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影响《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的巨著,近代西方政治、律法奠基之作。

内容简介

本文阐述了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阐述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并以英国为例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论述了自然条件同政治法律的关系,论述了法律和工业、商业、货币、贸易、人口及宗教等关系,并论述罗马继承法和法国民法的起源和变革。强调严格区分各种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制定法律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说明
  • 孟德斯鸠庭长先生颂词
  • 《论法的精神》解析
  • 导言
  • 孟德斯鸠生平和著作年表
  • 译者附言
  • 论法的精神
  • 说明
  • 第一编
  • 第一章 一般意义上的法
  • 第二章 直接源自政体性质的法
  • 第三章 三种政体的原则
  • 第四章 教育法应该与政体原则相适应
  • 第五章 立法应该符合政体原则
  • 第六章 各种政体原则的后果与民法和刑法的繁简、审判形式以及制定刑罚的关系
  • 第七章 三种政体的不同原则与节俭法、奢侈和妇女地位的关系
  • 第八章 三种政体原则的腐化
  • 第二编
  • 第九章 法与防御力量的关系
  • 第十章 法与攻击力的关系
  • 第十一章 确立政治自由的法与政制的关系
  • 第十二章 确立政治自由的法与公民的关系
  • 第十三章 税收和国库收入额与自由的关系
  • 第三编
  • 第十四章 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
  • 第十五章 民事奴隶法何以与气候性质有关
  • 第十六章 家庭奴役法何以与气候性质有关
  • 第十七章 政治奴役法何以与气候性质有关
  • 第十八章 法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第十九章 法与民族的普遍精神、习俗和风尚赖以形成之原则的关系
  • 第四编
  • 第二十章 就贸易的性质及特征论法与贸易的关系
  • 第二十一章 就世界贸易的变革论法与贸易的关系
  • 第二十二章 法与使用货币的关系
  • 第二十三章 法与人口的关系
  • 第五编
  • 第二十四章 法与各国宗教仪规和宗教本身的关系
  • 第二十五章 法与各国宗教的建立及其对外机构的关系
  • 第二十六章 法与它所规定的事物秩序的关系
  • 第六编
  • 第二十七章
  • 第二十八章 法国公民法的起源与沿革
  • 第二十九章 制定法律的方式
  • 第三十章 法兰克人的封建法理论与建立君主政体的关系
  • 第三十一章 法兰克人的封建法理论与其君主制巨变的关系
  • 附录 有关《论法的精神》的资料
  • 附录 为《论法的精神》辩护
  • 附录 有关《为〈论法的精神〉辩护》的资料
  • 附录 对《论法的精神》的若干解释
  • 附录 向神学院提交的回答和解释
  • 附录 答格罗莱对《论法的精神》的意见
  • 主题索引
  • 译名对照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罪与罚:政体对酷刑的影响

    《论法的精神》里关于刑罚的论述,即使在数个世纪的今天依旧有其独到之处,孟德斯鸠对各国政体的法律体系进行了大量地观察与分析,认为 “极端的手段绝不是最好的管人办法”,而导致效果不好的原因,并非是刑罚过轻,而是 “没有触及犯罪的本质。”


    孟德斯鸠自不会如同说教的老夫子,满口仁义道德地来一句 “诚以待人则人必应以诚” 等之乎者也,而是以罗马、日本、中国等国家的政体组成,来对法律的制定和审判的形式做了总结。
    罗马人民犯罪的欲望不高,其法律更像是约定和守则而非具体的法则,其治安也并未因此混乱,国力国体也未曾下滑,这是罗马民众在以美德为主体的共和政体的滋补下产生的羞耻感和爱国心,而在此等美德之下,只需要做出规定和告示,让其明辨是非,便可以做出约束。
    类似日本这种战乱频繁的国家,民众生死皆如同草芥,朝不保夕的民众养成了无所顾忌却又坚定毅力的性格,他们把残忍的切腹方式当做常事,正是 “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 的状态下,只有实施酷刑才能暂时止住层出不穷的犯罪,而专制体系下的当权者看到了酷刑的效果,在遇到犯罪问题时,自然而然地会继续加大刑罚的力度来扬汤止沸。
    对于古代中国,孟德斯鸠确实做了大量的研究,虽因为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有部分误解,但是其通过其法律的松紧透彻地指出了 22 个专制王朝的兴衰规律,也对中国很多著作家做出了极大的肯定,他认为中国的法制环境是富有极大弹性的,这种弹度在共和政体和君主政体之间摆动。
    不同政体适用的刑罚是不同的,而不同政体在不同时期的刑罚也是不同的,但其对法的 “精神” 看法确实相同的,那就是维护政体的稳定,温和的雅典人会判处一个挖掉小鸟眼睛的小孩死刑,而封建统治的最高权威汉文帝却可以听取小女孩缇萦的意见废除肉刑,而这些都是因为在当时为了稳固罪案产生的人心激荡。
    畏惧之心正是在大量的此类案件下养成的,在温和的共和政体,民众生活富足,对生活美好的理解远超其他政体,这使得他们不愿意失去他们稳定的生活,更不愿意感受其他人异样的眼神,自然会产生羞耻心。而对于专制政体的唐宋,也采取了脸上刻字这种残忍的墨刑,使得罪犯无处遁形从而增加对犯罪的畏惧感,甚至在现在的韩国等国家,依旧对性犯罪者实施电子镣铐等方式让其暴露于大众的视野之内,长达数十年的精神煎熬足以让所有罪犯崩溃,而其再犯罪率也明显下降。
    刑罚起到的作用更多的应为预防而非惩罚,量刑的轻重,除了结合本身的政体之外,更要作出充分地考虑,一味地怀柔和过分地严苛都并非的良策,也失去了法律原本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是永不褪色的宝藏,除了对法律人的启蒙意义之外,其对看待问题的思路更值得我们去深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论法的精神》与地理环境决定论

      很多人可能都听过 “地理环境决定论” 这个概念,比如高晓松就曾经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晓说》里提到过:日本因为国土面积狭窄、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人们的生命非常易逝,因此形成了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伤春悲秋的民族气质,也诞生了以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太宰治为代表的一批追求极致之美的作家;而美国因为拥有辽阔的平原和险峻的山脉,人们的精神得以自由舒展,形成了尚武、好斗、敢于冒险的民族性格,因此汉堡快餐、大排量汽车、西部电影、快节奏的流行歌曲在美国大行其道。


      其实地理环境决定论这种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中国先秦诸子中的管子,对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精神气质” 这种观点都有精辟的论述。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当中,更是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孟德斯鸠 1689 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雷德城堡的贵族世家中,自幼受过良好教育。
      因此,他像所有启蒙时代的学者一样,热衷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曾经发表过《论海水的涨潮与落潮》、《论物体的透明性》、《论相对运动》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
      他在对羊舌头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寒冷会让羊舌头上感觉味道的腺体缩到体内,从而导致味觉变得不敏感。
      后来他依仗丰厚的家底游历诸国,发现不同地区的人,精神气质、道德品质也完全不一样。因此他断定,自然气候对人的气质和品行有同样的影响。
      比如寒冷地区的人,因为感觉器官不敏感,所以欲望不会太过强烈,也更能承受痛苦,具有勤奋、勇敢、克制、不畏艰险、敢于反抗等优良品质,比如北欧诸国和孟德斯鸠非常推崇的英国;而炎热地带的人,因为感觉器官敏感,所以欲望强烈、性情懒散、缺乏反抗精神,容易被强权所奴役,比如长期被各种奴隶制统治的印度。
      这种地理环境环境论,有他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孟德斯鸠的可贵之处在于,突破了这种局限性,把地理环境这个因素放在了法律后面。孟德斯鸠认为,虽然地理环境能决定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但是如果法律能够根据现实条件,积极进行引导和限制,让美德彰显,罪恶消失,那么即使哪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也能成为美好的法治社会。
      法律可以改造社会,这或许就是孟德斯鸠所谓的,真正的 “法的精神”。
      这是一本可以载入史册的伟大著作,论述精辟、史料翔实,所有拥有改造社会理想的人都应该看一看。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