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用大量资料拨动了美国人最想忘却的历史——美国内战。

内容简介

本书以1861年到1865年的美国内战为线索,引用大量官方记录、日记、传记、回忆录、书信等资料,讲述了北方联邦军和南方邦联军之间长达五年的战争,揭示了美国南北方矛盾的本质以及北方获胜、南方战败的深层原因。书中详细描述了布尔溪战役、夏洛战役、莫比尔湾战役等重大战役和一些重要将领的性格特征。林肯上台为什么会引发内战?战争初期,北方联邦军因何节节败退?乔治·B.麦克莱伦为何屡失战机,却深得林肯的信任?被邦联军多次包围的首都华盛顿如何一次次化险为夷?保持中立的英国对美国内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势如破竹的南方邦联军缘何一步步走向失败?内战给美国南北方人民造成了哪些伤害?本书将一一解答。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序言
  • 前言
  • 编者注释说明
  • 第1章 帷幕拉开:布尔溪战役
  • 第1节 奴隶制瓦解
  • 第2节 南卡罗来纳州理论
  • 第3节 《克里滕登妥协法案》
  • 第4节 南方邦联
  • 第5节 林肯的就职演说
  • 第6节 罗伯特·安德森少校与萨姆特堡
  • 第7节 威廉·H.苏厄德的对外政策
  • 第8节 罗伯特·安德森少校的补给
  • 第9节 轰炸萨姆特堡
  • 第10节 北方起兵
  • 第11节 巴尔的摩暴乱
  • 第12节 封锁
  • 第13节 华盛顿岌岌可危
  • 第14节 边境州
  • 第15节 内战爆发
  • 第16节 毫无准备
  • 第17节 杰斐逊·戴维斯
  • 第18节 林肯
  • 第19节 进军里士满
  • 第20节 布尔溪战役
  • 第21节 林肯鼓舞士气
  • 第2章 外部环境:英美冲突
  • 第1节 国会
  • 第2节 战事起因——奴隶制
  • 第3节 约翰·C.弗里蒙特
  • 第4节 乔治·B.麦克莱伦
  • 第5节 英国的态度
  • 第6节 詹姆斯·M.梅森和约翰·斯莱德尔
  • 第7节 维多利亚女王的指令
  • 第8节 林肯和威廉·H.苏厄德的处理方式
  • 第9节 释放詹姆斯·M.梅森和约翰·斯莱德尔
  • 第3章 战争前期:势均力敌的较量
  • 第1节 西蒙·卡梅伦
  • 第2节 埃德温·斯坦顿
  • 第3节 多纳尔森堡战役
  • 第4节 多纳尔森堡投降
  • 第5节 尤利西斯·S.格兰特
  • 第6节 乔治·B.麦克莱伦的短暂任职
  • 第7节 尤利西斯·S.格兰特和亨利·W.哈勒克
  • 第8节 尤利西斯·S.格兰特和威廉·T.谢尔曼
  • 第9节 夏洛战役
  • 第10节 林肯和尤利西斯·S.格兰特
  • 第11节 封锁
  • 第12节 “梅里马克”号
  • 第13节 “监视”号
  • 第14节 戴维·法拉格特和古斯塔夫斯·福克斯
  • 第15节 新奥尔良战役
  • 第16节 乔治·B.麦克莱伦进军弗吉尼亚半岛
  • 第17节 托马斯·J.杰克逊
  • 第18节 费尔奥克斯战役
  • 第19节 罗伯特·E.李
  • 第20节 盖恩斯磨坊战役
  • 第21节 乔治·B.麦克莱伦丧失斗志
  • 第22节 罗伯特·E.李和乔治·B.麦克莱伦
  • 第23节 罗伯特·E.李和托马斯·J.杰克逊
  • 第24节 七日之战
  • 第4章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第1节 法定货币法案
  • 第2节 林肯对奴隶制的态度
  • 第3节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草案
  • 第4节 林肯和贺拉斯·格里利
  • 第5节 征兵“三十多万”
  • 第6节 约翰·波普和亨利·W.哈勒克
  • 第7节 约翰·波普战败
  • 第8节 乔治·B.麦克莱伦再获指挥权
  • 第9节 罗伯特·E.李进军马里兰州
  • 第10节 安蒂特姆战役
  • 第11节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第5章 危机:北方联邦军接连失利
  • 第1节 1862年秋季选举
  • 第2节 辛辛那提的恐慌
  • 第3节 乔治·P.比尔和奥利弗·P.莫顿
  • 第4节 乔治·B.麦克莱伦被撤职
  • 第5节 安布罗斯·伯恩赛德
  • 第6节 弗雷德里克斯堡战役
  • 第7节 内阁危机
  • 第8节 林肯的政治智慧
  • 第9节 林肯和萨蒙·P.蔡斯
  • 第10节 林肯和威廉·H.苏厄德
  • 第11节 默夫里斯伯勒战役
  • 第12节 国会的作为
  • 第13节 人民的态度
  • 第14节 约瑟夫·胡克
  • 第15节 钱斯勒斯维尔战役
  • 第16节 钱斯勒斯维尔战役的影响
  • 第6章 走出困境:乔治·米勒和尤利西斯·S.格兰特的胜利
  • 第1节 罗伯特·E.李进军宾夕法尼亚州
  • 第2节 乔治·米德接任约瑟夫·胡克
  • 第3节 葛底斯堡战役
  • 第4节 乔治·皮克特的进攻
  • 第5节 罗伯特·E.李与乔治·米德
  • 第6节 林肯与乔治·米德
  • 第7节 尤利西斯·S.格兰特远征维克斯堡
  • 第8节 维克斯堡战役
  • 第9节 尤利西斯·S.格兰特
  • 第10节 维克斯堡投降
  • 第7章 英国的态度:保持中立
  • 第1节 英国的民意
  • 第2节 “亚拉巴马”号
  • 第3节 英国提议调解
  • 第4节 威廉·E.格拉德斯通
  • 第5节 查尔斯·弗朗西斯·亚当斯
  • 第6节 约翰·拉塞尔伯爵
  • 第7节 拿破仑三世
  • 第8节 反奴情绪
  • 第9节 《泰晤士报》和《星期六评论》
  • 第10节 托马斯·卡莱尔和查尔斯·狄更斯
  • 第11节 蒸汽铁甲舰
  • 第12节 英国和法兰西帝国
  • 第8章 胜利的曙光:奇克莫加战役和查塔努加战役
  • 第1节 纽约征兵暴乱
  • 第2节 葛底斯堡战役后的乔治·米德
  • 第3节 威廉·罗斯克兰斯
  • 第4节 奇克莫加战役
  • 第5节 尤利西斯·S.格兰特指挥作战
  • 第6节 乔治·托马斯和尤利西斯·S.格兰特
  • 第7节 查塔努加战役
  • 第8节 征兵
  • 第9章 北方联邦军的反攻:尤利西斯·S.格兰特担任总指挥
  • 第1节 尤利西斯·S.格兰特
  • 第2节 尤利西斯·S.格兰特进军威尔德内斯高原
  • 第3节 冷港战役
  • 第4节 查塔努加-亚特兰大战役
  • 第5节 威廉·T.谢尔曼和乔治·托马斯
  • 第6节 林肯和萨蒙·P.蔡斯
  • 第7节 尤利西斯·S.格兰特进军里士满
  • 第8节 林肯再次得到总统提名
  • 第10章 失望背后的胜利曙光:莫比尔湾战役
  • 第1节 林肯和尤利西斯·S.格兰特
  • 第2节 华盛顿岌岌可危
  • 第3节 对尤利西斯·S.格兰特感到失望
  • 第4节 招兵
  • 第5节 约瑟夫·E.约翰斯顿和约翰·B.胡德
  • 第6节 渴望和平
  • 第7节 对林肯的不满
  • 第8节 莫比尔湾战役
  • 第9节 攻占亚特兰大
  • 第10节 菲利普·谢里登
  • 第11节 林肯再次当选总统
  • 第11章 战场后方的北方人民
  • 第1节 北方的生活
  • 第2节 物资匮乏
  • 第3节 邮资货币
  • 第4节 辅币
  • 第5节 北方人的沮丧和绝望
  • 第6节 商业活动
  • 第7节 肆意逮捕
  • 第8节 “铜头蛇”
  • 第9节 霍雷肖·西摩和克莱门特·L.法兰迪加姆
  • 第10节 民主党人
  • 第11节 林肯对肆意逮捕的态度
  • 第12节 卫生义卖会
  • 第13节 与南方通商
  • 第14节 财务状况堪忧
  • 第15节 北方的州长们
  • 第16节 埃德温·斯坦顿和林肯
  • 第12章 南方邦联的处境:物资极度短缺
  • 第1节 南方的不安
  • 第2节 茶叶和咖啡匮乏
  • 第3节 面包和肉匮乏
  • 第4节 交通困难
  • 第5节 铁资源匮乏
  • 第6节 战时军需品
  • 第7节 偷过封锁线
  • 第8节 黑奴
  • 第9节 南方征兵
  • 第10节 法定货币的狂欢
  • 第11节 南方物价飞涨
  • 第12节 强制征税势在必行
  • 第13节 南方女性
  • 第14节 焦虑与物资匮乏
  • 第15节 充满宗教色彩的南方
  • 第16节 南北对比
  • 第17节 北方:独裁
  • 第18节 南方:社会化国家
  • 第19节 杰斐逊·戴维斯与林肯
  • 第13章 战争尾声:威廉·T.谢尔曼的战略布局
  • 第1节 威廉·T.谢尔曼和乔治·托马斯
  • 第2节 威廉·T.谢尔曼向海边进军
  • 第3节 就地觅食
  • 第4节 破坏
  • 第5节 黑人
  • 第6节 攻占萨凡纳
  • 第7节 尤利西斯·S.格兰特和乔治·托马斯
  • 第8节 纳什维尔战役
  • 第9节 《第十三条修正案》
  • 第10节 南方邦联的困境
  • 第11节 罗伯特·E.李和杰斐逊·戴维斯
  • 第12节 汉普顿锚地会议
  • 第13节 宽宏大量的林肯
  • 第14章 南方投降及林肯遇刺
  • 第1节 威廉·T.谢尔曼行军北上
  • 第2节 南卡罗来纳州
  • 第3节 威廉·T.谢尔曼的军队
  • 第4节 尤利西斯·S.格兰特和威廉·T.谢尔曼
  • 第5节 尤利西斯·S.格兰特和罗伯特·E.李
  • 第6节 撤离里士满
  • 第7节 罗伯特·E.李投降
  • 第8节 林肯遇刺
  • 专有名词英汉对照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美国为什么打内战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说为了废除还是保留奴隶制,美国爆发了南北内战。后来长大了,读了一些历史文章,好多人都讲到美国内战其实是因为北方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南方的棉花产业有着大量的黑奴劳动力,被北方看中了,所以就打了起来。那时候觉得特有逻辑,觉得看问题又深入了一层。读完这本《美国内战史》,才发现美国本国人研究这段历史的结论,压根跟经济搭不上边,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就是因为废奴。书中提到一些史料,证明了劳动力经济的说法站不住脚:第一,北方当时不缺劳动力。没有战前的史料提到这一点,而且,内战开打后,初期北方的联邦军队战损高于南方,但林肯政府多次颁布自愿征兵令,及时补充了大量兵员。再有,有几次南方邦联军深入到北方联邦军之后接近华盛顿的地方,地方州都能组织起一定的民兵进行抵抗。如果缺乏劳动力,北方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兵源。第二,林肯政府对自愿释放奴隶的奴隶主有很高的补偿,每释放一个奴隶可以得到 400 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钱。而且南方濒临战败时,林肯也向南方邦联政府提出这一建议,为此,需要向国会申请四亿美元的拨款。虽然这个提议被拒绝了,但说北方是为了打经济算盘而开战也说不通。第三,还有人说是北方要自由贸易,要降低关税,而南方是棉花农业经济,要提高关税。双方开战也有关税矛盾的因素。不过,从书中看,南方提高关税是在开战之后,是因为贸易被北方封锁之后,收入骤降迫不得已提高税收来贴补军费。而且,在可以交易的情况下,南方是非常乐意出售大量棉花来换取生活物资和军需品的,甚至南北战争期间还保持了和北方的贸易。这本书的种种史料表明,美国南北战争的确是因为废奴而爆发,这与亨廷顿在《谁是美国人》中提到的美国人第二次宗教大觉醒不谋而合。北方人真心认同奴隶制必须废除,而南方人认为联邦无权干涉州权,双方都觉得是在为上帝而战。战争的过程是曲折的,北方联邦毕竟地大物博、国力占优,加上人才济济,最后战胜南方也是大势所趋。但站在那个时代,从南方各州的角度来看,南方的政客、军队,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反动和邪恶。对于他们来说,州权高于联邦是美国开国宪法的精神所在,他们拿起武器战斗也是被迫保卫他们的信仰。战争爆发时,很多南方将领和战士谈到和北方开战,都泣不成声,对于他们来说,被迫和自己的手足兵戎相见最为痛苦不过了。战争是残酷的,4 年的战争中,伤亡士兵数数十万,远远超过后来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伤亡人数。南方多个城市也遭到了战争的破坏,付出的代价惨重。但是,战争中涌现出的人性的光辉还在,不管是勇敢奋战的士兵、将领,还是勤劳为国的林肯和政府官员,都十分值得钦佩。作者特别表达了对林肯的钦佩之情,因为虽然他的出身、才能都不属顶尖,但是林肯伟大的道德情操保证了美国联邦政府带领各州前进在正确的道路上,并终于完成了废除黑奴这一伟大的壮举。唯一的瑕疵是因为战争,联邦政府的权力集中被大大强化了,这与开国宪法精神不一定相符,不过大政府毕竟是历史趋势,在美国历史上之后几次重大危机时,政府的集权还会进一步地被加强。从解放黑奴的角度,南北战争是一次伟大的战争,是一次人类社会的自我反省。这为黑人平权百年征程开了一个好头,可惜的是,直到一百年后的 1965 年,黑人才通过《选举权力法》得到了选举权,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地位的平等。只能感叹,如果林肯没有那么早遇刺,也许历史会有一些不一样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林肯不像特奥多尔・莫姆森笔下的恺撒,他不是一位 “完人”,“但所作所为都是史无前例的”。恺撒为世界创造了恺撒主义,即君主专制。但人们更愿意接受专制还是自由呢?效仿恺撒和给每个人一个机会,哪个更能有效约束他人呢?恺撒和林肯的智慧没有可比性。我们会说强大的恺撒,但不会说强大的林肯。没有人说正直的恺撒,但正直的老亚伯会永传于世。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华文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成立于1987年,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华文出版社以人文教育、人物传记、宗教文化、统战文化等为主要产品线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