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审美之眼体察英国社会二百年变迁。

内容简介

审美可以改变世界吗?

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的威廉·布莱克,维多利亚时代的约翰·罗斯金、拉斐尔前派、威廉·莫里斯、麦金托什夫妇,亲历“二战”和嬉皮士运动的弗朗西斯·培根、卢西安·弗洛伊德,全球化、性别与族裔政治话语中的班克斯、翠西·艾敏和卢贝娜·希米德。

十组不同背景的英国代表性艺术家,立足自己的时代,或通过创作,或通过著述,对审美成规与旧有秩序发起了挑战,开创了新的审美风潮。

追溯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青年学者、作家郭婷勾勒出英国艺术发展的脉络,探讨了政治、宗教、社会文化与艺术间的互动,以及“审美”如何记录、改变和超越时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威廉·布莱克 伦敦匠人吁灵录
  • 伦敦,1757年
  • 用信仰反对国教
  • 匠人:在两个世界之间
  • 第二章 约翰·罗斯金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 罗斯金何许人也?
  • 绅士平民
  • 艺术的公共性
  • “生命之外别无财富”
  •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 第三章 拉斐尔前派 英国浪漫主义的瑰绮和力量
  • 鲜衣怒马的叛逆少年
  • 济慈、拜伦、丁尼生:浪漫主义的抗争性和意志力
  • 为了革新的回望
  • 你的头发在扬谷的风中,让蜜蜂以为暖和的光景要常驻
  • 第四章 威廉·莫里斯 美作为日常信仰,无关王公将相
  • 拉斐尔前派的古典意象与浪漫主义的革命:“向时代开战”
  • 从爱的理想国到一屁股坐在礼帽上的青年
  • 介入革命:近东问题
  • 艺术:人类表达劳作的欢愉
  • 艺术作为革命的方式
  • 艺术家的政治性与现代神话
  • 第五章 玛格丽特·麦克唐纳与查尔斯·麦金托什 浴火新艺术
  • 帝国第二大城市与启蒙之光
  • 欧洲都会与日本主义
  • 维也纳的七公主
  • 第六章 弗朗西斯·培根 不安的野兽
  • 伊丽莎白一世的培根爵士和苏活艳丽的嬉皮士
  • 大都会:二十年代的柏林、巴黎和先锋电影
  • 打破线性时间的三联画:无关宗教的十字架受难
  • 纳粹与人道:培根,二十世纪人文主义的守护者?
  • 培根的精英时代
  • 第七章 卢西安·弗洛伊德 爱比美更冷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犹太家族在伦敦
  • 被弗洛伊德凝视:精神分析师和画家的共通性
  • 爱比美更冷:120个小时的瞬间
  • 第八章 班克斯 反乌托邦时代的喷漆少年
  • 喷漆艺术与政治立场
  • 从约旦河西岸的花束到反乌托邦乐园
  • 谁能拥有艺术?
  • 反乌托邦的少年
  • 第九章 翠西·艾敏 从表现主义到霓虹灯语
  • 艺术作为流动和救赎的方式
  • 最温柔的姿态
  • 观看与聆听
  • 第十章 卢贝娜·希米德与英国少数族裔艺术 贝儿的笑靥
  • 谜一般的女子
  • 奴隶买卖和英国的种族史
  • 卢贝娜·希米德和被埋没的英国少数族裔艺术家
  • 族裔政治和族裔艺术的尽头?
  • 人名译名对照表
  • 图片版权信息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郭婷借由这些艺术家的故事反复向我们强调的是,审美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眼光,更是深刻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也许之后我们也可以尝试去分析一件艺术品背后的观念,去探讨它与过去和当下的关系,以及我们也可以尝试将观念、将我们对于过去和当下的思考注入我们的生活和创作,哪怕是一件衣服和一个简单的生活器具,也都可以作为我们理念的载体。正所谓,生活即艺术。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艺术应该既高尚又民主,可以改变生活,可以带来道德上的愉悦。艺术可以表达哲学理念,更可以把这种理念传达给普罗大众。2. 一个人的自主性正体现在他对美的追寻和创造之中,“审美” 这件事包含的是一个人对既有社会结构和秩序的思考。3. 理论和概念永远在改变,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不断质疑着前代的理念。但情感的力量隽永不变。

        1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