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只有看清大势,才能走好脚下的路。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时代价值,将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思考和探索放在人类文明的大视野中,不仅回应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如何建构的问题,还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做了思考。作者强调,只看当下,永远有各种扰动;远眺未来,看清大势,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
  • 序二 向着人类文明的高峰攀登
  • 序三 创造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大考
  • 寄语
  • 第一章 中国近代史: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史是“古和今”的连接点
  • 第三节 中国近代史是“中和西”的交汇点
  • 第四节 重建中华文化主体性:近代中国文化史的内在逻辑
  • 第五节 “内部生成”是对人类文化史的总结
  • 第六节 继承和超越新文化运动
  • 第七节 在大历史跨度中明晰使命和担当
  • 第八节 历史不只是曾经的故事:当下是历史的延续
  • 第九节 在历史长河中看历史
  • 第二章 认识世界大势
  • 第一节 落日余晖——传统帝制中国的最后晚霞
  • 第二节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西方率先突破的历史节点
  • 第三节 西方社会全方位的崛起
  • 第四节 无法把握的机会之窗: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 第五节 惶恐与沉思: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第三章 错失历史机遇的巨大代价
  • 第一节 从“天朝大国”的自傲到近代的凄风苦雨
  •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苦果
  • 第三节 领土的大片丧失
  • 第四节 甲午海战:近代中国人普遍觉醒的起点
  • 第五节 《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
  • 第六节 背离时代大潮的恶果
  • 第七节 心灵世界的迷失与崩塌
  • 第八节 否定中国文字的意义与价值
  • 第九节 对中国文化整体价值的抹杀
  • 第十节 历史自信的动摇
  • 第十一节 膜拜欧美与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肢解
  • 第十二节 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
  • 第四章 思想层面的艰难反思与突破
  • 第一节 悬空的说教:晚清的保守思潮
  • 第二节 林则徐、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 第三节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对经济与制度的洞见
  • 第四节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第五节 梁漱溟的独树一帜:新儒家的返本开新
  • 第六节 太虚大师的佛学现代性探索
  • 第七节 梁启超欧游归来:从迷信西方到反思西方
  • 第八节 思想文化层面的自我批判: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
  • 第九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近代思想史发展的必然
  • 第五章 实践层面的抗争与求索
  • 第一节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没有现代文明视野的悲歌
  • 第二节 自强新政与洋务运动的破灭
  • 第三节 戊戌六君子:知识分子的慷慨悲歌
  • 第四节 孙中山的宏伟蓝图:振兴中华与三民主义
  • 第五节 从帝国到民国的历史转折:辛亥革命
  • 第六节 城头变幻大王旗:民国初年乱象
  • 第七节 大时代变革中的历史回流:袁世凯复辟
  • 第六章 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 第一节 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第二节 三个视角看中国共产党
  • 第三节 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文化回应
  • 第四节 走上井冈山:近代中国文化主体性觉醒的萌发
  • 第五节 中国文化内在精神的生动展现:对中国革命的文化解读
  • 第六节 文化主体性的觉悟与照搬俄国经验的反思
  • 第七节 文化主体性视角下的红色根据地发展
  • 第八节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与文化主体性的进一步觉醒
  • 第九节 中国文化主体性觉醒的里程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十节 延安整风:文化主体性的普遍“启蒙”
  •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主体性重建的曲折
  • 第一节 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
  • 第二节 “河殇”及其引起的争议
  • 第三节 奇妙的共存:文化自负感与文化自卑感
  • 第八章 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回顾与总结
  • 第一节 两条参考道路:欧美社会与俄国十月革命的不同模式
  • 第二节 贯穿近代的课题:认识时代大潮,赶超世界潮流
  • 第三节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认清近代以来世界大潮的本质
  • 第四节 永远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
  • 第九章 新时代中国文化的重建之路
  • 第一节 千年未竟的历史大考
  • 第二节 “人心”与“道心”:中国新文化建构必须回应的人性问题
  • 第三节 培根铸魂:中国文化建设的“立本”之举
  • 第四节 中国文化建设的五重视野
  • 第五节 学术自觉:中国学术体系的建构
  • 第六节 中国智慧:社会治理与国际秩序的重构
  • 第七节 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历史的怪圈?—对历史兴衰成败的思考
  • 第八节 回应时代挑战:如何认识所谓的“普世价值”
  • 第九节 中国价值观何以走向世界
  • 第十节 中国文化如何赢得未来
  • 第十章 中国新文化建构的基本框架
  • 第一节 建设文化强国,须创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文化形态
  • 第二节 创造、建构新时代新文化形态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创建新时代新文化形态是一个系统工程
  • 第四节 多管齐下,协调推进
  •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一节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三次讲话说起
  • 第二节 思考、探索、研究和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前提
  • 第三节 已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
  • 第五节 创新理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创建
  • 第六节 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
  • 第十二章 中国文化主体性与中国式现代化
  • 第一节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 第二节 文化主体性与经济独立、政治独立等要素紧密相连
  • 第三节 没有伟大高远的精神世界,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支撑
  • 第五节 文化走进人民、服务人民,才能赢得人民、赢得未来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中新华创

中新华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6月,隶属于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一站式数字内容制作宣发平台”,尤其在文化研究、IP开发与出版、数字阅读、标准体系搭建等方面独具优势,是多家头部平台的重要数字内容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