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在人生与诗歌的两端之间,真正看见王维。

内容简介

王维,也许是唐代大诗人中我们“最为熟悉的陌生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些名句我们从小便熟能成诵,但若仔细再想,却又说不出具体的好处,而王维的真实面容,也一直被湮没在世家公子、美少年、音乐家、诗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些固化标签之中。

青年诗人、作家李让眉以其丰厚扎实的学养、识见和敏锐的感知力,用十五篇漫谈追寻王维,细解王维的生平、时代、亲交、情感、宗教、绘画、音乐、诗艺,还原王维的人生境遇与精神世界,以诗人之眼关照王维诗独特的妙处——无我而有情,最终收尾在当下的我们为何要读王维、如何读王维,将古典诗人的光芒折射到现代的你我身上。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序 周流于万象而寂静
  • 第一日 我们对王维的误解
  • 第二日 王维和他的时代
  • 第三日 王维的诗交
  • 第四日 王维的情感依托
  • 第五日 王维的辋川
  • 第六日 王维的艺术世界:音乐
  • 第七日 王维的艺术世界:绘画
  • 第八日 王维与佛教:禅宗与华严
  • 第九日 王维的歌行
  • 第十日 游侠与边塞
  • 第十一日 应制诗中的自我安放
  • 第十二日 隐逸诗中的自察
  • 第十三日 走入《辋川集》
  • 第十四日 三星聚会:王维与李白、杜甫
  • 第十五日 今日,我们如何读王维
  • 后记
  • 附录:王维年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还原一位有血有肉的“诗佛”

    “王维,也许是唐代大诗人中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王维十五日谈》一书的作者李让眉这样写道。的确,每个中国小朋友开蒙时几乎都会背诵 “红豆生南国”“空山不见人” 这样的诗句,但王维的真实面容一直湮没在世家公子、美少年、音乐家、诗佛这些固化标签之中。本书就试图打破这些刻板印象,带我们看见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王维。在作者看来,王维最大的独特性在于 “不可学”。学杜甫、学白居易、学韩愈、学李商隐的诗人都有很多,他们成体成派,但学王维的却屈指可数。原因在于,可学的大诗人都有浓烈的个人风格,而王维的风格却恰恰是 “淡”。作者精妙地比喻道:“浓烈是有方向的,淡却没有 —— 它本质上是一种不审视而未分化的状态”。在淡的诗歌表达中,聚焦与因之带来的障碍一起消失,从而展现出无方向弥漫的状态。故人们找不到跟随的路径,更遑论学习。王维的诗歌是一种从更高维度折叠下来的产物,包藏着三维世界中不能容纳的丰富性。他的诗通常不接受时间的分拣。例如 “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 中,落桂花的时候,山中不会是春天,但在王维的诗歌里,时间从来不是线性的。作者在书中对王维诗歌的解读,充满了新颖的洞察。分析《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时,她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这如同摄影师常用的长曝光。“不见人,其实就如摄影师常用的长曝光。曝光时间拉得足够长,每个时点的光不断叠加,最终会令出现过的所有人影全部虚化消失”。但王维又提醒我们:山中仍有 “人语响”,在无限的时间面前他们都是空的,但同时他们也都真的存在过 —— 这是一种空与有的辩证。还有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也一样,光和暗,晴和雨,都被他用走出时间的办法超越了。这种写法的妙处并不在于诗学技巧,而来自他被佛教塑造过的世界观。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我们仍愿读王维

      回想起来,再次通读王维全集始于三年前一次中长期的居家办公。同是镇日面对电脑处理工作,可少了通勤路上一程吹面的春风,状态就到底不同。那段时间,我日夜被不同尺寸荧屏中的蓝光蒸曝着,如无瓣之蕊,既枯且脆。人需要天与云、草与木,也或花影与尘土 —— 彼时无意翻开的右丞集,就用凝澹的语言妥当地安放下了这些需求。法国哲学家朱利安说 “眼神移动时,风景才会生成”,而王维的诗就是这样漫无目的,而是处怡悦的。这种阅读体验很适合当时的我:人在焦虑中,需要的正是一份游盼间的安定,而非纷至沓来的许多信息。而决定写这本《王维十五日谈》,大概就因为我想辨明诗中这种难以名状的慰藉,到底由来于什么。1. 是超越,而非简省动笔前我未曾想到这本书的体量会如此之大。王维的诗简净平和,也没有暧昧的本事可供索隐援附,因此我原以为自己要做的是还原出他创作过程中抽掉的帧数,并设法破解其简化手段。但真正动笔后,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偏颇:王维的诗并非简省或取舍的产物,而更近似对叙述重心的超越。他的诗是一种自高维空间折叠进语言的文字现象 —— 若愿意,他也同样可以选择音乐、绘画、书法等许多种折叠方法。语言是王维的一种显相,而非线索。我们无法只缘一条路看到整个庐山。写作计划自此发生了变化。我不自量力地尝试逆循其他王维擅长的艺术路径去接近他,并从中感觉到了一些新鲜的东西。音乐与绘画都善于进行点、线、面至空间、时间的切换:歌调的旋律是线性的,但当演奏者同时可触达的音位够多,就可以将旋律扩展成面积(如古琴的 “泼”、琵琶的 “扫”);至多种乐器混合交响,又可随之生成空间。绘画亦然,我国画家的花鸟写生本质上就是将空间折叠回纸面的过程,而绝非简单扁平的光学镜头式处理。书法更是如此:草书的飞白本质上既是对节奏的调整,也是对时间的存留 —— 王维诗歌出人处,很大一部分在于他自如的维度转换,这种处理方式与他的艺术习惯深度吻合。我在书中说过王维是无我而有情的,犹之惠风,荏苒在衣。诗要通过余音与读者缔结长久的联系,如李杜这般能掣鲸于碧海的诗人多拥有强大的自我,表达势大力沉,余音自然就浓烈丰富,念念不绝。但王维却不同:他已提前为读者取消了最初那一响震动 —— 他的诗,就是余音本身。王维的诗歌是平淡的。浓烈有方向,淡却没有,正因没有方向,才有维度超越的可能。我将之喻为鹿柴中的空山:超越空与有、明与暗、晴与雨,将事物回归到未被时间分化的状态,一切障碍便会就此消失,诗也才能得到自由。2. 作诗人,而非读者与大部分文学鉴赏相比,《王维十五日谈》多了一重幕后的创作者视角,这是我认为尤其重要的。它会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与自己的关联,也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究竟在试图做什么。《红楼梦》中香菱读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时曾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种 “合上书”“换两个” 的思考方式就是创作者思维,其感受也就远比 “独绝千古”“极其锤炼” 这样空来空去的评价来得有分量。同她一起调用创作者视角时,我的第一感受是:“直” 与 “圆” 绝非炼字的产物。试举与此诗结构相似的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比较:“出” 和 “斜” 能完美地承合两组意象间微弱的因果关系(有细雨,鱼儿就浮出了水面;有微风,燕子才飞不直),而 “直” 与 “圆” 不能。杜甫几经锤炼,用两个最合理的动词把景物编织进了他的讲述 —— 事实上,大部分称得上诗眼的炼字都要遵循这样的功能性逻辑。想明白此节,再回头看这一联时,你会知道其他诗人大概绝不会选出这样两个字来安放他看到的意象,因为它们无法把风景串联成语言。王维这首诗调用的是绘画的视角:看到大漠上这一道孤烟时,他迅速意识其笔直对眼前的画面何其重要 —— 稍偏一点,美学平衡会被即刻打破。当你作为另一位诗人与他并肩而立,便会意识到此时的王维并非语言的操控者,而只是个虔诚的画师。他战战兢兢、顺着造物的笔意去描摹着这幅伟大的作品,然后给出了最具执行意义的两个字。作为读者,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理解若只停留在状物的准确性上,当然无法触达其内核 —— 画家站在造物的视角看风景,就更能领会聚合的不易、排布的会心,心中也自有一段随之摹画的笔势:“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是追踪天光、掂量择色,“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则是寻找明暗交界线以便准确施金。王维很少去较一字一韵的劲。诗的语言是有主体性的,可王维试图复现的,是创世者凝重而无私的手感,这是他独立千古诗家的特别之处。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独爱王维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