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围绕明清时期江苏海岸盐作活动时空分布变化,探索海岸自然过程、社会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的互动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12个章节,刻画明清江苏海岸人地系统构成要素运动基本规律、内部迁移变化与区域特征,总结历史时期海岸人地关系变迁。通过历史文献与现代模拟结合、多学科多要素综合研究,是本文的主要特点,并主要依据明清多部盐法文献、官私著述,以及古地图、各类方志等资料。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第一章 导论
  • 一 学术回顾
  • 二 研究意义、理论与方法
  • 1. 海岸开发与环境适应
  • 2. 历史文献与现代模拟——多要素综合研究
  • 三 海岸人地系统: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 四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
  • 1. 海岸带
  • 2. 环境变迁
  • 3. 演替与过程
  • 4. 时间与空间范围
  • 五 本书主旨与结构
  • 1. 研究对象与主旨
  • 2. 本书结构
  • 六 主要研究特色
  • 七 基本文献资料
  • 第二章 16—19世纪江苏海岸生态环境变迁
  • 一 江苏海岸自然环境概述
  • 二 黄河夺淮与“海势东迁”
  • 1. “海势东迁”基本过程
  • 2. 明清小冰期气候波动
  • 三 海涂要素演替规律——观察海岸环境变迁的一把钥匙
  • 1. 海岸带生态要素演替序列与特征
  • 2. “沿海马路”与海涂淤涨情形
  • 3. 海涂生态类型的演替时间
  • 4. 宜耕带、宜盐带、宜渔带的分异
  • 5. 草滩带资源利用的双重性——助盐利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岸盐作环境变迁及其影响
  • 一 淮盐概况
  • 1. 盐场与销岸
  • 2. 盐产与格局
  • 3. 技法与环境
  • 4. 盐场形态
  • 二 盐作环境之“变”与“不变”及对淮盐的影响
  • 1. “海势东迁”、滩地淤涨与草荡
  • 2. 卤潮资源分布变化
  • 3. 土壤质地与空间分布
  • 4. “不变”的盐作要素组合关系
  • 三 “海势东迁,海水淡化”考
  • 1. 咸潮:近岸表层海水盐度、制卤以及纳潮
  • 2. 土卤:新淤卤旺与老荡卤淡并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亭就卤”:独特的两淮盐作生态
  • 一 “海势东迁”与亭场位移
  • 二 草卤分离与亭场选址
  • 三 亭场搬迁频率、引潮沟与移筅临界点
  • 四 “移亭就卤”与投入——以清末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岸盐作活动变迁及其地理背景
  • 一 传统煎法与分布流变
  • 二 淮北晒法演变
  • 1. 淋卤晒盐
  • 2. 分池晒卤-砖池晒盐
  • 3. 分池晒卤-泥池晒盐
  • 三 晚清淮南盐场板晒法
  • 四 盐作活动分布变迁的自然地理背景
  • 1. 两淮盐场内部盐作分布差异
  • 2. 两淮盐场与其他海盐产区的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淮南盐场废煎改晒
  • 一 煎与晒:不能脱离地理环境比较
  • 1. 晒盐的区分:淋卤晒盐、晒卤晒盐
  • 2. 煎、晒法效率的相对性
  • 3. 闽北三场及其启示
  • 4. 晒盐效率与土质、蒸发状况
  • 5. 淮南盐场土质、蒸发状况
  • 二 淮南盐场的三次改晒
  • 1. 明末徐光启的推广
  • 2. 清末张謇的试验
  • 3. 20世纪60—70年代的改晒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晚清淮南盐衰
  • 一 自然环境变化与淮南煎法盐作
  • 1. 海涂演替规律与煎法盐作环境
  • 2. 滩地面积增多对淮南盐作的促进作用
  • 3. 丁日昌、许星璧的查勘
  • 二 经济环境变化对晚清淮南煎盐的影响
  • 1. 鄂、湘销岸丧失
  • 2. 银钱比价:桶价、盐价、米价与草价
  • 3. 垦进盐退
  • 4. 盐斤加价、盐税沉重
  • 5. 移筅乏力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淮北晒盐的产生与发展
  • 一 晒盐出现
  • 二 16—19世纪曲折发展
  • 1. 官府垄断与抑制
  • 2. 废引改票
  • 三 清末民初晒盐勃兴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重盐轻垦:海岸农作、渔作活动
  • 一 沿海农作
  • 1. 明清兴灶禁垦与盐垦争地
  • 2. 清末民初废灶兴垦:废灶不废盐
  • 3. 盐垦事业衰落:乍兴乍灭
  • 4. 盐垦转换与人地压力背景
  • 二 渔作活动
  • 1. 滩涂采捕
  • 2. 近海渔作
  •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捍海与避潮:海岸水利活动变迁
  • 一 范公堤时期
  • 1. 范公堤与农作活动
  • 2. 范公堤与盐作活动
  • 3. 淮北“范公堤”考异
  • 二 避潮墩时期
  • 1. 小冰期气候波动与潮灾
  • 2. 明代潮墩的出现:“连墩为堤”
  • 3. 清代潮墩扩张:筑堤与建墩之矛盾
  • 4. 地名与潮墩分布
  • 三 新海堤时期
  • 1. 公司堆
  • 2. 全线海堤、新运河计划
  • 3. “堤-墩-堤”与“农-盐-农”互动演化
  •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制度与环境:海岸管理与社会经济变迁
  • 一 海岸社会经济变迁的时空特征
  • 1. 生产格局变化
  • 2. 演替特征
  • 二 海岸管理与土地利用变化
  • 1. “蓄草供煎”制度的长期施行
  • 2. 禁私盐、私垦
  • 3. 明末与清末的比较——人地矛盾程度的变化
  • 4. 传统时期海岸人地系统及诸要素运动关系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