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收录王仲殊先生70余篇学术论文以及田野考古调查发掘报告。

内容简介

本文集分4卷,各卷题目依次为“考古学通论及中国考古学的若干课题”、“中日两国古代铜镜及都城形制的比较研究”、“古代中国与日本等东亚诸国的关系”和“中国古代遗址、墓葬的调查发掘”。

王仲殊先生始终强调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必须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结合,中国考古学研究应该与世界考古学接轨。他的治学方针和研究成果在本文集中得到充分的显示与有力的见证。

本书可供考古学者、历史学者和文物、博物馆部门的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王仲殊文集第1卷
  • 《王仲殊文集》编辑委员会
  • 内容简介
  • 自序
  • 王仲殊先生传略
  • 王仲殊先生著作目录
  • 考古学
  • 一 考古学的定义和特点
  • 1. “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 2.考古学的定义
  • 3.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标
  • 二 考古学简史
  • 1.萌芽期
  • 2.形成期
  • 3.成熟期
  • 4.发展期
  • 5.继续发展期
  • 三 考古学的方法论
  • 1.资料的收集
  • 2.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3.综合性和理论性的研究
  • 四 考古学的分支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1.考古学的分支
  • 2.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铜镜
  • 中国古代都城概说
  •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 一 石器时代
  • 二 商代
  • 三 西周春秋
  • 四 战国
  • 五 秦汉
  • 六 魏晋南北朝
  • 七 隋唐五代
  • 八 宋辽金元明
  • 秦汉考古
  • 一 简史和现状
  • 二 断代和分期
  • 1.秦和西汉前期
  • 2.西汉中期
  • 3.西汉后期
  • 4.新莽时期
  • 5.东汉前期
  • 6.东汉后期
  • 三 各地区的文化面貌
  • 1.关中和广义的中原地区
  • 2.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
  • 3.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
  • 4.长城沿线和北方草原地带
  • 5.以辽河流域为主的东北地区
  • 6.岭南的珠江流域
  • 7.川黔滇高原地区
  • 8.甘青地区
  • 9.新疆地区
  • 四 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 1.都城
  • 2.县邑
  • 3.聚落
  • 4.长城、鄣塞和烽燧
  • 五 墓葬的调查和发掘
  • 1.帝陵
  • 2.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墓
  • 3.贫民墓和刑徒墓
  • 六 农业、手工业及其产品
  • 1.农业
  • 2.纺织
  • 3.铁器
  • 4.铜器
  • 5.漆器
  • 6.玉器
  • 7.陶瓷器
  • 8.砖瓦
  • 9.舟车
  • 七 货币、度量衡及印章
  • 1.货币
  • 2.度量衡
  • 3.印章(附封泥)
  • 八 绘画、雕刻、书籍和碑碣
  • 1.壁画
  • 2.画像石
  • 3.简册
  • 4.帛书
  • 5.石经
  • 6.碑碣
  • 九 少数民族的遗址和墓葬
  • 1.匈奴和东胡
  • 2.西南夷
  • 3.西域
  • 西汉的都城长安
  • 东汉的都城雒阳
  • 汉长安城宣平门的发掘
  • 一 城门的概况
  • 二 西汉时的形制
  • 三 东汉时的重修
  • 四 后赵时的改建
  • 五 城门名称的变更
  • 六 废弃的年代
  • 汉代的农业
  • 汉代的漆器
  • 汉代的铜器
  • 汉代的铁器
  • 汉代的陶器
  • 汉代的墓葬(上)
  • 汉代的墓葬(下)
  • 沂南石刻画像中的七盘舞
  • 略说杯盘舞及其时代
  • 汉潼亭弘农杨氏冢茔考略
  • 说滇王之印与汉委奴国王印
  • 黄龙元年镜与嘉兴元年镜铭辞考释
  • 试论鄂城五里墩西晋墓出土的波斯萨珊朝玻璃碗为吴时由海路传入
  • 论汉唐时代铜钱在边境及国外的流传
  • 附录夏鼐先生传略
  • 怀念杰出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
  • 夏鼐先生的治学之路
  • 怀念我的朋友张光直
  • 王仲殊文集第2卷
  • 内容简介
  • 论吴晋时期的佛像夔凤镜
  • 1.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镜(图1-1)
  • 2.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藏镜(图1-2)
  • 3.波士顿美术馆藏镜(图1-3)
  • 4.柏林国立博物馆藏镜(图1-4)
  • 1.浙江省武义县出土镜(图1-5)
  • 2.浙江省杭州市出土镜(图1-6)
  • 3.江苏省南京市出土镜(图4-1)
  • 4.湖北省鄂城县出土镜(图4-2,图5)
  • 5.湖南省长沙市出土镜(图4-3)
  • 6.浙江省金华市出土镜(图6)
  • 7.江西省南昌市出土镜(图4-6)
  • 吴县、山阴和武昌
  • 1.盘龙镜
  • 2.吴王伍子胥画像镜
  • 3.吴王伍子胥画像镜
  • 4.神仙六博画像带镜
  • 5.周是神人车马画像镜
  • 6.周仲神人车马画像镜
  • 7.周仲神人龙虎画像镜
  • 8.周仲神人车马画像镜
  • 9.环状乳神兽镜
  • 10.对置式神兽镜
  • 1.对置式神兽镜
  • 2.同向式神兽镜
  • 3.对置式神兽镜
  • 4.重列式神兽镜
  • 5.重列式神兽镜
  • 6.对置式神兽镜
  • 1.同向式神兽镜
  • 2.重列式神兽镜
  • “青羊”为吴郡镜工考
  • 1.盘龙镜
  • 2.盘龙镜
  • 3.盘龙镜
  • 4.盘龙镜
  • 5.盘龙镜
  • 6.方铭兽纹镜
  • 7.方铭兽纹镜
  • 1.环状乳神兽镜
  • 2.重列式神兽镜
  • 3.同向式神兽镜
  • 4.画文带对置式神兽镜
  • 5.对置式神兽镜
  • 1.吴王伍子胥画像镜
  • 2.吴王伍子胥画像镜
  • 3.神人车马白虎画像镜
  • 4.神人车马画像镜
  • 吴镜师陈世所作神兽镜论考
  • 1.黄武七年七月对置式神兽镜
  • 2.黄龙元年七月重列式神兽镜
  • 3.黄龙元年七月重列式神兽镜
  • 4.黄龙元年七月重列式神兽镜
  • 5.黄龙元年七月重列式神兽镜
  • “黄初”、“黄武”、“黄龙”纪年镜铭辞综释
  • 1.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对置式神兽镜(图1-1)
  • 2.延康元年(220年)二月对置式神兽镜(图1-2)
  • 3.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同向式神兽镜(图1-3)
  • 4.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十一月同向式神兽镜(图1-4)
  • 5.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同向式神兽镜(图1-5)
  • 6.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对置式神兽镜(图2)
  • 7.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五月对置式神兽镜(图1-6)
  • 8.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五月对置式神兽镜(图3-1)
  • 9.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对置式神兽镜(图4)
  • 10.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四月对置式神兽镜(图3-2)
  • 11.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六月重列式神兽镜(图3-3)
  • 12.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二月对置式神兽镜(图3-4)
  • 13.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五月重列式神兽镜(图3-5)
  • 14.黄武六年(公元227年)三月对置式神兽镜(图3-6)
  • 15.黄武六年(公元227年)五月重列式神兽镜(图5)
  • 16.黄武六年(公元227年)十一月重列式神兽镜(图6-1)
  • 17.黄武七年(公元228年)七月对置式神兽镜(图6-2)
  • 18.黄龙元年(公元229年)五月对置式神兽镜(图6-3)
  • 19.黄龙元年(公元229年)七月重列式神兽镜(图7)
  • 20.黄龙元年(公元229年)七月重列式神兽镜(图6-4)
  • 21.黄龙元年(公元229年)七月重列式神兽镜(图6-5)
  • 22.黄龙二年(公元230年)七月重列式神兽镜(图6-6)
  • 建安纪年铭神兽镜综论
  • 1.建安六年重列式神兽镜
  • 2.建安六年囗月廿四日重列式神兽镜
  • 3.建安六年五月廿四日重列式神兽镜
  • 4.建安七年四月重列式神兽镜
  • 5.建安七年重列式神兽镜
  • 6.建安八年六月三日重列式神兽镜
  • 7.建安十年重列式神兽镜(a)
  • 8.建安十年重列式神兽镜(b)
  • 9.建安十年重列式神兽镜(c)
  • 10.建安十年重列式神兽镜(d)
  • 11.建安十年重列式神兽镜(e)
  • 12.建安十年重列式神兽镜(f)
  • 13.建安十年重列式神兽镜(g)
  • 14.建安十年重列式神兽镜(h)
  • 15.建安十年五月六日重列式神兽镜
  • 16.建安十四年正月廿五日同向式神兽镜
  • 17.建安十九年八月五日重列式神兽镜
  • 18.建安廿一年四月十九日对置式神兽镜
  • 19.建安廿二年十月四日重列式神兽镜
  • 20.建安廿四年正月十四日对置式神兽镜
  • 21.建安廿四年四月廿九日对置式神兽镜
  • 22.建安廿四年五月卅日对置式神兽镜
  • 23.建安廿四年六月十七日重列式神兽镜
  • 24.建安廿四年六月廿日对置式神兽镜
  • 25.建安廿四年六月廿五日对置式神兽镜
  • 关于日本三角缘神兽镜的问题
  • 关于日本的三角缘佛兽镜
  • 日本三角缘神兽镜综论
  • 景初三年镜和正始元年镜的铭文考释
  • 景初三年镜和正始元年镜铭文补释
  • 论日本出土的景初四年铭三角缘盘龙镜
  • 论日本出土的青龙三年铭方格规矩四神镜
  • 论日本“仿制三角缘神兽镜”的性质及其与所谓“舶载三角缘神兽镜”的关系
  • 关于日本古代都城制度的源流
  • 论日本古代都城宫内大极殿龙尾道
  • 论洛阳在古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
  • 试论唐长安城大明宫麟德殿对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宫殿设计的影响
  • 关于中日两国古代都城、宫殿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 试论唐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及平安京何故皆以东半城(左京)为更繁荣
  • 中国古代宫内正殿太极殿的建置及其与东亚诸国的关系
  • 论唐长安城圆丘对日本交野圆丘的影响
  • 王仲殊文集第3卷
  • 内容简介
  • 古代的中日关系
  • 日本高松塚古坟的年代和被葬者
  • 再论日本高松冢古坟的年代及所葬何人的问题
  • 关于好太王碑文辛卯年条的释读
  • 再论好太王碑文辛卯年条的释读
  • 日本遣隋使·遣唐使概述
  • 裴世清与小野妹子
  • 关于日本第7次遣唐使的始末
  • 井真成与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 日本最近发现的太安万侣墓
  • 关于《魏志·倭人传》、《后汉书·倭传》的标点和解释
  • 一 《魏志·倭人传》
  • 二 《后汉书·倭传》
  • 从日本出土的铜镜看三世纪倭与中国江南的交往
  • 论日本出土的吴镜
  • 一 山梨县鸟居原古坟出土的赤乌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 二 兵库县安仓古坟出土的赤乌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 三 冈山市庚申山古坟出土的对置式神兽镜
  • 四 京都府椿井大塚山古坟出土的画文带对置式神兽镜
  • 五 神户市梦野丸山古坟出土的重列式神兽镜
  • 六 大阪府和泉黄金塚古坟出土的画文带环状乳神兽镜
  • 七 福井县泰远寺山古坟出土的环状乳神兽镜
  • 八 姬路市奥山大塚古坟出土的佛像夔凤镜
  • 九 熊本县江田船山古坟出土的神人车马画像镜
  • 再论日本出土的景初四年铭三角缘盘龙镜
  • 论日本巨大古坟箸墓所葬何人的问题
  • 论所谓“倭面土国”之存在与否
  • 从中日两国文献资料看古代倭的国名及其他有关问题
  • 从古代中日两国的交流看宗像·冲之岛的祭祀遗址
  • 从中国看古代日本的“东国”
  • 东晋南北朝时代中国与海东诸国的关系
  • 一 “空白的4世纪”
  • 二 倭五王的遣使和上表
  • 三 高句丽的《好太王碑》
  • 四 南朝的外交政策
  • 五 “大王”的称号
  • 六 友好的百济国
  • 七 武 宁 王 墓
  • 八 “扶桑馆”里无倭人
  • 九 新罗的强盛
  • 新罗的历史·文化及都城的形制
  • 论开元通宝对古代日本货币制度的影响
  • 论琉球国“万国津梁之钟”的制作地问题
  • 灿烂的出云古代文化
  • 从东亚石棚(支石墓)的年代说到日本弥生时代开始于何时的问题
  • 中国考古学研究应与世界考古学接轨
  • 一 汉唐考古学国际影响深远
  • 二 汉唐考古学与日本考古学关系密切
  • 三 日本考古学和日本古代史研究成果丰硕
  • 四 考古调查发掘必须与历史文献相结合
  • 见微知著 博通中西
  • 1.作中国之考古,须兼通中国之文史
  • 2.作一国之学问,须旁考邻国的历史
  • 3.作一课题之研究,须贯通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史
  • 附录墨西哥古代文化简述
  • 阿尔巴尼亚考古旅行记
  • 一 都拉斯之行
  • 二 从地拉那到萨兰达(阿波罗尼和布特林特)
  • 三 从地拉那到科尔察
  • 四 从地拉那到斯库台(绕道先去培拉特)
  • 王仲殊文集第4卷
  • 内容简介
  • 洛阳烧沟附近的战国墓葬
  • 一 前言
  • 二 墓地与墓葬分布、保存的情形
  • 三 墓葬的形制
  • (一)墓的构造
  • 1.竖穴墓
  • 2.洞室墓
  • (二)葬具与葬式
  • 四 随葬器物
  • (一)陶器
  • 1.陶质
  • 2.制法
  • 3.纹饰
  • 4.器形
  • (二)铜器
  • 1.矢镞
  • 2.带钩
  • 3.游环
  • 4.镜
  • 5.璜形饰
  • (三)铁器
  • 1.带钩
  • 2.锛
  • 3.锄
  • (四)石、玉、料器及其他
  • 1.石圭
  • 2.石璧
  • 3.玉璧
  • 4.玉饰
  • 5.玉髓环
  • 6.料珠
  • 7.骨环
  • 五 结论
  • 辉县琉璃阁的汉代墓葬
  • 一 概说
  • 二 墓葬形制
  • (一)墓的构造
  • 1.竖井
  • 2.墓门
  • 3.洞室
  • (二)葬具、人骨架及随葬品的配置
  • 三 随葬器物
  • (一)陶器
  • 1.陶质
  • 2.制法
  • 3.纹饰
  • 4.器物分类说明
  • (二)铜器
  • 1.洗
  • 2.带钩
  • 3.镜
  • 4.钱币
  • 5.环
  • (三)铁器
  • 1.刀
  • 2.剑
  • 3.带钩
  • 4.悬钩
  • 5.首饰
  • (四)其他
  • 1.玛瑙耳坠
  • 2.鎏金铜泡
  • 3.漆器、木器的痕迹
  • 四 年代的推断和小结
  • (一)年代的推断
  • (二)小结
  • 长沙西汉后期墓葬
  • 一 墓葬形制
  • (一)一般的墓
  • Ⅰ式墓
  • Ⅱ式墓
  • (二)几个特殊的墓
  • 202号墓
  • 203号墓
  • 211号墓
  • 218号墓
  • 226号墓
  • 327号墓
  • 401号墓
  • 二 随葬器物
  • (一)陶器
  • 1.软陶
  • 2.硬陶
  • (二)铜器
  • 1.容器
  • 2.火具
  • 3.镜
  • 4.其他
  • (三)其他金属器
  • (四)漆器和木器
  • 1.漆器
  • 2.木器
  • (五)石、玉、玻璃器及其他
  • 1.石器
  • 2.玉器
  • 3.玻璃器和其他
  • 三 小结
  • 汉长安城城门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 一 宣平门
  • (一)西汉和王莽时的总体形制
  • (二)东汉时的重修
  • (三)后赵时的改建
  • (四)十六国时代至北周时的情况
  • (五)废弃的年代
  • 二 霸城门
  • (一)西汉和王莽时的总体形制
  • (二)南门道的形制和结构
  • (三)城门毁弃的年代
  • 三 西安门
  • (一)西汉和王莽时的总体形制
  • (二)东门道、中门道的形制和结构
  • (三)西汉和新莽时的遗物
  • (四)城门焚毁的年代及后世继续利用的情况
  • 四 直城门
  • (一)西汉和新莽时的总体形制
  • (二)城门门道的形制和结构
  • (三)城门焚毁的年代及后世继续利用的情形
  •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调查发掘
  • 壹 城的建制和布局
  • 一 外郭城
  • (一)城墙
  • (二)城门
  • 二 宫城
  • (一)门址
  • (二)区划和殿址的分布
  • 1.中区
  • 2.东区
  • 3.西区
  • (三)宫城附属部分(禁苑及其他)
  • 三 皇城
  • (一)门址
  • (二)区划和房屋的分布
  • 四 街道
  • 五 坊市
  • (一)坊制概况
  • (二)西半城的坊
  • 1.坊的排列
  • 2.各坊的具体形制和内容
  • (三)东半城的坊
  • (四)市的位置和形制
  • 六 离宫(或高级贵族邸宅)
  • 七 佛寺
  • 贰 各种建筑物的形制、结构和内涵
  • 一 外郭城南垣东门
  • (一)地形、地层及工作情况
  • (二)城门的形制和结构
  • 1.门道
  • 2.门墩
  • 3.城门两侧的城墙
  • 4.城门内的水井
  • (三)出土遗物
  • 1.陶器
  • 2.铜器
  • 3.铁器
  • 4.玉石器
  • 二 宫城西区的寝殿
  • (一)地形、地层及工作情况
  • (二)寝殿的形制和结构
  • 1.台基和散水
  • 2.廊和房间
  • 3.灶、火炕和烟筒
  • (三)出土遗物
  • 1.陶器
  • 2.铜器
  • 3.铁器
  • 4.其他
  • 三 宫城西区的“堆房”
  • (一)地形、地层及工作情况
  • (二)遗迹
  • 1.石墙
  • 2.灶
  • 3.窖穴
  • (三)出土遗物
  • 1.陶器
  • 2.釉陶器
  • 3.瓷器
  • 4.铜器
  • 5.铁器
  • 6.玉石器
  • 四 皇城东区官署
  • (一)地形、地层及工作情况
  • (二)建筑的形制和结构
  • 1.第一次建筑
  • 2.第二次建筑
  • (三)出土遗物
  • 1.陶器
  • 2.釉陶器
  • 3.铜器
  • 4.铁器
  • 五 东半城1号佛寺
  • (一)地形、地层及工作情况
  • (二)正殿的结构和形制
  • 1.台基和台阶
  • 2.主殿及佛坛
  • 3.东、西二室(附廊)
  • (三)出土遗物
  • 1.陶器
  • 2.釉陶器
  • 3.瓷器
  • 4.铜器
  • 5.铁器
  • 6.泥塑
  • 六 城北9号佛寺
  • (一)地形、地层及工作情况
  • (二)正殿的结构和形制
  • 1.台基和台阶
  • 2.殿堂
  • 3.佛坛
  • 4.台基下的础石
  • (三)出土遗物
  • 1.陶器
  • 2.釉陶器
  • 3.铜器
  • 4.铁器
  • 5.泥塑
  • 6.其他
  • 七 西半部第一列第二坊的围墙
  • (一)地形、地层及工作情况
  • (二)围(坊)墙的形制和结构
  • (三)出土遗物
  • 1.陶器
  • 2.瓷器
  • 3.铁器
  • 叁 结语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