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季羡林亲定自选集,是作者晚年在医院疗养期间亲自编选的作品集。

内容简介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各个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涵盖散文、随笔、游记、回忆录、日记、学术著述等多种体裁,集中体现了季老的治学之志、文章之风和人格之美。

本书既是佛教入门经典,也是季羡林学术著作中影响巨大的代表作。早在20世纪30年代留德求学时,作者就确立对佛教研究的兴趣,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佛教占据了核心的位置。

书中季羡林以语言学、印度学、古代中印历史等领域的深厚学养为基础,对佛教的起源、流变、传入中国等重要方面做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分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文集简介
  • 代序 做真实的自己
  • 我和佛教研究
  •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 释迦牟尼
  • 印度佛教的发展与衍变
  •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
  • 浮屠与佛
  • 再谈浮屠与佛
  • 法显
  • 佛教的传入中国——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
  •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 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
  •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 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 关于玄奘
  • 关于《大唐西域记》
  • 佛教的倒流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佛教的文化脉络

    本书并非传统的佛学义理宣讲,而是季羡林以历史考据和跨学科视角,对佛教的深度学术梳理。核心围绕两大脉络展开:佛教的 “东传之路”,从印度起源讲起,清晰还原其经中亚传入中国,再扩散至日韩的传播轨迹,尤其剖析了玄奘取经等关键事件对佛教中国化的推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 “融合共生”,详细阐述佛教如何与儒、道思想碰撞融合,最终渗透到文学(如唐诗、佛经故事)、艺术(如石窟造像)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还以梵文研究为基础,纠正了部分对佛教历史的常见误解,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经过新中国的洗礼,作者谈佛,他以语言学家的严谨考证史实,最动人之处在于 “去宗教化” 的客观立场以文化学者的视野解读影响,不传教、不附会,只将佛教视作一种深刻影响中国的文化现象来剖析,即便没有佛学基础,也能从书中读懂佛教如何从外来宗教,演变为融入中国人精神底色的文化基因,其文字平实如话,却藏着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智慧,比如他谈及佛教 “出世” 与 “入世” 的平衡,恰能引发当代人对生活态度的思考。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功能及其发展规律。指出宗教是 “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这种反映将人间力量异化为超人间形式(如神、上帝),本质上是现实世界颠倒的投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进一步强调:“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异化的双重性宗教既是 “无情世界的感情”,为被压迫者提供精神慰藉;又是 “人民的鸦片”,通过虚幻幸福麻痹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感知,削弱其改造世界的动力。这种异化源于社会矛盾无法在现实中解决,转而诉诸灵魂的虚幻诉求。季老对佛教的研究,从对佛陀出世的人性判断,到提出佛陀和堂兄弟提婆达多的 “两条路线” 的斗争,把后世宗教体系的 “神话” 还原人间,对历史上的英雄,科学的,平民化研究,才能更凸显人物的伟大和真实,对孔子丧家犬的描述,并不会削弱孔子的伟大。本书对佛教的研究,让读者更能体会佛教的中国化过程,深入体会中华文明如何兼容并蓄的发展,在历史脉络中,看见文化交融的深层力量。马克思的宗教观并非简单否定宗教,而是通过批判其虚幻性,指向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路径。正如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025 年 #338

      5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季老谈佛

      季老的谈佛,一如既往的充满着平静,起初以为是谈一些佛的教义,谈季老对佛教的理解,对佛家经典的讲解,对佛教本核的探索,可是开了第一篇,正如其他书友所谈,学术甚于谈。可是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一直以来一提到佛教就是烟气氤氲,浓妆艳彩,甚至包括现在还是这样吧。不得不承认,我内心的深处对于佛教有一种靠拢感,就像中国古代是能够带给我的平静一样。季老的谈佛,使我明白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大乘与小乘的区别。2 有宗与空宗 3 宗教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规律 4 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僧人:法显玄奘季老的书还让我觉察到了一点,佛教有思考有实践,而基督教好像一直在拿神来说事,不免有很多令人不信服的地方。佛教里有辩证法思想,有对人生的终极思考,有对世界有对宇宙的终极思考,相比较而言佛教很多可取的地方。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他构建的西方极乐世界以及一系列的神还是难以接受,只能说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更倾向于中国的老庄以及心学大家王阳明。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社会不断进化,人创造的宗教也必须跟着变化。世界宗教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用越来越少的努力(劳动)得到越来越大的宗教满足。在不影响满足宗教需要的情况下,竭力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小乘讲渐悟,讲个人努力,也并不答应每个人都能成佛,换一个术语来说,就是每个人不都有佛性。想成佛,完全依靠个人努力。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去成佛,生产力必然受到破坏,社会就不能存在。这是绝对不行的。大乘在中国提倡顿悟成佛,讲虔诚信仰,只需虔心供养,口宣佛号,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等轻松惬意!这样既满足宗教需要,又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佛教凭借了这种适应性,终于得到了发展。越简单,越能赢得更多的群众支持,也就会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到了唐代,唐王朝统治者有意打击门阀士族,他们逐渐失势,庶族地主阶级靠科举往上爬,反映在佛教教义方面,顿悟成佛就大大流行起来,禅宗把这个学说发扬光大。季先生的文章很专业,里面大量引用原文,许多人名、术语很难理解。不过看了知道大致来龙去脉,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小时候看电影《少林寺》,很长时间不明白 “尽形寿” 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是 “尽汝之形,竭汝之寿之意,指穷尽人的一生”。“尽形寿,不饮酒,汝今能持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佛教也不例外。而且我还有一条经验: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制造成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如果一个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种宗教,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他的研究不实事求是,不够深入,自欺欺人。佛教当然也是如此。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磨铁图书

        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大众类民营图书公司之一。磨铁图书是业内知名作者公认的最佳出版合作平台,目前公司已经签约王蒙、周国平、余秋雨、于丹、蒙曼、冯唐、南派三叔、当年明月、张德芬、今何在、阿桂、刘同、马东团队、白茶、郭斯特、使徒子、伟大的安妮、张悦然天下霸唱、雷米、Priest等众多业内知名作家。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畅销小说作者和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