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6千字
字数
2013-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国际利益冲突对电子商务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
内容简介
《国家利益冲突与国际电子商务法律制度构建》以国际关系为视角考察电子商务国际法律制度的构建,从国际利益冲突的角度研究利益因素对电子商务国际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介绍
- 摘要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数字化交付信息产品的WTO归类:货物还是服务
- 第一节 数字化交付信息产品的WTO归类共识的重要性
- 一、确定数字化交付信息产品的WTO归类的必要性
- 二、现行国际贸易法律难以明确数字化交付信息产品的归类
- 第二节 数字化交付信息产品的WTO归类谈判中的观点分歧
- 一、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归类争议
- 二、服务贸易模式1与模式2归类争议
- 三、服务贸易具体服务部门的归类争议
- 四、欧美关于数字化信息产品归类问题的观点对比
- 第三节 数字化交付信息产品WTO归类观点中的利益分析
- 一、美国数字信息产业要求数字贸易自由化的国内政治压力
- 二、美国《2002年两党贸易促进授权法案》的数字贸易自由化要求
- 三、美国利用特惠贸易协议推进数字贸易自由化
- 四、美国对信息产品的归类采取国际与国内双重标准
- 五、欧盟的政策:文化多样性保护及信息产品产业竞争力提高
- 六、欧盟受到的内部政治压力:有保留的数字贸易自由化
- 七、欧盟目前对数字贸易自由化的抵制及其示范效应
- 八、货物与服务的界限:利益驱动下的决定
- 小结
- 第二章 网络版权技术措施保护:超高标准还是低标准
- 第一节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因特网条约》技术措施保护条款的模糊性
- 一、美国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因特网条约》的驱动者
- 二、技术措施保护条款是利益妥协的结果
- 第二节 条约成员方执行技术措施保护条款的立法差异
- 一、保护的范围
- 二、技术措施保护的限制和例外
- 三、制裁和救济
- 第三节 条约成员方技术措施保护标准差异中的利益分析
- 一、条约成员方技术措施保护标准高低比较
- 二、知识产权强国对技术措施保护条款的阐释:“超版权”
- 三、美国利用特惠贸易协议在国际上推行其超高保护标准
- 四、非版权强国的发达国家的利益考虑:合理使用及公共作品维护
- 五、发展中国家低保护标准的利益考虑:经济发展需要
- 小结
- 第三章 电子商务国际税收征收:关税豁免与否及税收管辖权如何分配
- 第一节 电子商务关税征收中的利益冲突
- 一、美国与日本要求WTO电子传输关税豁免永久化
- 二、欧盟及其他国家反对电子传输关税豁免永久化
- 三、欧盟及其他国家反对电子传输关税豁免的利益考量
- 四、数字信息产品海关估价问题的利益冲突
- 第二节 电子商务国际税收管辖权中的利益冲突
- 一、确立电子商务国际税收管辖权规则的必要性
- 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电子商务所得税管辖主张被排斥
- 三、美国利益最大化的电子商务所得税居所地管辖被抵制
- 四、经合组织电子商务所得税管辖主张:服务器/常设机构规则
- 五、美国的妥协:逐渐倾向经合组织的服务器/常设机构规则
- 六、电子商务增值税管辖权争议:起源地税收与目的地税收
- 小结
- 第四章 电子商务国际诉讼管辖权:销售者利益维护还是消费者利益保护
- 第一节 因特网管辖权标准的利益取向分歧
- 一、美国因特网管辖权标准的演进:降低企业的国外应诉风险
- 二、美国的目标指向标准:扩大电子商务销售者地管辖权
- 三、欧盟的因特网管辖权:扩大消费者地管辖权及可访问标准
- 四、德国的因特网侵权管辖权:可访问标准
- 五、澳大利亚及法国的因特网侵权管辖权:可访问标准
- 六、中国的因特网侵权管辖权:可访问标准
- 第二节 美国对欧盟及其他国家的因特网管辖权标准的批评
- 一、对欧盟《布鲁塞尔规则》的批评
- 二、对德国因特网侵权管辖权标准的批评
- 三、目标指向检验标准适用于法国与澳大利亚时的不同管辖结果
- 第三节 《海牙公约》草案谈判中的利益冲突
- 一、美国在公约草案中维护电子商务企业利益
- 二、欧盟及其他国家在公约草案中坚持消费者保护立场
- 三、利益冲突导致《海牙公约》草案难以协商通过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