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减少无意识偏见,做出高质量决策。

内容简介

决策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本书从世界上著名的成功或失败决策案例入手,介绍了决策的流程、无法做出明智决策和跌入决策陷阱的原因,以及如何练就做出高质量决策的功法和心法。

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决策小练习,帮助读者了解自己的决策习惯和模式,并介绍了很多决策工具纠正其中不良的决策习惯和模式,帮助读者慢慢习得做出高质量决策的方法和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本书针对有选择困难综合征者,总是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选择或决策的人,以及每一个面临生活中大大小小抉择的人,帮助你有意识地做出每一个关键选择。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推荐语
  • 前言 决策无处不在
  • 01 决策的核心
  • 做出决策的场景
  • 棋手(形势评估)
  • 侦探(原因分析)
  • 采购(方案选择)
  • 裁判(采取行动)
  • 决策场景间的关联性
  • 02 决策的天敌
  • 糟糕的决策
  • 决策有哪些天敌
  • “坏”比“好”强:安全性偏见
  • “同”比“异”好:政治性偏见
  • “快”比“慢”真:便利性偏见
  • “我”比“你”对:经验性偏见
  • “近”比“远”美:距离性偏见
  • 决策偏见的重叠效应
  • 03 决策的生理机制
  • 三重脑
  • 爬行脑
  • 情绪脑
  • 理性脑
  • 大脑的四项基本原则
  • 阴阳大脑
  • 安全大脑
  • 社交大脑
  • 可塑大脑
  • 有脑就有偏见
  • 04 如何做出高质量决策
  • 以“流程”为决策中心
  • 你无法克服偏见
  • 决策流程是关键
  • 启:发现问题
  • 澄:分析问题
  • 展:解决问题
  • 合:落实问题
  • 解决正确的问题,还是正确地解决问题
  • 05 决策的策略和核心技巧
  • 策略一:以小博大
  • 策略二:以偏概全
  • 策略三:后入为主
  • 策略四:旁观者清
  • 高质量的决策来自“后退一步”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将决策拆解为可训练的肌肉记忆

    本书作者申先军很直接的戳破了一个幻觉:我们常把 “匆忙” 误解为 “高效”。书中以金融交易为例指出,高频操作若突破 65 毫秒的临界点,收益反而因成本上升而下降 —— 这和通话延迟低于 150 毫秒后,人耳无法感知反而徒增成本的逻辑一致。他提出 “延迟是一门技术”,比如职业网球手李娜在击球前刻意停顿至最后 100 毫秒,实则是用时间换空间,为理性判断腾出一点空间。这种 “慢” 不是拖延,而是对抗认知惰性的主动性选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存在两套系统:依赖直觉与经验的 “系统 1”(快思考),以及调动注意力的 “系统 2”(慢思考)。但系统 2 天生懒惰,易被系统 1 的直觉带偏。作者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决策触发点:例如千元以下消费可凭直觉,而重大选择必须强制启动 “慢系统”,通过量化维度(如工作选择的薪酬、晋升权重)将偏见的水分挤干。而慢思考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快更好的行动。书中强调:深度思考后的决策需如手术刀般利落。朱元璋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被引为经典案例 —— 前两步是缓慢蓄力,而 “称王” 的决策一旦条件成熟,则需雷霆执行。万科董事长郁亮的实践更接地气:当同行沉迷地产高杠杆时,他通过基层走访发现需求变化,快速转向 “城市配套服务商”,也因此避开了行业爆雷。这种快慢切换的本质是资源分配艺术。如巴菲特将日常餐饮标准化(快思考),省出精力锚定投资决策(慢思考)。作者进一步提出 “决策带宽管理”:为重复性事务制定流程手册,授权执行层;而战略级问题则需调用 “死前验尸法”—— 预先模拟失败场景,反向推导漏洞,以便压缩试错的成本。这本书不是只有空泛的理论说教,而且还将决策拆解为可训练的肌肉记忆。从扑克选手区分 “决策质量” 与 “运气结果” 的复盘方法,到企业管理者避免锚定效应的公式清单,作者证明:高质量决策 = 结构化的慢思考 + 胆识俱快的行动。在 AI 替代人类重复劳动的时代,这套融合认知科学与实战心法的决策体系,恰恰是人与机器竞争的核心筹码 —— 因为机器能计算,但唯有人类懂得 “为何而算”。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