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北京大学吴宗国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纪念文章,回忆了吴宗国先生的为人、为学与为师。第二部分是中国古代史特别是隋唐史领域的学术论文。文章的作者,既包括先生的同学、同事,也包括先生的弟子以及曾经受教或受益的学界同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吴宗国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编集说明
  • 吴宗国与《汪篯隋唐史论稿》的编辑出版
  • 怀念吴宗国老师
  • 深切怀念老师吴宗国教授
  • 忆念吴宗国老师
  • “佛系”长者
  • 三代两京一世情
  • 一 他就是吴宗国先生(北京:王先生的课堂上)
  • 二 我挨了吴先生的狠剋(北京:北大38楼)
  • 三 离校临行时的叮咛(北京:蔚秀园吴家)
  • 四 如家人一般相处(南京:竹林新村吴家)
  • 五 为庆贺先生八十大寿献联(北京:某餐馆)
  • 结语
  • 缅怀吴宗国先生
  • 从容通透 自然天成
  • 记吴宗国先生
  • 随吴宗国先生读书的日子
  • 一 硕士阶段
  • 二 博士阶段
  • 三 工作之后
  • 再也不能推迟的告别
  • 对中古社会变迁和隋唐史的贯通性认识
  • 一 何谓对历史的“贯通性”认识?
  • 二 经济史研究与对中古社会变迁和隋唐历史发展根本原因的探求
  • 三 “长时段”研究与对中古社会变迁的把握
  • 四 关于隋唐政治制度史研究以及方法问题
  • 五 关于隋唐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 结语
  • 唐代国家制度与社会结构研究的梳理及思考[1]
  • 贞观之治研究述略
  • 一 吴兢发起的研究
  • 二 古代中国贞观之治研究
  • 三 汪篯先生的研究
  • 四 吴宗国先生的研究
  • 结语
  • 《隋唐五代简史》学习札记
  • 新疆昆仑与中国龙脉之祖
  • 一 龙脉学说
  • 二 昆仑为“诸山之祖”观念的产生
  • 三 昆仑是万水之源
  • 四 昆仑龙脉说的现代意义
  • 五 昆仑龙脉——源远流长的昆仑文化
  • 结语
  • 周秦汉反连坐与东西文化冲突
  • 《释迦方志》所见汉唐时期中印间的陆路交通
  • 引言
  • 一 玄奘“地图式”记述的误导
  • 二 道宣“条序使途”的贡献
  • 三 重识“大秦路”与“陀历道”
  • 郑玄《周礼注》对汉制的比附及其影响
  • 一 郑玄《周礼注》中的汉制
  • 二 郑注比况汉制的后世影响
  • 结语
  • 朱然墓漆器[1]
  • 一 漆画内容分类
  • 二 漆器的性质
  • 结语
  • 刘宋时期的货币政策新探
  • 引言:从“食货”概念看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 一 刘宋时期铜钱铸造、行用特性与交换经济的发展及特点
  • 二 宋孝武帝时期的货币政策论争
  • 三 听民私铸:三吴地域豪族、商人阶层与皇权的较量
  • 四 行用细钱:减重货币的局限性与“大钱当两”政策的悖论
  • 余论:南朝交换经济的区域性特征
  • 北魏洛阳宫的“中华门”
  • 中古佛教功德碑的政绩书写功能
  • 引言
  • 一 功德碑的渊源
  • 二 唐代的功德碑
  • 三 立碑之限
  • 四 功德碑中的政绩书写
  • 结语
  • 《吐鲁番出土文书补编》所刊四件刺薪文书研究
  • 一 文书的形态和拼接
  • 二 文书的内容和性质
  • 三 文书反映的高昌国制度
  • 北朝隋唐时期官僚家族的生存空间与政治地位
  • 一 唐邕在晋阳的经营
  • 二 政治动荡下唐氏家族的站位
  • 三 唐氏家族与关陇集团的融合
  • 结语
  • 西魏北周关陇集团附属系统的形成
  • 一 关陇集团附属系统的界定与溯源
  • 二 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的关陇集团附属系统
  • 三 关陇集团附属系统的扩大及形成
  • 结语
  • 《隋书·南蛮传》“南荒朝贡者十余国”辑考
  • 隋杨素在南方的建城活动钩沉
  • 一 背景:杨素平南方之乱
  • 二 杨素修建三城:苏州城、越州城、杭州城
  • 三 杨素修建的二城:临海县城、括州城
  • 四 五城共同点之一:军事性
  • 五 五城共同点之二:皆为小城
  • 余论
  • 苏州虎丘山僧由隋入唐生涯小考
  • 一 开皇九年江南局势与僧侣境况
  • 二 虎丘僧与隋唐政权关系——以智聚、智琰为例
  • 三 虎丘僧弘法途径的转型
  • 结语
  • 晋阳起兵“首谋”之争的层累与混淆
  • 一 太宗“首谋”的层累成说
  • 二 “首谋”争论中的概念混淆
  • 从波颇三藏译场的社会网络看贞观初期的政教关系
  • 引言
  • 一 波颇译场之结构及人员之专业背景
  • 二 波颇译场团队与隋唐之际政教关系的继承性
  • 三 波颇对唐代佛教之影响
  • 结语
  • 细谈《贞观政要》中“以隋为鉴”的思想内容
  • 引言
  • 一 唐初君臣“以史为鉴”的思想
  • 二 《贞观政要》中的隋文帝与隋炀帝
  • 三 《贞观政要》所揭示“尽君臣之义”的思想
  • 结语
  • 唐太宗纳谏的制度史考察
  • 一 唐太宗时期的谏诤与谏议制度
  • 二 唐朝谏官制度的发展阶段
  • (一)谏官专属门下省阶段
  • (二)谏官并置中书省与门下省阶段
  • 结语
  • 唐前期关陇集团文武一体传统的制度安排及其演变
  • 一 唐初至高宗时期文武一体传统在制度安排上的落实
  • 二 文武一体制度安排的转变及“出将入相”模式的终结
  • 三 “边将入相”模式和开天之际文武一体传统的崩溃
  • 《唐仪凤三年(678)度支奏抄、四年金部旨符》新探[1]
  • 一 《金部旨符》的缀合历程
  • 二 《金部旨符》释录
  • 三 相关问题
  • (一)《金部旨符》内容结构
  • (二)唐前期财政预算的相关问题
  • (三)《金部旨符》对仪凤年间历史背景的反映
  • 不平凡的开元九年:唐代财政制度与管理体制完善的开端
  • 一 开元七年宫苑经济等变化
  • 二 开元八、九年赋税征纳制度的规范与完善
  • 三 开元前期财政使职在运作机制上的突破
  • 唐代献、懿二祖宗庙地位流变考
  • 一 献、懿二祖宗庙地位的变化
  • (一)第一个阶段:武德至开元十年
  • (二)第二个阶段:开元十年至安史之乱前
  • (三)第三个阶段:安史之乱后
  • 二 献、懿二祖宗庙地位变化的原因
  • 结语
  • 《大唐开元礼》校勘札记三则
  • 一 “给公服”还是“绛公服”
  • 二 “柴上户内诸祝”六字应如何标点?
  • 三 关于《序例上·俎豆》中的神位数字
  • 《唐大诏令集》所引唐代诏制集类考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宋元明清著录中唐代制集类考
  • 三 《唐大诏令集》所引唐宋制集类
  • 结语
  • 金桥:开元盛世的承载空间
  • 一 《金桥图》
  • 二 圣人执节度金桥
  • 三 《金桥颂》与《金桥赋》
  • 张说入史考
  • 一 身后名的困扰
  • 二 唐玄宗的定调
  • 三 国史传中的踪迹
  • 四 回护之一:为魏元忠辩诬案
  • 五 回护之二:与则天朝的关系
  • 六 回护之三:范阳大族的冒认
  • 余论
  • 唐代的敕旨与敕牒
  • 一 敕牒之“敕”
  • 二 敕旨与敕牒的关系
  • 三 敕牒是王言吗?
  • 结语
  • 唐代铨选制度中的道里与程限研究
  • 一 “王城”考释及“以三旬会其人”适用范围辨析
  • 二 里程划定依据的探究
  • 三 不同里程段前资官人数分析
  • 《唐六典》“凡皇亲及诸军功,兼注员外官”条考释
  • 一 《唐六典》文本释读校正
  • 二 神龙年间员外授官的异化与修正
  • 三 《职员令》体系视角下的员外官制度整顿
  • 余论
  • 中晚唐长安社会变迁的缩影
  • 一 唐朝前期的坊内宅第
  • 二 从王府到寺观——城市公共空间的扩大
  • 三 唐朝中后期的主要变化
  • 结语
  • 皇帝的“主场”:唐后期延英召对制度补论
  • 一 延英召对的时间安排
  • 二 皇帝的“主场”
  • 三 延英召对的决策特点
  • 结语
  • 元载与代宗朝“姑息”之政的形成
  • 一 肃宗朝政治形势与元载拜相
  • 二 代宗即位初的藩镇政策及元载之见用
  • 三 元载的执政特点与藩镇政策的演变
  • 结语
  • 制宜与变异:唐代藩镇使下御史的产生及其泛滥
  • 一 开元、天宝年间边镇使下御史考
  • 二 边镇幕府僚佐加宪衔的原因
  • 三 兼宪衔对边镇幕府僚佐履职的影响
  • 四 安史之乱后藩镇使下御史的泛滥
  • 两方姚氏兄妹墓志献疑
  • 一 两方墓志
  • 二 父祖世系与传世文献的印证和抵牾
  • 三 姚鄙、李元膺仕途与唐代铨选
  • 一位唐代文学家族中的“叛逆者”
  • 一 墓志录文
  • 二 李庠的家世沉浮与文学
  • 三 李庠的巡院履职与吏术
  • 余论
  • 杂乱的习字与有序的日常
  • 一 回归“场域”:还原碎片式的文书信息
  • 二 习字者的关系网络:文书中官职和人物的分析
  • (一)官职
  • (二)人物
  • 三 日常的学习与生活:文书内容的分析
  • (一)对游通信相关文书的理解
  • (二)牒状
  • (三)诗词
  • (四)社邑文书
  • (五)书仪
  • (六)儒家经典
  • 结语
  • 唐宋古运河考察散记
  • 有关《天圣令》残卷文本和译注的若干问题
  • 前面的话
  • 一 避讳
  • 二 补字
  • (一)宋令补字
  • (二)唐令补字
  • 三 符号
  • 四 译注
  • 五代妃嫔用外命妇号原因探析
  • 引言
  • 一 后宅到后宫:内外命妇系统的对接
  • 二 现实的需要:后宫秩序的确立
  • 三 崇古与绍唐:法理性的考量
  • 结语
  • 道教与南唐正统问题新探
  • 引言
  • 一 南唐储争中所见道教之意义
  • 二 南唐政权与茅山宗合作之挫折
  • 三 南唐政权与江西道派的共赢关系
  • 结语
  • 政治立场的史学表达
  • 一 “统一”目标的史学呈现
  • 二 天有二日的史学回应:从“九国”到“十国”
  • 三 从继承汉唐到偏安一隅:五代史的再建构
  • 结语
  • 宋朝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时代背景
  • 一 “君权神授”观念的淡薄
  • 二 儒学复兴,政治文化回向“三代”
  • 三 庞大的科举出身士大夫群体的崛起
  • 四 政治文化政策的宽松与“以天下为己任”士风的盛行
  • 五 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政治制度架构基本形成
  • 元代蒙古官员伯都与“大德九路刻十史”
  • 结语
  • 吴宗国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作者单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