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中国化先驱。

内容简介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上,艾思奇创造性的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焕发出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他是开辟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道路的第一人;是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人;是主编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第一人;也是长期工作在普及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线的大师级第一人。本文考察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条件,其大众化思想的形成、深化与发展,艾思奇在北京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与发展,以及对当代的启示。

目录

  • 绪论
  • 一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 重难点及创新
  • (一)重难点分析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艾思奇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思想历程
  • 一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选择
  • (一)时代背景的呼唤
  • (二)家学渊源的助推
  • (三)教育环境的熏陶
  • (四)个人因素的促动
  • 二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初步形成期
  • (一)中学时代:产生了马克思主义观的萌芽(1925年—1926年)
  • (二)两次日本求学期间:马克思主义观初步形成(1927年—1932年)
  • 三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发展期:上海期间(1932年初—1937年8月)
  • (一)泉漳任教——沿着信仰跨步前进
  • (二)进入“社联”——实现人生转折
  • (三)调入《申报》流通图书馆——跨出重要一步
  • 四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成熟期——延安时期(1937年8月—1946年11月)
  • (一)思想层面:从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提升到中国化的认识高度
  • (二)学理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诸多问题作深刻阐述
  • (三)实践层面:从阐释马克思主义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转变
  • (四)创新层面:丰富马克思主义与集中宣传毛泽东思想相结合
  • 五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深化期——北京时期(1949年初—1966年3月)
  • (一)深化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
  • (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内涵、内容结构、方法的认识
  • (三)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与宣传
  • 第二章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端
  • 一 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 (一)时代背景:五四运动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序幕
  • (二)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存在局限性
  • (三)双重诉求:理论掌握群众与群众需求理论
  • (四)命题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大众化的回应
  • 二 上海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 (一)初到上海时的论文《抽象作用与辩证法》备受关注
  • (二)进入“社联”后主要从事社会科学的大众化工作
  • (三)利用《申报》“读书问答栏”着力解答群众困惑
  • (四)出版《大众哲学》等通俗读物并普及科学知识
  • 三 上海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功绩
  • (一)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驱人物
  • (二)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目的和任务
  • (三)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
  • (四)架起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间的桥梁
  • 四 上海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
  • (一)生活经验不够充分
  • (二)言论环境不够自由
  • (三)思想观念不够自觉
  • (四)资料译著不够准确
  • 第三章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 一 延安时期艾思奇强调了“在中国化现实化中推动大众化”的思想
  • (一)艾思奇之“在中国化现实化中推动大众化”思想及其内涵
  • (二)艾思奇之“在中国化现实化中推动大众化”思想的背景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与“大众化”的关系
  • 二 延安时期艾思奇多层面地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一)理论教育层面:深入不同层次的学习机构参加多次理论学习
  • (二)思想宣传层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
  • (三)文化艺术方面:推动抗战中的陕甘宁边区文艺大众化运动
  • (四)党群军群关系方面:助推党群军群的良性互动以赢取大众认同
  • 三 延安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 (一)依托文化教育机构
  • (二)以文艺宣传为载体
  • (三)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介
  • (四)以人民群众为根基
  • 四 延安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 (二)明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围
  • (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发展
  • 五 延安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
  • (一)小资产阶级意识的影响
  • (二)陕甘宁边区贫苦落后的现状
  • (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盛行
  • 第四章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
  • 一 北京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因素
  • (一)时代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的客观需要
  • (二)领导因素:党中央高度重视
  • (三)群众因素:百姓呼声热烈
  • (四)思想因素:破除旧思想成为潮流
  • 二 北京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探索
  • (一)结合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普及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 (二)参加多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和毛泽东思想大众化宣传
  • (三)通过教学、编写教材、哲学批判和争论等多种形式展开宣传
  • 三 北京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 (一)教育了广大民众并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
  • (二)编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 (三)扩大了毛泽东思想在大众中的影响力
  • 四 北京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
  • (一)历史条件的限制
  • (二)阴谋家的恶意中伤
  • (三)“左”倾思潮的影响
  • 第五章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经验、反思及启示
  • 一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点
  • (一)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整体推进
  • (二)多维性:助推马克思主义向人民大众的多维渗透
  • (三)技巧性:擅长运用各种技巧来帮助老百姓熟悉马克思主义
  • 二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益经验
  •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二)马克思主义现实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契合
  • (三)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力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 三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反思
  • (一)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事业
  • (二)不能局限于解读与宣传马克思主义
  • (三)不能将学术与政治挂钩
  • 四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学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突破口
  •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贴近百姓生活为中心
  •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要基础
  •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多样化路径的运用为重要条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