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类型
8.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8千字
字数
2023-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写给当代人的职业选择指南——产品经理篇。
内容简介
我们常常说,选择比努力还要重要。尤其在择业这件事情上,一个选择,直接影响你或你的孩子成年后20%~60%时间里的生命质量。所以,面对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你可能常常犹豫:我适合做这个职业吗?我的能力和它匹配吗?它真的像我想象的那么好吗?这个职业到底有没有前途?
本书,就为你提供了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书中用六个部分解决你所有的困惑。第一部分行业地图,带你俯瞰产品经理这一职业有什么特点;第二至四部分从新手到高手,带你预演完整的职业进阶之路,帮你看清挑战和成长分别是什么;第五部分行业大神,带你领略产品经理职业顶端的风景。第六部分行业清单,给你梳理行业历史、术语和学习资料,让你求职能够脱颖而出。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言
-
第一章 行业地图
-
第二章 新手上路
-
入行准备
-
前期调研
-
产品设计
-
产品上线
-
第三章 进阶通道
-
第四章 高手修养
-
第五章 行业大神
-
第六章 行业清单
-
行业大事记
-
行业术语
-
推荐资料
-
后记
展开全部
这个系列,一直很喜欢
翻开这本书,第一感受是 “实在”。这本书不绕弯子,没有堆砌行业黑话,上来就直戳痛点:产品经理到底是干什么的?我适合吗?怎么入门?三位互联网老炮 —— 邱岳、唐沐、快刀青衣的口述经验,聊天一般的就把行业真相摊在桌上,连 “产品经理是不是写代码的” 这种小白问题都直接回应:“不,他们是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师、推动者和背锅侠。” 全书结构像一张职业地图。先带人俯瞰行业全貌,把产品经理细分成用户型、数据型、商业型等不同角色,连 “大厂螺丝钉” 和 “创业公司多面手” 的区别都掰开揉碎。接着模拟职业进阶路线,从写需求文档到协调开发测试,从被程序员怼到学会用数据说服老板,每个阶段要踩的坑、要练的技能列得明明白白。最接地气的是 “行业清单” 部分,连 “产品经理必懂的 10 个技术术语” 这种细节都备好了。实战案例是亮点。比如快刀青衣讲他早年设计某工具类产品时,如何通过菜市场大妈测试发现核心用户根本不是预想的白领;邱岳复盘做社交产品时,因忽略 “用户沉默成本” 导致功能流产的教训。这些故事没有成功学套路,反而充斥着改方案、撕资源、扛压力的真实日常。不过也有扎心的大实话。唐沐提到 “35 岁危机” 时直言:“产品经理不是越老越吃香,得看你是重复十年经验还是积累十年认知。” 书中列出的薪资梯度表更现实 —— 新人可能月薪不过万,但能操盘百万级用户产品的老手能翻十倍。这种赤裸裸的对比,比空谈 “职业前景” 更有冲击力。要说遗憾,可能是对技术背景的讨论稍显单薄。虽然强调了 “不用会编程”,但如今 AIGC 工具普及的背景下,如何用 Midjourney 快速出原型、借 ChatGPT 写需求文档这些新趋势着墨不多。不过对于一本入门指南,能把基本功讲透已属难得,就像书里说的:“先学会走,再想飞的事儿。”
产品思维的入门教材
睡前看了这么一部本书《我能做产品经理吗》,直接没睡刷完了。(一个系列的很多行业都有)最近有关 GPT-4.5 通过图灵测试的讨论持续刷屏,大家也了解现在很多东西确实很抽象,deepseek 刚出来然后一大堆的所谓的教程卖课,很多人直接拿 ai 生成直接发等等。现在很多平台已经对这些东西有了限制,确实也很抽象,甚至现在本科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最近一届已经要求有 ai 检测。我们在回过头来看看知识付费的一个问题,大会员。当我们回顾得到、极客时间等头部知识平台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一个悖论:在付费订阅制逐渐成为主流的当下,商业模式的演进与内容质量的提升之间,正上演一场微妙的博弈。知识付费领域正陷入 “大会员模式” 的创新困境。得到很多认也是说早期课程质量确实高,24 年很多感觉就有种看无可看的感觉,可能一部分因为资金压力想搞大会员缓解一下。但是真的一定程度上是严重抑制创新的…… 得到最近也是不错都,《科技参考 4》《吴军来信 2》《精英日课 6》《政经参考》 等优质专栏的涌现,恰恰得益于得到始终坚持的单独订阅机制 —— 这种让内容创作者直接接受市场检验的模式,构建了良性的创新激励环境。相比之下,打包订阅平台在获取短期现金流的同时,常常陷入 “创新者的窘境”:头部课程的虹吸效应压缩了新内容的试错空间,现在极客时间还是主推小争哥早期的专栏,现在小争哥也都单干了。而在教育领域,这种创新困境呈现出更突出。当下基础教育体系暴露出的核心问题,在于工业化教育范式与数字化时代学习需求之间的错位。当教学评估体系仍局限于标准化考核,当教师的职业发展受制于编制限制,教育系统难免陷入 “创新倦怠”。K12 教培机构推出的大会员套餐,表面上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实则是在监管趋严与同质化竞争压力下的应急策略。这一策略虽能短期维持经营,却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行业内卷,压缩创新空间。混沌,极客时间等大会员模式一搞,确实很多人对新课感知也越来越弱,这些一部分通识教育确实可操作也很有限。就好像那个洋葱学院,当时一段时间要搞大会员,现在也开始逐步取消这个大会员模式。破局的关键,或许在于重构价值坐标系。教育领域则需建立 “创新容错机制”。深圳中学推动的 “项目制学习” 改革、北京十一学校实施的 “走班制” 实践表明,当教师不再受限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教育创新便有可能真正释放潜力。字节跳动旗下清北网校推出的 “双师动态定价” 模式,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师激励,也为教育服务的个性化与效率提升提供了范例无论是知识产品还是教育服务,真正的创新,始终源于对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深度洞察。当知识平台能借助脑机接口监测用户的认知负荷,当学校能够通过 AI 为每位学生生成专属的学习指南,我们或许才能真正找到破解当前困局的钥匙。这个时代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而是能够点燃思维火花的 “认知架构师”。教育绝对会巨变,像这些一天天还在念 PPT,抱怨学生不努力的老师绝对适应不了后面的教育变革……
回归测试:可以理解为整体测试,比如本次迭代要上线一个分享功能,要测试这个功能有没有影响其他功能的正常使用。测试报告:测试完成之后,测试人员撰写的说明 bug 均已修复、可以上线的邮件。灰度发布:指在黑与白之间,能够平滑过渡的一种发布方式。在其基础上可以进行 AB 测试,即让一部分用户继续用产品特性 A,一部分用户开始用产品特性 B。如果用户对 B 没有什么反对意见,那么可以逐步扩大范围,把所有用户都迁移到 B 上面来。灰度发布可以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得到图书
得到图书是思维造物旗下业务线,通过得到App独有的结构化生产方式,为终身学习者提供读得懂、用得上的图书产品。产品线包括得到讲义,前途丛书、通才丛书、前沿报告、详谈丛书、方法丛书等,覆盖学科、职业、组织、人物、前沿课题等多领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