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位联大学子的求学实录。首度从联大群体学子的视角,讲述联大精英教育模式的细节。

内容简介

传奇的西南联大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00多位人文大师,170多位院士。

本书作者、著名记者丁元元从2014年开始,以近乎侦探的方式,通过新闻报道、历史档案、联大校友录等,找到20位在世校友,进行抢救式采访。

第一颗原子弹研造参与者、联大化工系毕业生赵仲兴;蒋经国铁血救国会骨干、联大政治系毕业生陈志竞……他们亲口讲述的大量课堂细节,让作者触摸到联大精英教育的本质:通识教育、作坊式教学、去官僚化等,为当代高等教育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参考。

本书采访、写作的过程中,这批最后的联大学子仍在不断逝去。这让本书几乎成为最后一份以亲历者集体口述形式,保存联大教育细节的珍贵资料。它同时还补充了很多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的新鲜史料。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为什么要找到他们
  • 就当一个普通人
  • 联大世家
  • 国之大“义”
  • “救国”的梦
  • 活着的“烈士”
  • 从联大到黄埔
  • 冲上云霄
  • 浪里白条
  • 归去来兮
  • 何为纺织?
  • 隐姓埋名于404
  • 百岁发明家
  • 清醒时分
  • 师从“男神”
  • 参悟
  • 糊涂“大玩家”
  • 言必称先生
  • 机缘人生
  • 过去的人很厚道
  • 深藏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曾经红衣少年,如今白发先生

    一本作者寻访录,面见曾经就读于西南联大或联大附中的学生,所见所感。时间线为 2010 年后。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以下从三方面,聊聊联大精神。1. 鲁迅说,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俗话也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特定的时代洪流下,因信念不同,选择不同,人生便千差万别。有的选择去了台湾,当了大官;有的去了美国,继续深造,在政界、商界、科技或文化界成了顶尖人才,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奖;有的进了联合国,成了政要。而选择留在大陆的这部分学子,如若前期政治出身不好,局势的动荡,便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甚至,负面影响波及后代:受教育之路坎坷,未读完高中者众多,上大学者寥寥。余生,他们是否想过或被人反复问道过,如果当初换一条路走,结局会怎样?后人再看,觉得惋惜。笃定信念,需要时间的考验,锤炼是一个过程,有的短,有的则是一辈子。2. 西南联大的条件之艰苦,学业之严格,思想之自由。🔹环境之艰苦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名师的敬仰或爱国情怀,谁愿去此受苦?老师,如果没有坚定的原则或救国救命之信念,谁愿领着微薄工资、拖家带口去昆明?衣食住行:住:宿舍茅草房,男生四十人大通铺,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铁皮屋,下雨则叮叮咚咚响。时不时日本来一番轰炸,还得进防空洞。食:糙米,夹着石子。一位联大插班生回忆到,在重庆时每天荤素搭配,条件悬殊太大。老师和学生都需要通过做兼职,补贴生活。🔹学业之严格大考小考不间断,每周皆有考试,课内书本上大多无,主考课外积累,对学生阅读量要求极高。最终能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的人不到一半。🔹思想之自由选址:昆明,远离重庆,不受中央所管制,加上 “云南王” 龙云庇护,为自由思想创造了外部条件。名师:每个学院、专业皆为中国顶尖名师,国外留学归来,清华、北大和南开的老师资源共享。如校长梅贻琦,教授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华罗庚、钱学森等。讲课风格:每位老师按照自己的思想教学,各有其特点,从知识和人格魅力全面启发学生。3. 联大的学生,不管哪个专业,英语都很厉害,个个都能做翻译,专业深度和广度兼备。与今天的大学生相比,差距颇大。那时,能进该学校的学生或多或少有些背景,却能坚持完成学业。所以,毕业后,老师和学生之间愿意彼此推荐、互帮互助,这种关系在他们今后几十年仍能发挥作用,与大学时候的能力和情谊密不可分。🔸拓展何兆武《上学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天刷本书

      Day14/100 刷书耗时:15min 推荐指数:️启发:如果把联大看成是一所学校未免太小了;把它看成组织,有其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特殊使命,而在使命结束时分解;但如果 “站起来看”,它是一种精神愿念 —— 由这种愿念汇聚而成的一批人在现实世界的表现形式。这本书是从人的微观角度复原联大,我想是希望将个体与这种精神做一次链接。这让我想到最近在研究的儿童幸福课程,世间的幸福源于 “求” 与 “得”,不幸源于 “求而不得”。就像 “得到” 求的是建立一所终身大学为后世开先河,得到的是几代得到学子的愿念,这样的 “求与得” 就很健康。如若是求 “看到得到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那就很容易技术变形,也许罗老师会花更多的精力在上市敲钟,花心思如何让自己一百年后能活过来哪怕一天看一下得到的样子,最终的结果终是求而不得。说回我自己这是我做的第三期每天刷本书了,总共几百天的刷书让我建立起了一种体感,我希望这会成为一种契约,一种精神意志,将我和终身学习绑定在一起,和更多学子产生共同的愿念。今天罗老师在早上的一次直播里提到随着生育率的下降,身为老师的路可能会很艰难,换作以前的我可能立刻就会焦虑不安,但自从开始和得到结伴,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至少当面对未来诸多不确定性时,还有得到这样一群智识相同的人与我为伴,万分幸运。读法:每一章节都是一则故事,我的读法很简单,挑一个标题有趣的先看,看不理解的和我的知识储备串不起来的,用得到的书内搜索功能去上文找。摘录:“西南联大的精神,从来不是某种单一的精神,它是多元的。多元的好处在于保持了接触更多观点的可能性,所以比较客观。但多元又总是受打击的,所以保持多元是不容易的。多元需要包容,包容不是一种意志,更需要一个环境。“青年人欣赏、向往联大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但如果有可能还要引导到更高的程度。“在抗战的特殊时期,西南联大把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彼此尊重,又有相对的独立,它是一个历史的偶然。在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需要的时候存在,又在不需要的时候把它‘拆散’。把这个过程连起来看,可以看到某种‘斗争’的非人性。注意到这一点,对青年思考、认识联大也有好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西南联大的书已有点多,比如岳南的《南渡北归》、易社强的《最后的西南联大》、许渊冲的《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等。书中写了那些名人轶事,比如传说中狂人刘文典与沈从文跑警报的故事,化学家曾昭抡痴迷研究学问,傅斯年、胡适等轶事,很有可读性。但这些都是联大的明星代表,当时在联大上学的先后达到 8000 多人,毕业的有 3000 人。除了明星代表还有更多平凡的联大学生。本书作者丁元元所作的工作,就是为这些学生立传。从书中不难可以发现,联大学生具备的一些共同特质:爱囯,专业,身体健康,有才,有人文情怀,对事业的挚爱等等。他们有的虽然遭遇不公待遇,但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这些,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真故图书

        “真故”图书是非虚构文学创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旗下出版品牌,Slogan为:真实打动世界,全网粉丝超800万。 《真故·女性叙事》《真故·90后叙事》等mook系列主题书,专注于收录非虚构作品,定期出版。 真实故事计划是国内头部非虚构文学平台,每天讲述一个从生命里拿出来的故事,发掘平凡生活中的吉光片羽。