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3千字
字数
2016-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潜心研究青年马克思著作,学术力作深度解读,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潜心研究青年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神圣家族》六部著作,缜密思虑、反复推敲写成的一部学术力作。作者针对学界流行的批判性论调,为这些早期著作的哲学价值、历史地位做了有力辩护。全书内容丰富,体系严整,富有“创新性”,如对界定马克思早期六部著作历史地位的方法论的探讨,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的重新解读等。作为一部专门研究马克思早期六部著作的有深度的学术作品,本书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与研究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导论
- 第一节 重新研究马克思早期六部著作的缘由、意义与思路
- 一、为什么要重新研究和评价马克思的早期六部著作
- 二、重新研究马克思早期六部著作的意义
- 三、本书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科学界定马克思早期六部著作历史地位的方法论
- 一、对马克思早期著作各文本展开个案研究,充分领会其核心思想、主要观点
- 二、在马克思早期六部著作与他的前后期著作之间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 三、对马克思毕生著作和革命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考察和整体把握,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
- 四、认真辨析马克思早期著作与旧哲学的关系
- 五、借鉴马克思本人对上述早期六部著作的评价
- 第一章 马克思早期前三部著作的文本学研究
- 第一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四大哲学创新
- 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初次自觉结合
- 二、唯物主义矛盾辩证法的第一次实质性探讨
- 三、“具体对象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的基本形成
- 四、“经济因素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原理的初步阐明
- 第二节 《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人类解放理论新探讨
- 一、人类遭受的奴役或压迫之来源
- 二、“政治解放”的实质、进步性与局限性
- 三、人类解放的条件与途径
- 第三节 评“《批判》《问题》《导言》不成熟论”
- 一、评“《批判》不成熟论”
- 二、评“《问题》《导言》不成熟论”
- 第二章 马克思早期后三部著作的文本学研究
- 第一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唯物主义实践观
- 一、《手稿》唯物主义实践观的主要思想
- 二、唯物主义实践观是《手稿》的逻辑主线
- 第二节 《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的重新解读
- 一、异化劳动的前提、原因
- 二、异化劳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 三、异化劳动的后果
- 四、异化劳动的历史形态
- 五、异化劳动的是非功过
- 六、消灭异化劳动,进而实现劳动者和全人类的解放的基本途径
- 第三节 《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异化观哲学解读
- 一、《摘要》对《手稿》异化观的继承关系
- 二、《摘要》对《手稿》异化观的创造性发展
- 第四节 《神圣家族》的主要哲学思想
- 一、关于物质与精神之关系的唯物主义本体论
- 二、对思辨唯心主义共殊观、唯心主义思辨结构的批判或揭露
- 三、关于“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
- 四、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 五、对群众在人类历史中伟大作用的肯定性见解
- 六、对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及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分析或揭示
- 第三章 马克思早期六部著作的比较
- 第一节 早期六部著作哲学思想的连续性
- 一、唯物主义立场
- 二、人本主义价值观
- 三、辩证思维方式
- 四、对人的理解的现实化、客观化
- 五、对私有制社会异化现象的揭露
- 第二节 马克思早期六部著作哲学思想的差异性
- 一、对相同问题的哲学探讨的力度、广度的差异
- 二、对相同问题思考角度的差异
- 三、主要哲学思想的差异
- 四、主要哲学创新的差异
-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革命”再探讨
- 第一节 青年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活动与其哲学革命
- 一、青年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活动
- 二、社会革命活动对青年马克思哲学发展、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
- 三、青年马克思哲学发展、哲学革命的基本性质
-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过程性
- 一、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 二、“马克思创立其新哲学是一个过程”的若干依据
-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点
- 一、作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初始性著作”,应具备何种条件
- 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起点:《批判》
- 第四节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 一、我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几种代表性见解述评
- 二、综合创新,创立“新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实质
- 第五章 马克思前后期异化思想的比较
- 第一节 马克思前后期对“异化”概念的使用情况之比较
- 一、马克思前后期均重视并大量使用“异化”概念
- 二、1844年后马克思对“异化”概念使用频率下降的原因
- 第二节 马克思前后期“异化”概念内涵、性质之比较
- 一、马克思前后期“异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基本性质并未发生变化
- 二、“马克思前后期‘异化’概念基本内涵、基本性质一致”的依据
- 第三节 马克思前后期关于异化劳动历史性、是非功过的基本看法之比较
- 一、马克思前后期关于异化劳动历史性的基本看法的一致性
- 二、马克思前后期关于异化劳动是非功过的基本看法的一致性
- 第四节 马克思前后期关于“异化”具体形式的描述或揭示之比较
- 一、劳动产品、社会财富与劳动者的异化
- 二、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的异化
- 三、劳动条件与劳动者的异化
- 四、资本与劳动的异化
- 五、分工与劳动者的异化
- 六、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异化
- 七、货币与私有财产的关系的异化
- 八、社会联系的异化
- 九、人与人的异化
- 第六章 马克思前后期人学理论、人本主义思想的比较
- 第一节 马克思前后期人学理论之比较
- 一、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
- 二、劳动使人根本超越动物,是人与动物的首要区别
- 三、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
- 第二节 马克思前后期人本主义思想之比较
- 一、马克思早期著作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
- 二、马克思后来的“成熟著作”同样坚持人本主义思想
- 第七章 国内外学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中的若干学术问题辨析
- 第一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概念是一个道德概念吗
- 一、“异化”“异化劳动”概念的内涵中是否包含道德内容
- 二、为什么不宜将“异化”“异化劳动”界定为道德概念
- 三、“异化”并不必然表明“不道德”“不人性”
- 四、马克思判定“异化与否”的标准
- 第二节 如何看待《手稿》劳动观、人学观的性质
- 一、“自由自觉劳动”是抽象、理想化的劳动形式吗
- 二、《手稿》是用抽象、理想化的“自由自觉劳动”来批判现实劳动吗
- 三、《手稿》的“人”“人的本质”是抽象、先验的概念吗
- 第三节 《手稿》历史观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
- 一、劳动实践活动是《手稿》历史观的真正出发点
- 二、《手稿》历史观的逻辑结构和理论实质
- 第八章 学界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中的其他重要问题之探讨
-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哲学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吗
- 一、“唯心主义”的界定标准应当是什么
- 二、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有其具体、明确的思想内涵,是合理、正义、可实现的
- 三、马克思用其人本主义及其道德观念来批判资本主义黑暗现实并无不妥之处
- 四、“人本主义”与“唯心主义”无必然联系,唯物主义者亦可持有人本主义立场
- 第二节 马克思早期哲学是“费尔巴哈式”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吗
- 一、马克思在接纳费尔巴哈影响的同时,持一分为二、批判地吸收的态度
- 二、费尔巴哈合理思想只是马克思当时众多思想来源之一
- 三、马克思早期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存在重大差异
- 第三节 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历史地位应当被否定吗
- 一、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具有充分的科学性与科学价值
- 二、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与其后来的“成熟著作”并无实质性对立
- 第四节 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思想与唯物史观是对立的吗
- 一、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思想既非“抽象人本主义”,亦不能定性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 二、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思想与唯物史观并不构成“对立”
- 第五节 颠倒唯心主义本体论对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缺乏意义吗
- 一、唯心主义本体论的颠倒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创立
- 二、唯心主义本体论的颠倒与马克思唯物实践观的创立
- 三、唯心主义本体论的颠倒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
- 结语 马克思早期六部著作历史地位之界定
- 说明
- 致谢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