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爆笑间谍的双面人生,比小说更离奇的真实历史。

内容简介

1987年,一本名为《抓间谍的人》的畅销书遭到英国政府封杀。原因竟是书真实到违反保密要求;剑桥大学走出苏联间谍“五人组”,英国贵族成为克格勃顶梁柱;因担心间谍事件曝光带来公关危机,官僚们常常秘而不宣,甚至故意放走嫌疑人;间谍晚年接受采访时表示,那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接孩子、做家务的时间都比从事间谍工作多得多……

当草台班子遇到古巴导弹危机、柏林隧道、韩国客机坠落……解密大国博弈背后惊险又乌龙的谍战真相。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第一章 长日将尽
  • 1.失控的畅销书
  • 2.小说照进现实
  • 3.代号“埃利”
  • 第二章 古琴科事件
  • 4.不速之客
  • 5.英国人的算计
  • 6.敌人的构建
  • 第三章 “剑桥五人组”
  • 7.祸不单行
  • 8.环环相扣
  • 9.“我们的人”
  • 第四章 柏林隧道与古巴导弹
  • 10.柏林的地下
  • 11.古巴导弹危机的幕后
  • 12.叛徒们的游戏
  • 第五章 1983:最危险的一年
  • 13.被击落的客机
  • 14.瑞安行动
  • 15.“优秀射手83”军事演习
  • 第六章 究竟是谁
  • 16.官僚们的辩护
  • 17.旧账与新账
  • 18.冷战余音
  • 人物事件年表
  • 注释和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防不胜防啊

    在那个二战及冷战阴影笼罩的时代,敌与友的界限从来不是静止的城墙,而是流动的迷雾。一句题词道尽本质:当双重间谍金・菲尔比在另一位间谍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的书上写下 “不要相信任何写在纸上的东西” 时,又戏剧性地称对方为 “我的朋友”。两人身份层层嵌套 —— 表面是英苏谍报对手,实则菲尔比是克格勃潜伏者,而戈尔季耶夫斯基又暗中为英国反渗透 —— 信任在此沦为致命的奢侈品。本书作者沙青青以英国情报史上著名的 “剑桥五人组” 为轴心,展开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叛国者群像。这些出身精英阶层的情报高官,一面执掌英国国家安全核心,一面将机密源源不断输往莫斯科。作者没有平铺史料,而以一桩历史悬案破题:军情五处原负责人罗杰・霍利斯究竟是不是代号 “埃利” 的苏联间谍?这一疑问如钩子般牵引着我们读者。1987 年,随着英国情报高官彼得・赖特回忆录的出版,对霍利斯的指控公开引爆舆论。这类事件对公众信任的摧毁力远超情报损失本身 —— 当国家安保体系沦为笑柄,社会信任的根基便开始崩塌。谍战小说常渲染枪战与高科技,但真实世界更似一场戴着白手套的冷酷博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曾道破应对逻辑:“不能随随便便就一枪毙掉一个间谍。你要试探他…… 最好是揭他的老底,然后控制住他,但永远不要抓他。” 书中许多间谍得以善终,摇着躺椅回忆往事。然而优雅表象下暗涌着血腥:菲尔比在伊斯坦布尔任职期间,出卖数百名西方特工致其惨死,却只冷静辩解:“我为苏联的利益服务…… 即使造成他们的死亡,我也无怨无悔。” 信仰之名下,人性的温度荡然无存。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果然是蛮有意思的一本小书呢,英国人处理公关问题的思路还是蛮一如既往的(如今的凯特王妃也是一模一样,任凭全世界把各种猜想转了几轮,就是沉住气不否认不承认,这难道是大英帝国预判了在综合国力玩不过以后另辟蹊径在全球视野中永葆流量密码的法子么)。这本书里几乎把日薄西山的英国行政系统扁得像吃空饷一样的一群精英混子(经济上行的美国此时那叫一个看不上英国啊)但有趣的是,也是这么一帮人在苏联手底下成功营救出了戈尔季耶夫斯基~我可太想看关于这一部分的书了,希望能找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景式展现苏英谍战,条理清晰,重点人物和内容均拍成了影视作品。感谢方希老师。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