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9.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5千字
字数
2024-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唐代诗人生活与心灵的微观史,以诗证史,诗以言志。
内容简介
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著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所选22篇文章,涉及主要诗人三十二位,以诗人生年为序,从诗歌的视角切入,援引大量史料、诗歌,刻画了唐代诗人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既是“以诗证史”,又是“诗以言志”,展现了唐五代兴衰沉浮的大历史及诗人个体命运的微观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如实传达唐朝诗人的喜怒哀乐
- 诗人李隆基——没有他就没有盛唐时代
- 一 玄宗即位及面对的施政难题
- 二 追思王业艰难,不负前圣托付
- 三 热衷写诗,宫廷唱和的主导者
- 四 亲选守令,重视地方治理
- 五 三教并兴,多元时代的异彩纷呈
- 六、兄弟情深的多面展示
- 七 皇后与王子:挣不脱的皇家怪圈
- 若即若离的尴尬交往——孟浩然在张九龄荆州幕府之始末
- 一 张九龄罢相出守荆州
- 二 孟浩然入荆州幕
- 三 孟浩然在张幕初期之随祭与游猎
- 四 入幕次年,孟浩然陪同张九龄行春巡县
- 五 分手后的张九龄与孟浩然
- 杜甫与郑虔的忘年交
- 一 郑虔的家世、生平与才学
- 二 安史乱前杜甫与郑虔的交往
- 三 安史乱起后的不同命运
- 四 郑虔身后杜甫对他的悼念与追怀
- 余说
- 杜甫与高适的友谊
- 一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 二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 三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 四 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
- 余说
- 诗人贾至——被忽略的盛唐名家
- 一 轰动一时的《早朝大明宫》唱和
- 二 贾至的早年经历
- 三 安史乱起后贾至的南奔北使
- 四 从汝州到岳州
- 五 贾至文学命运的幸与不幸
- 元结在道州
- 一 元结出守道州前的经历与思想
- 二 元结在道州体恤民艰,抗拒征赋
- 三 杜甫对元结之表彰
- 四 元结初度罢守后之徘徊
- 五 再次出守道州
- 六 元结的意义
- 狂生任华——从粉丝立场推动李杜齐名的第一人
- 一 任华之生平与两面性格
- 二 任华对李白的痴狂
- 三 任华对杜甫的颂赞
- 四 任华曾结识高适,倾力称誉怀素草书
- 余话
- 诗人刘长卿的两次迁谪
- 一 赴敌甘负戈,论兵勇投笔:长洲尉之忧国情怀
- 二 得罪风霜苦:长洲案发,在狱经年
- 三 全生天地仁:贬官南巴及两度重推
- 四 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鄂岳受诬始末
- 五 余说
- 作为诗人的茶圣陆羽
- 一 陆羽早期的人生经历
- 二 《茶经》的成就与陆羽茶圣地位的确立
- 三 陆羽的存诗
- 四 陆羽参与的联句唱和
- 五 陆羽的诗友与茶友
- 贞元年间的诗人卢纶
- 一 早年经历与建中陷贼
- 二 进入河中浑瑊幕府
- 三 往日诗友的凋零
- 四 贞元中期在京城的晚达
- 且说会写诗的中唐五窦
- 一 父亲窦叔向
- 二 长兄窦常
- 三 老二窦牟
- 四 老三窦群
- 五 老四窦庠
- 六 幺弟窦巩
- 七 余说
- 韩愈在汴州
- 一 追随董晋进入兵乱后的宣武镇
- 二 韩愈为宦官俱文珍作序、诗
- 三 诗人孟郊:旧友新谊,向李杜看齐
- 四 诗人张籍:以道义相期的终生“迷弟”
- 五 董晋身后汴州兵变,韩愈偶然逃脱及其真相
- 余说
- 韩愈的最后时光
- 一 韩愈之多病与早衰
- 二 韩愈最后两年的工作热情与写作成就
- 三 韩愈最后诗风的变化
- 四 张籍记录韩愈的最后时光
- 五 余说
- 诗人张籍与白居易的交往始末
- 一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解读
- 二 白居易与张籍结交的初期阶段
- 三 各自经历人生的悲欢荣退
- 四 张、白交往的最后八年
- 新见唐韩益《悼亡诗八首》发微
- 诗人朱庆余——人生道途上有幸有不幸
- 一 越州才士朱庆余
- 二 进入科场的朱庆余
- 三 朱庆余与张籍的知音佳话
- 四 进士登第后的朱庆余
- 余话
- 诗人黄滔——历经曲折终得成名的闽南文宗
- 一 连天风雨一行人
- 二 十年飘泊在京华
- 三 损生莫若攀丹桂
- 四 仙榜标名出曙霞
- 五 闽江似镜正堪恋
- 六 何似吾家一脉通
- 诗人杜荀鹤的乱世书写与末路荣毁
- 一 杜荀鹤之家世与亲人
- 二 艰难的求仕道路
- 三 南北奔走中所见世乱民困、官虐兵残
- 四 杜荀鹤进士登第之秘辛
- 五 晚境依附朱全忠乃至清誉尽失
- 六 杜荀鹤诗歌的追求与造诣
- 诗人冯道——武夫政权与文人政府共治时代的农儒名相
- 一 农儒出身的冯道的乱世人生守则
- 二 后唐为相:将民生艰难的真相告知君主
- 三 后晋为相:坚守权力分际,为国不计荣辱
- 四 经历变乱:救民于水火,也退享长乐
- 五 冯道的两极评价,是不是要考虑他的现实困境?
- 曲子相公和凝——文武兼资的断狱爱好者
- 一 和凝的早年经历
- 二 和凝《宫词》的写作原委
- 三 曲子相公名传南北
- 四 和凝的文采风流与官场显达
- 五 《疑狱集》:公案类小说的滥觞
- 作为诗人的南唐三主
- 一 先主李昪
- 二 中主李璟
- 三 后主李煜
- 詹敦仁父子——写下唐诗最后一抹余晖
- 一 詹敦仁随父入闽及在王氏时期的选择
- 二 留从效主政清源时期
- 三 陈洪进主政清源时期
- 四 余话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