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805千字
字数
2016-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名家历经十数年精心打造,原文+白话译文,文白对照,阅读无障碍,一套书读懂儒家经典中的经典。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三经”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其荟萃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涵盖中国古代的文学、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极具文献价值。西汉以降,它们又逐渐被确立为国家经典,备受尊崇。
不过“十三经”大多文辞深奥,为帮助读者读通和理解原著,程俊英、黄寿祺等名家分别对各经进行注释、讲解和今译,历经十数年精心打造,汇为《十三经译注》。
本套书包括《周易译注》《尚书译注》《诗经译注》《周礼译注》《仪礼译注》《礼记译注》《左传译注》《春秋公羊传译注》《春秋穀梁传译注》《孝经译注》《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尔雅译注》。
目录
- 尔雅译注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译注说明
- 释诂第一
- 释言第二
- 释训第三
- 释亲第四
- 释宫第五
- 释器第六
- 释乐第七
- 释天第八
- 释地第九
- 释丘第十
- 释山第十一
- 释水第十二
- 释草第十三
- 释木第十四
- 释虫第十五
- 释鱼第十六
- 释鸟第十七
- 释兽第十八
- 释畜第十九
- 附录 《尔雅》词语笔画索引
- 诗经译注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国风
- 周南 召南
- 周南
- 召南
- 邶风 鄘风 卫风
- 邶风
- 鄘风
- 卫风
- 王风
- 郑风
- 齐风
- 魏风
- 唐风
- 秦风
- 陈风
- 桧风
- 曹风
- 豳风
- 二雅
- 小雅
- 大雅
- 颂
- 周颂
- 鲁颂
- 商颂
- 孟子译注
- 版权信息
- 前言
- 梁惠王上
- 梁惠王下
- 公孙丑上
- 公孙丑下
- 滕文公上
- 滕文公下
- 离娄上
- 离娄下
- 万章上
- 万章下
- 告子上
- 告子下
- 尽心上
- 尽心下
- 春秋穀梁传译注(全二册)
- 版权信息
- 上册
- 前言
- 译注说明
- 隐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桓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庄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
- 二十三年
- 二十四年
- 二十五年
- 二十六年
- 二十七年
- 二十八年
- 二十九年
- 三十年
- 三十一年
- 三十二年
- 闵公
- 元年
- 二年
- 僖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
- 二十三年
- 二十四年
- 二十五年
- 二十六年
- 二十七年
- 二十八年
- 二十九年
- 三十年
- 三十一年
- 三十二年
- 三十三年
- 文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宣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下册
- 成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襄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
- 二十三年
- 二十四年
- 二十五年
- 二十六年
- 二十七年
- 二十八年
- 二十九年
- 三十年
- 三十一年
- 昭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
- 二十三年
- 二十四年
- 二十五年
- 二十六年
- 二十七年
- 二十八年
- 二十九年
- 三十年
- 三十一年
- 三十二年
- 定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哀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孝经译注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译注说明
- 开宗明义章第一
- 天子章第二
- 诸侯章第三
- 卿大夫章第四
- 士章第五
- 庶人章第六
- 三才章第七
- 孝治章第八
- 圣治章第九
- 纪孝行章第十
- 五刑章第十一
- 广要道章第十二
- 广至德章第十三
- 广扬名章第十四
- 谏诤章第十五
- 感应章第十六
- 事君章第十七
- 丧亲章第十八
- 附录
- 一、古文孝经
- 开宗明谊章第一〔1〕
- 天子章第二
- 诸侯章第三
- 卿大夫章第四
- 士章第五
- 庶人章第六
- 孝平章第七〔1〕
- 三才章第八〔1〕
- 孝治章第九〔1〕
- 圣治章第十〔1〕
- 父母生绩章第十一〔1〕
- 孝优劣章第十二〔1〕
- 纪孝行章第十三〔1〕
- 五刑章第十四〔1〕
- 广要道章第十五〔1〕
- 广至德章第十六〔1〕
- 感应章第十七〔1〕
- 广扬名章第十八〔1〕
- 闺门章第十九〔1〕
- 谏争章第二十〔1〕
- 事君章第二十一〔1〕
- 丧亲章第二十二〔1〕
- 二、历代序跋要录
- 古文孝经序
- 《汉书·艺文志》孝经类小序
- 敦煌本孝经序
- 孝经述议序
- 《隋书·经籍志》孝经类小序
- 孝经序
- 孝经注疏序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孝经类序
- 春秋公羊传译注
- 版权信息
- 前言
- 隐公
- 桓公
- 庄公
- 闵公
- 僖公
- 文公
- 宣公
- 成公
- 襄公
- 昭公
- 定公
- 哀公
- 尚书译注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译注说明
- 虞夏书
- 尧典
- 舜典
- 汩作 九共九篇 稾饫
- 大禹谟
- 皋陶谟
- 益稷
- 禹贡
- 甘誓
- 五子之歌
- 胤征
- 帝告 釐沃
- 汤征
- 汝鸠 汝方
- 商书
- 汤誓
- 夏社 疑至 臣扈
- 典宝
- 仲虺之诰
- 汤诰
- 明居
- 伊训
- 肆命 徂后
- 太甲上
- 太甲中
- 太甲下
- 咸有一德
- 沃丁
- 咸乂四篇
- 伊陟 原命
- 仲丁
- 河亶甲
- 祖乙
- 盘庚上
- 盘庚中
- 盘庚下
- 说命上
- 说命中
- 说命下
- 高宗肜日
- 高宗之训
- 西伯戡黎
- 微子
- 周书
- 泰誓上
- 泰誓中
- 泰誓下
- 牧誓
- 武成
- 洪範
- 分器
- 旅獒
- 旅巢命
- 金縢
- 大诰
- 微子之命
- 归禾
- 嘉禾
- 康诰
- 酒诰
- 梓材
- 召诰
- 洛诰
- 多士
- 无逸
- 君奭
- 蔡仲之命
- 成王政
- 将蒲姑
- 多方
- 立政
- 周官
- 贿肃慎之命
- 亳姑
- 君陈
- 顾命
- 康王之诰
- 毕命
- 君牙
- 冏命
- 吕刑
- 文侯之命
- 费誓
- 秦誓
-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 礼记译注(全二册)
- 版权信息
- 上册
- 前言
- 曲礼上第一
- 曲礼下第二
- 檀弓上第三
- 檀弓下第四
- 王制第五
- 月令第六
- 曾子问第七
- 文王世子第八
- 礼运第九
- 礼器第十
- 郊特牲第十一
- 内则第十二
- 玉藻第十三
- 明堂位第十四
- 下册
- 丧服小记第十五
- 大传第十六
- 少仪第十七
- 学记第十八
- 乐记第十九
- 杂记上第二十
- 杂记下第二十一
- 丧大记第二十二
- 祭法第二十三
- 祭义第二十四
- 祭统第二十五
- 经解第二十六
- 哀公问第二十七
-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 坊记第三十
- 中庸第三十一
- 表记第三十二
- 缁衣第三十三
- 奔丧第三十四
- 问丧第三十五
- 服问第三十六
- 间传第三十七
- 三年问第三十八
- 深衣第三十九
- 投壶第四十
- 儒行第四十一
- 大学第四十二
- 冠义第四十三
- 昏义第四十四
- 乡饮酒义第四十五
- 射义第四十六
- 燕义第四十七
- 聘义第四十八
- 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 论语译注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学而第一
- 为政第二
- 八佾第三
- 里仁第四
- 公冶长第五
- 雍也第六
- 述而第七
- 泰伯第八
- 子罕第九
- 乡党第十
- 先进第十一
- 颜渊第十二
- 子路第十三
- 宪问第十四
- 卫灵公第十五
- 季氏第十六
- 阳货第十七
- 微子第十八
- 子张第十九
- 尧曰第二十
- 周易译注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译注说明
- 卷一上经
- 乾卦第一
- 坤卦第二
- 屯卦第三
- 蒙卦第四
- 卷二
- 需卦第五
- 讼卦第六
- 师卦第七
- 比卦第八
- 小畜卦第九
- 履卦第十
- 泰卦第十一
- 否卦第十二
- 卷三
- 同人卦第十三
- 大有卦第十四
- 谦卦第十五
- 豫卦第十六
- 随卦第十七
- 蛊卦第十八
- 临卦第十九
- 观卦第二十
- 噬嗑卦第二十一
- 贲卦第二十二
- 卷四
- 剥卦第二十三
- 复卦第二十四
- 无妄卦第二十五
- 大畜卦第二十六
- 颐卦第二十七
- 大过卦第二十八
- 坎卦第二十九
- 离卦第三十
- 卷五下经
- 咸卦第三十一
- 恒卦第三十二
- 遯卦第三十三
- 大壮卦第三十四
- 晋卦第三十五
- 明夷卦第三十六
- 家人卦第三十七
- 睽卦第三十八
- 卷六
- 蹇卦第三十九
- 解卦第四十
- 损卦第四十一
- 益卦第四十二
- 夬卦第四十三
- 姤卦第四十四
- 萃卦第四十五
- 升卦第四十六
- 卷七
- 困卦第四十七
- 井卦第四十八
- 革卦第四十九
- 鼎卦第五十
- 震卦第五十一
- 艮卦第五十二
- 渐卦第五十三
- 归妹卦第五十四
- 卷八
- 丰卦第五十五
- 旅卦第五十六
- 巽卦第五十七
- 兑卦第五十八
- 涣卦第五十九
- 节卦第六十
- 中孚卦第六十一
- 小过卦第六十二
- 既济卦第六十三
- 未济卦第六十四
- 卷九
- 系辞上传
- 系辞下传
- 卷十
- 说卦传
- 序卦传
- 杂卦传
- 附录
- 仪礼译注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士冠礼第一
- 士昏礼第二
- 士相见礼第三
- 乡饮酒礼第四
- 乡射礼第五
- 燕礼第六
- 大射第七
- 聘礼第八
- 公食大夫礼第九
- 觐礼第十
- 丧服第十一
- 士丧礼第十二
- 既夕礼第十三
- 士虞礼第十四
-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 有司第十七
-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 周礼译注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译注说明
- 天官冢宰第一
- 叙官
- 一、大宰
- 二、小宰
- 三、宰夫
- 四、宫正
- 五、宫伯
- 六、膳夫
- 七、庖人
- 八、内饔
- 九、外饔
- 一〇、亨人
- 一一、甸师
- 一二、兽人
- 一三、渔人
- 一四、鳖人
- 一五、腊人
- 一六、医师
- 一七、食医
- 一八、疾医
- 一九、疡医
- 二〇、兽医
- 二一、酒正
- 二二、酒人
- 二三、浆人
- 二四、凌人
- 二五、笾人
- 二六、醢人
- 二七、醯人
- 二八、盐人
- 二九、冪人
- 三〇、宫人
- 三一、掌舍
- 三二、幕人
- 三三、掌次
- 三四、大府
- 三五、玉府
- 三六、内府
- 三七、外府
- 三八、司会
- 三九、司书
- 四〇、职内
- 四一、职岁
- 四二、职币
- 四三、司裘
- 四四、掌皮
- 四五、内宰
- 四六、内小臣
- 四七、阍人
- 四八、寺人
- 四九、内竖
- 五〇、九嫔
- 五一、世妇
- 五二、女御
- 五三、女祝
- 五四、女史
- 五五、典妇功
- 五六、典丝
- 五七、典枲
- 五八、内司服
- 五九、缝人
- 六〇、染人
- 六一、追师
- 六二、屦人
- 六三、夏采
- 地官司徒第二
- 叙官
- 一、大司徒
- 二、小司徒
- 三、乡师
- 四、乡大夫
- 五、州长
- 六、党正
- 七、族师
- 八、闾胥
- 九、比长
- 一〇、封人
- 一一、鼓人
- 一二、舞师
- 一三、牧人
- 一四、牛人
- 一五、充人
- 一六、载师
- 一七、闾师
- 一八、县师
- 一九、遗人
- 二〇、均人
- 二一、师氏
- 二二、保氏
- 二三、司谏
- 二四、司救
- 二五、调人
- 二六、媒氏
- 二七、司市
- 二八、质人
- 二九、廛人
- 三〇、胥师
- 三一、贾师
- 三二、司暴
- 三三、司稽
- 三四、胥
- 三五、肆长
- 三六、泉府
- 三七、司门
- 三八、司关
- 三九、掌节
- 四〇、遂人
- 四一、遂师
- 四二、遂大夫
- 四三、县正
- 四四、鄙师
- 四五、酂长
- 四六、里宰
- 四七、邻长
- 四八、旅师
- 四九、稍人
- 五〇、委人
- 五一、土均
- 五二、草人
- 五三、稻人
- 五四、土训
- 五五、诵训
- 五六、山虞
- 五七、林衡
- 五八、川衡
- 五九、泽虞
- 六〇、迹人
- 六一、矿人
- 六二、角人
- 六三、羽人
- 六四、掌葛
- 六五、掌染草
- 六六、掌炭
- 六七、掌荼
- 六八、掌蜃
- 六九、囿人
- 七〇、场人
- 七一、廪人
- 七二、舍人
- 七三、仓人
- 七四、司禄(阙)
- 七五、司稼
- 七六、舂人
- 七七、□人
- 七八、槁人
- 春官宗伯第三
- 叙官
- 一、大宗伯
- 二、小宗伯
- 三、肆师
- 四、郁人
- 五、鬯人
- 六、鸡人
- 七、司尊彝
- 八、司几筵
- 九、天府
- 一〇、典瑞
- 一一、典命
- 一二、司服
- 一三、典祀
- 一四、守祧
- 一五、世妇
- 一六、内宗
- 一七、外宗
- 一八、冢人
- 一九、墓大夫
- 二〇、职丧
- 二一、大司乐
- 二二、乐师
- 二三、大胥
- 二四、小胥
- 二五、大师
- 二六、小师
- 二七、瞽矇
- 二八、视瞭
- 二九、典同
- 三〇、磬师
- 三一、钟师
- 三二、笙师
- 三三、镈师
- 三四、□师
- 三五、旄人
- 三六、籥师
- 三七、籥章
- 三八、鞮□氏
- 三九、典庸器
- 四〇、司干
- 四一、大卜
- 四二、卜师
- 四三、龟人
- 四四、□氏
- 四五、占人
- 四六、筮人
- 四七、占梦
- 四八、视□
- 四九、大祝
- 五〇、小祝
- 五一、丧祝
- 五二、甸祝
- 五三、诅祝
- 五四、司巫
- 五五、男巫
- 五六、女巫
- 五七、大史
- 五八、小史
- 五九、冯相氏
- 六〇、保章氏
- 六一、内史
- 六二、外史
- 六三、御史
- 六四、巾车
- 六五、典路
- 六六、车仆
- 六七、司常
- 六八、都宗人
- 六九、家宗人
- 七〇、神仕
- 夏官司马第四
- 叙官
- 一、大司马
- 二、小司马
- 三、军司马(阙)
- 四、舆司马(阙)
- 五、行司马(阙)
- 六、司勋
- 七、马质
- 八、量人
- 九、小子
- 一〇、羊人
- 一一、司爟
- 一二、掌固
- 一三、司险
- 一四、掌疆(阙)
- 一五、候人
- 一六、环人
- 一七、挈壶氏
- 一八、射人
- 一九、服不氏
- 二〇、射鸟氏
- 二一、罗氏
- 二二、掌畜
- 二三、司士
- 二四、诸子
- 二五、司右
- 二六、虎贲氏
- 二七、旅贲氏
- 二八、节服氏
- 二九、方相氏
- 三〇、大仆
- 三一、小臣
- 三二、祭仆
- 三三、御仆
- 三四、隶仆
- 三五、弁师
- 三六、司甲(阙)
- 三七、司兵
- 三八、司戈盾
- 三九、司弓矢
- 四〇、缮人
- 四一、槁人
- 四二、戎右
- 四三、齐右
- 四四、道右
- 四五、大驭
- 四六、戎仆
- 四七、齐仆
- 四八、道仆
- 四九、田仆
- 五〇、驭夫
- 五一、校人
- 五二、趣马
- 五三、巫马
- 五四、牧师
- 五五、廋人
- 五六、圉师
- 五七、圉人
- 五八、职方氏
- 五九、土方氏
- 六〇、怀方氏
- 六一、合方氏
- 六二、训方氏
- 六三、形方氏
- 六四、山师
- 六五、川师
- 六六、原师
- 六七、匡人
- 六八、撢人
- 六九、都司马(附家司马)
- 秋官司寇第五
- 叙官
- 一、大司寇
- 二、小司寇
- 三、士师
- 四、乡士
- 五、遂士
- 六、县士
- 七、方士
- 八、讶士
- 九、朝士
- 一〇、司民
- 一一、司刑
- 一二、司刺
- 一三、司约
- 一四、司盟
- 一五、职金
- 一六、司厉
- 一七、犬人
- 一八、司圜
- 一九、掌囚
- 二〇、掌戮
- 二一、司隶
- 二二、罪隶
- 二三、蛮隶
- 二四、闽隶
- 二五、夷隶
- 二六、貉隶
- 二七、布宪
- 二八、禁杀戮
- 二九、禁暴氏
- 三〇、野庐氏
- 三一、蜡氏
- 三二、雍氏
- 三三、萍氏
- 三四、司寤氏
- 三五、司烜氏
- 三六、条狼氏
- 三七、修闾氏
- 三八、冥氏
- 三九、庶氏
- 四〇、穴氏
- 四一、翨氏
- 四二、柞氏
- 四三、薙氏
- 四四、硩蔟氏
- 四五、翦氏
- 四六、赤犮氏
- 四七、蝈氏
- 四八、壶涿氏
- 四九、庭氏
- 五〇、衔枚氏
- 五一、伊耆氏
- 五二、大行人
- 五三、小行人
- 五四、司仪
- 五五、行夫
- 五六、环人
- 五七、象胥
- 五八、掌客
- 五九、掌讶
- 六〇、掌交
- 六一、掌祭(阙)
- 六二、掌货贿(阙)
- 六三、朝大夫
- 六四、都则(阙)
- 六五、都士(阙)
- 六六、家士(阙)
- 冬官考工记第六
- 总叙
- 一、轮人
- 二、舆人
- 三、辀人
- 四、筑氏
- 五、冶氏
- 六、桃氏
- 七、凫氏
- 八、栗氏
- 九、段氏(阙)
- 一〇、函人
- 一一、鲍人
- 一二、□人
- 一三、韦氏(阙)
- 一四、裘氏(阙)
- 一五、画缋
- 一六、钟氏
- 一七、筐氏(阙)
- 一八、□氏
- 一九、玉人
- 二〇、楖人(阙)
- 二一、雕人(阙)
- 二二、磬氏
- 二三、矢人
- 二四、陶人
- 二五、瓬人
- 二六、梓人
- 二七、庐人
- 二八、匠人
- 二九、车人
- 三〇、弓人
- 附录 主要引用书目
- 左传译注(全二册)
- 版权信息
- 上册
- 前言
- 春秋左传卷一 隐公
- 隐公元年
- 隐公二年
- 隐公三年
- 隐公四年
- 隐公五年
- 隐公六年
- 隐公七年
- 隐公八年
- 隐公九年
- 隐公十年
- 隐公十一年
- 春秋左传卷二 桓公
- 桓公元年
- 桓公二年
- 桓公三年
- 桓公四年
- 桓公五年
- 桓公六年
- 桓公七年
- 桓公八年
- 桓公九年
- 桓公十年
- 桓公十一年
- 桓公十二年
- 桓公十三年
- 桓公十四年
- 桓公十五年
- 桓公十六年
- 桓公十七年
- 桓公十八年
- 春秋左传卷三 庄公
- 庄公元年
- 庄公二年
- 庄公三年
- 庄公四年
- 庄公五年
- 庄公六年
- 庄公七年
- 庄公八年
- 庄公九年
- 庄公十年
- 庄公十一年
- 庄公十二年
- 庄公十三年
- 庄公十四年
- 庄公十五年
- 庄公十六年
- 庄公十七年
- 庄公十八年
- 庄公十九年
- 庄公二十年
- 庄公二十一年
- 庄公二十二年
- 庄公二十三年
- 庄公二十四年
- 庄公二十五年
- 庄公二十六年
- 庄公二十七年
- 庄公二十八年
- 庄公二十九年
- 庄公三十年
- 庄公三十一年
- 庄公三十二年
- 春秋左传卷四 闵公
- 闵公元年
- 闵公二年
- 春秋左传卷五 僖公上
- 僖公元年
- 僖公二年
- 僖公三年
- 僖公四年
- 僖公五年
- 僖公六年
- 僖公七年
- 僖公八年
- 僖公九年
- 僖公十年
- 僖公十一年
- 僖公十二年
- 僖公十三年
- 僖公十四年
- 僖公十五年
- 春秋左传卷六 僖公中
- 僖公十六年
- 僖公十七年
- 僖公十八年
- 僖公十九年
- 僖公二十年
- 僖公二十一年
- 僖公二十二年
- 僖公二十三年
- 僖公二十四年
- 僖公二十五年
- 僖公二十六年
- 春秋左传卷七 僖公下
- 僖公二十七年
- 僖公二十八年
- 僖公二十九年
- 僖公三十年
- 僖公三十一年
- 僖公三十二年
- 僖公三十三年
- 春秋左传卷八 文公上
- 文公元年
- 文公二年
- 文公三年
- 文公四年
- 文公五年
- 文公六年
- 文公七年
- 文公八年
- 文公九年
- 文公十年
- 春秋左传卷九 文公下
- 文公十一年
- 文公十二年
- 文公十三年
- 文公十四年
- 文公十五年
- 文公十六年
- 文公十七年
- 文公十八年
- 春秋左传卷十 宣公上
- 宣公元年
- 宣公二年
- 宣公三年
- 宣公四年
- 宣公五年
- 宣公六年
- 宣公七年
- 宣公八年
- 宣公九年
- 宣公十年
- 宣公十一年
- 春秋左传卷十一 宣公下
- 宣公十二年
- 宣公十三年
- 宣公十四年
- 宣公十五年
- 宣公十六年
- 宣公十七年
- 宣公十八年
- 春秋左传卷十二 成公上
- 成公元年
- 成公二年
- 成公三年
- 成公四年
- 成公五年
- 成公六年
- 成公七年
- 成公八年
- 成公九年
- 成公十年
- 春秋左传卷十三 成公下
- 成公十一年
- 成公十二年
- 成公十三年
- 成公十四年
- 成公十五年
- 成公十六年
- 成公十七年
- 成公十八年
- 下册
- 春秋左传卷十四 襄公一
- 襄公元年
- 襄公二年
- 襄公三年
- 襄公四年
- 襄公五年
- 襄公六年
- 襄公七年
- 襄公八年
- 襄公九年
- 春秋左传卷十五 襄公二
- 襄公十年
- 襄公十一年
- 襄公十二年
- 襄公十三年
- 襄公十四年
- 襄公十五年
- 春秋左传卷十六 襄公三
- 襄公十六年
- 襄公十七年
- 襄公十八年
- 襄公十九年
- 襄公二十年
- 襄公二十一年
- 襄公二十二年
- 春秋左传卷十七 襄公四
- 襄公二十三年
- 襄公二十四年
- 襄公二十五年
- 春秋左传卷十八 襄公五
- 襄公二十六年
- 襄公二十七年
- 襄公二十八年
- 春秋左传卷十九 襄公六
- 襄公二十九年
- 襄公三十年
- 襄公三十一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 昭公一
- 昭公元年
- 昭公二年
- 昭公三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一 昭公二
- 昭公四年
- 昭公五年
- 昭公六年
- 昭公七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二 昭公三
- 昭公八年
- 昭公九年
- 昭公十年
- 昭公十一年
- 昭公十二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三 昭公四
- 昭公十三年
- 昭公十四年
- 昭公十五年
- 昭公十六年
- 昭公十七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四 昭公五
- 昭公十八年
- 昭公十九年
- 昭公二十年
- 昭公二十一年
- 昭公二十二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五 昭公六
- 昭公二十三年
- 昭公二十四年
- 昭公二十五年
- 昭公二十六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六 昭公七
- 昭公二十七年
- 昭公二十八年
- 昭公二十九年
- 昭公三十年
- 昭公三十一年
- 昭公三十二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七 定公上
- 定公元年
- 定公二年
- 定公三年
- 定公四年
- 定公五年
- 定公六年
- 定公七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八 定公下
- 定公八年
- 定公九年
- 定公十年
- 定公十一年
- 定公十二年
- 定公十三年
- 定公十四年
- 定公十五年
- 春秋左传卷二十九 哀公上
- 哀公元年
- 哀公二年
- 哀公三年
- 哀公四年
- 哀公五年
- 哀公六年
- 哀公七年
- 哀公八年
- 哀公九年
- 哀公十年
- 哀公十一年
- 哀公十二年
- 哀公十三年
- 春秋左传卷三十 哀公下
- 哀公十四年
- 哀公十五年
- 哀公十六年
- 哀公十七年
- 哀公十八年
- 哀公十九年
- 哀公二十年
- 哀公二十一年
- 哀公二十二年
- 哀公二十三年
- 哀公二十四年
- 哀公二十五年
- 哀公二十六年
- 哀公二十七年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