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310,上海人身份证数字前三位,一组刻进身体的社会基因密码。十三篇关于上海遗梦的短篇小说,写给上海的知情人。

内容简介

小说描写的对象是身份证前三位数字为“310”的人,也就是上海人。他们的具体身份是电影院里的胶片放映师、艺术家、买菜做饭的年轻丈夫、新媒体人……生活在上海的他们,是与这座城市极深切有关的人,见证了上海的发展。一些在外人眼中城市微不足道的变化,在他们心中却投射下巨大的影响力,他们非常在乎诸如好几份本地杂志报纸关掉了、混堂和“大自鸣钟”消失了这类事件,这类事件和他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谈论它们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三篇小说中,每一篇都体现了现代上海人的心灵世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安顺老伯
  • 逝者善舞
  • 百乐门
  • 小津
  • 鬼恋
  • 秋葵
  • 老城厢
  • 310房间的老太
  • 卢湾的秋天
  • 新媒体
  • 白玫瑰传动装置
  • 两粒纽子
  • 去提篮桥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可以让你了解老上海人生活的一本书

    今天读了两本小说,前一本被我诟病了。后一本我想褒奖一下,虽然我的几乎感受不到书里的那种情怀。作者自誉为一个说上海话的作家。书名中的 310 也是指省份证 310 开头的群体,我不清楚是不是所有老上海市民的身份证都是 310 开头。不过我喜欢这个设定,这是一种身份的认同。随着普通话、高铁、流行文化的推广,地域性的差别其实是在慢慢消失的。说老北京话的,说老上海话的,说老派粤语的群体,究竟还有多少?作为中国最大的四个一线城市,深圳的年级还小,本身就是移民城市。而另外三个大城,受新移民的影响,年轻一辈的传统语言已经消失殆尽了。而那些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现在已经年过花甲的老人们,他们对这些城市几十年前的记忆也随着人群的消失而消亡。所以,能有年轻人愿意写写那些我们这些新一代的外地移民所不知道的老上海不是蛮好的吗?何况书里面对正版磁带、打口碟、黑胶唱片、老胶片电影、倒票黄牛党的描写,不也能勾起我们的一丝回忆吗?虽然那些回忆来自我们所在的城市。最喜欢书里面对夜班通宵公车司机老龚和乘客阿桂之间的那种恋情,真的是挺吸引我的。其中老龚和他前妻生出一个有黑人血统的孩子的桥段,差点让我笑得喷饭。而老龚和阿桂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50 多岁的人也暗恋吗?阿桂知道他的心意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叫《鬼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后记里,作者说,这本来是一个长篇小说,结果重新解构后,成了短篇小说集。我说读的过程中前后似乎总有个关联似的,但是又完全接不上。不知道是不是缺少段落,还是作者后来重新了。只是,在现在这个心浮气躁的社会,我终究还是没有一探究竟重新组合的欲望。就当是一个短篇小说集读吧。不过,每个故事读起来都好真实呢。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