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6千字
字数
2017-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信访研究寻回群众主张,探讨治理关系变迁,揭示现代国家建构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公民政治理论视角下的信访研究进行梳理和检视的基础上,提出在信访研究中找回“群众”的主张。该书基于群众路线的视角,以国家、官僚制与群众之间关系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我国信访制度的演变历史及其在当下的实践逻辑进行研究,尝试在国家治理转型的时空中,探讨党和国家与群众关系模式的变迁,进而揭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基本逻辑。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前,“群众”的逻辑在信访制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逻辑逐渐在信访制度中占据上风,但执政党并未放弃用“群众”理念指导信访治理工作和信访制度改革。“群众”逻辑与“公民”逻辑构成了信访制度中的一对矛盾体,两者的互相角力和此消彼长深刻影响着信访制度的改革走向。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一
- 序二
- 目录
- 导论:在信访研究中找回“群众”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从“公民”到“群众”:信访研究的视角转换
- 三 国家、官僚制与群众:一个分析框架
- 四 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 五 表述框架
- 第一章 群众路线与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进
- 一 承诺与服务的践行:新中国成立前的群众路线与信访制度
- 二 运动与常规的变奏:改革开放前的群众路线与信访制度
- 三 理性与世俗的嬗变:改革开放以来的群众路线与信访制度
- 四 结语
- 第二章 群众抑或公民:信访权利主体论析
- 一 “群众”与“公民”:两种权利观念的回顾与比较
- 二 “群众”与中国信访制度的发生和发展
- 三 从“群众”到“公民”:信访权利主体的变迁
- 四 找回“群众”:信访权利主体的复归
- 五 结语
- 第三章 群众路线与信访分类治理
- 一 信访分类治理体系的建立(1949—1956)
- 二 信访分类治理体系的发展(1957—1978)
- 三 信访分类治理体系的完善(1978年—20世纪末)
- 四 信访分类治理体系的变革及困境(21世纪以来)
- 五 结语
- 第四章 群众路线、阶层分化与底层群众上访
- 一 个案调研点概况
- 二 阶层分化与基层社会利益分配的失衡
- 三 重构利益分配格局:底层群众上访的动力
- 四 从个体之气到阶层之气:底层群众上访的演化
- 五 收买、压制和利用:上层精英应对底层上访的策略
- 六 结语
- 第五章 群众路线与县委书记大接访
- 一 县委书记大接访制度的缘起与变迁
- 二 县委书记大接访的制度体系
- 三 官僚制与县委书记大接访制度的实践逻辑
- 四 督察与反督察:大接访过程中的博弈
- 五 常规与运动的交替:大接访制度运行的总体图景
- 六 结语
- 第六章 群众路线、官僚制与群众工作部改革
- 一 从信访局到群众工作部:改革历程回顾
- 二 群众工作部的发生机制
- 三 群众工作部的运行机制
- 四 群众工作部的限度
- 五 结语
- 结语 迈向人民政治
- 一 群众路线与信访制度
- 二 “群众”的力量
- 三 什么样的“群众”?
- 四 “群众”与“公民”的融合
- 五 人民政治的重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