者刘涛在上海文庙淘到的一沓书信一共 482 封,内容是一个叫素锦的女人从香港写给上海家人的信,以及她妹妹给她的回信,时间跨度从 1956 年到 1976 年底,这些书信是非常好的历史资料,让我们看到香港和上海这二十年的日常起居、生活琐事,个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另外完全没有批评书中女士的意思,纯粹反思进入工业化社会女人生活的经验教训。男人是靠不住的:素锦生于 1924 年,12 岁父亲病故,身为长女,为使弟妹不被送人,下海做舞女, 19 岁给章先生做外室生养 2 女 1 子,解放后 50 年先生和正室去香港,到 56 年素锦迫于生计只身去香港投靠,孩子留给在上海的妹妹抚养。本书作者百合说 “单纯批评旧式妇女主观上‘不独立’,这太过片面和太冤枉她们了。这实在是时代造成的悲剧。”,不敢苟同,如果是 1939 年 15 岁的素锦纺纱厂打工难以养家是实情,但到 49 年 25 岁时 是已经不想独立了,头脑里想着因为给男方生养了儿女,男方就应该供养,和男方纠缠一生,都是为了能多争些家产,虽然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女,但渣男需要供养 12 个子女,自然就悲剧了。亲情是靠不住的:传统的亲情当然是珍贵,但是靠不住的,从小周围就在讲上海人的门槛精,各种的算计,之后再看香港,新加坡生活,越是拥挤的大城市,人的生存压力越大,表面光鲜,难掩生活的不堪,“驴粪蛋表面光”,现在生活在大城市的第一代 “北漂”“沪漂” 都会深有体会,无依无靠的第一代移民都不容易,清官难断家务事,素锦在香港 从牙缝中省出钱寄回上海,但从信中所讲,儿子并不体谅,妹妹和妹夫因不能生育,也把三个孩子视为己出,而 56-76 年的香港是高速发展期,生活改善进步的还是多数,1967 到 1976 的后十年间,素锦共计寄回港币三万三千九百元、人民币一千元,以及替弟弟元陵转交的几百美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当时中国城市大学老师每月才 56 元。1976 年儿子在上海办婚礼,7 桌酒席 + 饮料才 266 元。香港当年的牛肉每斤 12 元,特别是房子也才不到 900 元每平米(5 万元 57 平米)首付后 5 年按揭。对于素锦的牺牲,和小妹间虽有磕绊,还算姐妹情深,但弟弟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为房产等钱财琐事,20 年后第一次回沪探亲,亲人间也上演了全武行。身教胜于言教:现在人很难想象 25 岁的女子已经是 3 个孩子的母亲了,可见生育率和经济状况无关。全书充分展现了上一代中国女性的坚韧顽强,为自己孩子忍辱负重,虽然离开上海时(56 年)儿子 14 岁,大女儿 12 岁,小女儿 10 岁,但那时候只有为生计奔波,很难有和孩子真正的相处和沟通(小女儿寄养苏州),等到成年,子女也只是一味的索取,索要手表和自行车,而素锦也为孩子们的虚荣心不断的汇钱,把子女培养成 “小开”,家长再多的唠叨和叮嘱都不如榜样的作用,以孩子对香港的幻想,素锦再如何诉苦都不会被子女理解,素锦一生都和先生相互算计,上海人自以为门槛精,可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沪上百年来极端拥挤的生存空间,让上海人 “螺蛳壳里做道场”,但往往格局太小,2013 年这么珍贵的家书流落街头(此时老人们可能去世了,但子女还在,出售的是孙辈),可见子女并不体谅母亲含辛茹苦的付出,其实类似的故事在今天还在不断上演。

      5
      1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上千封信 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 如此动人

      🌸 素锦是一个可怜的女人 1956 年只身前往香港,因为孩子的父亲不再寄钱过来。一个人实在无法负担三个孩子的吃穿用度,无奈之下,只得前往香港,去寻找这个负心汉。🌸 素锦自己也是做小的香港的那个男人有自己的家庭,三个孩子又是倚仗着这个男人的供养。🌸 实在无法,素锦精心的在你来我往中寻找着机会,希望能够为孩子们争取一点权益。🌸 实在没办法,她就自己出去打工,每天都省吃俭用,寄钱回家,支持着三个孩子的生活,还幸好她有一个好妹妹素美帮她照顾三个孩子。素美自己没有孩子,就把姐姐的三个孩子当成自己的来供养。🌸 素锦前去香港,18 年的时光骨肉分离,素锦想办法节省下来钱,都给了孩子们。自己吃不饱穿不暖,终于才在 18 年后回到上海,见到了孩子们。🌸 她三个孩子,因为有妈妈和姨父姨母的爱,从来就没有受过太大的委屈。他们经济上都尽量得到了满足。孩子们全都长大成人,结了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素锦也终于在香港买了自己的房子,过了最后的时光。这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历史进程中,每一次变动,都可能引起渺小个体巨大的辗转动荡。愿岁月静好,你我安然。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杜十娘在香港

        明代冯梦龙编著的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里有一短篇小说,名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曾出现在语文教科书上。故事大致如下:京城名妓杜十娘遇上官宦子弟李甲,两人情投意合之后私定终生,却没想到在路途中心上人为了三百两就将自己许给商人孙富。伤心至极的十娘将随身携带的金银珠宝抛入湖中后投湖自尽。《素锦的香港往事》讲述了一位曾经的舞女素锦在香港漂泊多年的人生故事。素锦投身于章文勋后为求子女温饱只身赶赴香港的二十多年里,见证了历史,身上也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借助于素锦的往来书信,作者勾勒出一个弱女子平凡又鲜活的一生,让读者看到了那些通常会历史被遗忘的人生。1. 商女从良家中长女素锦为生计所迫选择成为一名舞女,用她一个人的牺牲,换来了家中兄弟姐妹的团聚。此后遇上了章文勋,成为了他所包养的外室,奈何遇人不淑,以至于生下三个嗷嗷待哺的子女后没了依靠,无奈之际只得独自前往香港寻找负心汉章文勋,讨要一家人的生活费。本书的故事开始于这里,此后的书信都围绕着这位在港漂泊的素锦而展开。书信在香港和内陆间传递,记录下了她那一不小心就被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生。通过书中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浪潮对于个体生活的各种影响。在一段尘封的历史中看见一个富有烟火气的香港,一个属于普通老百姓的香港。作者很明显带有浓浓的文艺气息,开篇要么是张爱玲的小说,要么就是贾樟柯的电影。缺乏艺术素养的我差点要被劝退,好在素锦的书信让人难以割舍。2. 十娘寻夫素锦的身世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开头小说里的杜十娘,她的故事简直就是现代版的杜十娘。她和杜十娘相似的地方在命运坎坷、所托非人。只是她手里并没有积攒下十娘的那些金银细软,更因为膝下的儿女以及家中的弟妹而不能轻生。章文勋的出现给了素锦一个上岸的可能性,这肯定不是她最好的选择,只是当时所面临的选择中相对不差的一个。此后她的经历或许让读者会质疑当初选择的正确性,但这恐怕也是一个无奈之选。不管是十娘,还是素锦,她们曾经的过往很大程度上就注定了难觅良人。委身他人,虽有夫妻之士,但无名无分,乃至于出现难以维持生计的窘境。万般无奈,为了子女她只得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那个负心汉,尽可能索要钱财好让远在上海的家人少受困苦。3. 满纸辛酸普通人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书中所记载的更是多少都带点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味道。当然限于书信以及作者表述的局限,我们很难完整了解到素锦在香港的生活,需要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理解去进行补充。鲁迅先生曾提过娜拉出走之后的疑问,对于素锦来说头等大事就是生存。她和子女们的生存都寄托在拥有三个老婆的章文勋。当经济命脉掌握在男人手里,女性就不得不像素锦那样用虚情假意等手段去尽可能地讨好男人,然后期望或许会有好的结果出现。好在这位章先生虽然不太讲究,但表现还算不错。至少是尽到了一些对于子女该有的赡养义务。生活的困窘也让素锦在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同时去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步入了香港底层打工人的世界。4. 女性主义本书虽说不是以女性主义为重点,但不妨碍将其作为剖析的案例。再多的理论分析遇上个人的具体处境有时也会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在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对于弱者的关注和尊重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但以此为契机去行动可以避免让更多人遭逢此等悲惨命运。就本书而言,我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这些人拥有最为基本的生存保障,享有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书中有段提到了素锦对于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喜爱,并将所学贯彻到生活中去。虽未明言,但效果应该还是有的,至少会让在异乡漂泊的她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慰藉。5. 好玩之作这本小书写得还算不错,准确来说还挺好玩的。部分功劳归功于作者,但更多还是来源于素锦这个真实的女性。时隔多年以后我们有幸通过她的书信看到一个普通女性在香港的真实生活。书中除了香港,还有提到同时期上海以及大陆的情况,时不时还出现台湾和美国等地的。这样一本小书自然很难让人过瘾,不妨在此基础上将书信整理成集,想必更能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四百多封信里总有打动读者的地方,有引起共鸣的,也有让人落泪的。我想可能更多的人还是通过她的人生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是曾经的过往。通过他人的故事,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也再次认识到生活最为真实和朴素的一面。6. 写在最后一本没有纳入阅读计划的书,是该继续下去还是果断抛弃?很多时候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对我而言听从内心的呼唤。换句话说,这本书要让我在翻看之后会产生继续阅读的冲动。光看名字的话,本书可能就会被错过,好在对于书信的形式还算有些兴趣,打开之后不知不觉就翻完了。给他人的推荐,也是基于读完之后的第一反应,确实好玩。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多次让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趣味。生活的艰辛再怎么诉说都不为过,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人们的反应。面对生活中最严峻的考验,一个人平日里隐藏得再好也会暴露出其本性,让我们看到其身上最为真实的一面。人性的阴暗面让人对未来失去希望,那微弱的善意却会让人再次鼓起生活的勇气。普通人身上展现的闪光点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尤为醒目,就像是黑夜中的一点星光,微弱但充满希望。生活总是会让你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如何度过接下来的人生却是个人的选择。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听多了会无感,但看着书中的文字会让你再次明白陆游说的那句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
          评论
        • 查看全部109条书评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