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汇集朱维铮先生生命最后十年的历史笔记。

内容简介

2002年以后,朱先生的思想臻于成熟,尤其是把研究和思考集中到明清之际和清末民初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急剧变化的重要转折点,在朱先生看来,这两个时代对于当今中国的意义格外重大,因此写下了大量已刊和未刊文字,《壶里春秋二集》即依据《壶里春秋》的体例,精心编排,体现了朱先生最后十年对中国历史重大转折点的深邃思考和精湛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题记
  • 代前言 中国人与中国史
  • 一 何谓“中国”?
  • 二 “国学”的前提是什么?
  • 三 现代“国学”的起源
  • 四 “国学”“国粹”怎样变成国货?
  • 五 真有“儒教中国”么?
  • 六 历史能“经世致用”吗?
  • 七 何谓“经学史”?
  • 八 孔子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九 暧昧难名的“孔子”面貌
  • 一〇 孔子的政治理想
  • 一一 孔子声价暴涨
  • 一二 中世纪新式官僚的先驱——冉求
  • 一三 何为中世纪经学?
  • 一四 官方钦定“经典”的变化
  • 一五 “六经”都有负面效应
  • 一六 《春秋》三传的浮现
  • 一七 《左传》是经是传?
  • 一八 秦汉经学三变
  • 一九 叔孙通给布衣将相定礼仪
  • 二O 怎样使“天下无异意”?
  • 二一 “安宁之术”也消灭了法家
  • 二二 董仲舒“以《春秋》决狱”
  • 二三 董仲舒开启汉代“通经致用”的新传统
  • 二四 汉武帝和公孙弘
  • 二五 离奇的周公崇拜
  • 二六 汉代周公“幽灵”挥之不去
  • 二七 经汉学中的《孝经》与《春秋》
  • 二八 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经学
  • 二九 唐代的经学统一
  • 三〇 唐宋间的经学更新运动
  • 三一 “四书”取代“九经”
  • 三二 “四书”体系中的《大学》
  • 三三 王学如何代替了朱学
  • 三四 难写的王阳明学说史
  • 三五 阳明学的近代命运
  • 三六 经学是“幽灵的啸聚”
  • 三七 传统经学与史学的关系
  • 三八 史的起源
  • 三九 史学史的三个系统
  • 四〇 史学史要有更高的要求
  • 四一 中国历史编纂的起步
  • 四二 史学编纂也常超出官定正史的藩篱
  • 四三 中国的历史观念史
  • 四四 中外史学比较与交往
  • 四五 “史”的微言大义
  • 四六 司马迁的抗争
  • 四七 司马迁“通古今之变”
  • 四八 《史记》七十列传的架构
  • 四九 《史记》的效应
  • 五〇 班固成为史官的意义
  • 五一 《女诫》是“女权经”
  • 五二 班昭的影响
  • 五三 史官首先是“官”
  • 五四 作为“史官”的韩愈与《答刘秀才问史书》
  • 五五 柳宗元驳斥韩愈的“史官论”
  • 五六 重说商鞅变法
  • 五七 商鞅迁都的多重谋虑
  • 五八 从司马迁到章太炎的商鞅批评史
  • 五九 探索法家的起源
  • 六〇 汉武帝“祸国殃民”
  • 六一 西汉创业百年的经济史
  • 六二 盐铁会议的争论
  • 六三 徐光启改变近代中国
  • 六四 利玛窦的历史遗产
  • 六五 王学促进利玛窦传播西学
  • 六六 利玛窦的传教策略
  • 六七 利玛窦的目的与手段的倒错
  • 六八 《几何原本》传人中国
  • 六九 中国“近代认知”的开始
  • 七〇 《几何原本》
  • 七一 《天主实义》
  • 七二 《畸人十篇》
  • 七三 《交友论》
  • 七四 《二十五言》
  • 七五 《西国记法》
  • 七六 《坤舆万国全图》
  • 七七 《上大明皇帝贡献土物奏》
  • 七八 《西字奇迹》
  • 七九 《浑盖通宪图说》
  • 八〇 《乾坤体义》
  • 八一 《圜容较义》
  • 八二 《测量法义》
  • 八三 《同文算指》
  • 八四 明清之际中西文明的三度冲突
  • 八五 晚明的“教难”与徐光启
  • 八六 近千年制历皆用“西法”
  • 八七 顺治帝尊耶稣会士汤若望为“玛法”
  • 八八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的《历法不得已辨》
  • 八九 “科学骗子”杨光先被戳穿
  • 九〇 为何要重读近代史?
  • 九一 中国的白银从哪里来?
  • 九二 满洲的君主专制体制
  • 九三 大清律例实为特权保障体系
  • 九四 康雍乾的“道学”
  • 九五 晚清一百年
  • 九六 拿破仑战争与嘉庆“守成”
  • 九七 晚清开始的“中国梦”
  • 九八 《校邠庐抗议》与“中体西用”
  • 九九 曾国藩与韩愈
  • 一〇〇 圆明园为何被焚毁?
  • 一〇一 晚清报人汪康年
  • 一〇二 辛亥革命党内部的争论
  • 一〇三 怎样做“中国的新民”?
  • 一〇四 章太炎表彰“游侠”杜月笙
  • 一〇五 真的大师:马相伯、蔡元培与陈寅恪
  • 一〇六 陈寅恪《论韩愈》发表前后
  • 一〇七 《论韩愈》的命意
  • 一〇八 1925年的胡适
  • 一〇九 胡适的“好梦”
  • 一一〇 胡适批评国民党的训政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 一一一 胡适对中国政治的前景常怀焦虑
  • 一一二 国民政府教育部警告胡适
  • 一一三 中国的“训政”史
  • 一一四 所谓现代新儒学
  • 一一五 熊十力才是新儒学的“开宗大师”
  • 一一六 马一浮主持复性书院的由来
  • 一一七 复性书院的经费
  • 一一八 复性书院“内讧”
  • 一一九 熊十力反对马一浮
  • 一二〇 马一浮志在讲明“经术”
  • 一二一 迂执的“六艺该摄一切学术”
  • 一二二 钱穆:民国学术史的过渡人物
  • 一二三 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一二四 顾颉刚改日记
  • 一二五 顾颉刚与“献九鼎”
  • 一二六 陈寅恪评顾颉刚
  • 一二七 顾颉刚从政
  • 一二八 顾颉刚与“中华民族是一个”
  • 一二九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
  • 一三〇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 一三一 苏渊雷《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一三二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一三三 季羡林与金克木
  • 一三四 古代的“大师”
  • 一三五 “大师”的界定
  • 一三六 真大师与假大师
  • 一三七 《大师》的效应
  • 一三八 学风腐败抑或浮躁?
  • 一三九 通识教育八疑
  • 一四〇 以“道德”救世有用吗?
  • 一四一 读读《资本论》
  • 附录 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